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提”半场出彩“瘦身”出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提”半场出彩“瘦身”出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场播报

2005年,马克西姆・里萨诺夫在第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火”了一把,那次他与小提琴家杜梅合作,演奏了莫扎特《降E大调小提琴、中提琴交响协奏曲》。今年,这位乌克兰小伙子再次来到北京,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开了一场音乐会。

当晚音乐会的上半场是里萨诺夫的专场,他与余隆指挥的乐团一起,演奏了布鲁赫的《F大调浪漫曲―为中提琴和管弦乐队而作》和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中提琴版)。

第一个曲目是里萨诺夫精彩亮相的起步,布鲁赫的作品充满着苏格兰民歌的魅力,全曲甜美清晰且情感丰富。里萨诺夫手中的中提琴如同浑厚的男中音歌喉,将这首凄美悠长的“乐歌”唱得娓娓动人……从专业角度看,这位年轻中提琴家的发音实在棒,他拉出的音色就像一块丰富的调色板,时而充满金黄的高贵与亮丽的清新,时而尽显深棕的忧郁和淡紫的情韵,听后无不令人顿生醉意。我尤其欣赏他在C弦上的演奏,那是一种真正的、带有温柔磁性感的男性之声,这种声音又“立”又“浓”,不似一般人那样,一拉C弦声音就发“劈”、发“瘪”,他用极好的右臂控制证明了其在技术上的先进性。人们感觉到,里萨诺夫的演奏方法是驾驭这种乐器最科学的方法,而如何在中提琴上进行歌唱,则是他当晚向人们展示出的“看家绝技”。

“老柴”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过去听大提琴的演奏太多,而里萨诺夫的中提琴演奏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新鲜感。在这首由一个主题加七个变奏所组成的乐曲中,包括着丰富的弦乐演奏技巧和优美至深的音乐。里萨诺夫当晚的演奏令人信服,不管作品改编为中提琴曲在演奏上有多困难、多别扭,他都努力使人们相信了其在中提琴上演奏的可靠性。当乐队前奏一结束,里萨诺夫立即轻松地奏出了那个感化过无数听众的主题,此时的中提琴犹如一把缩小的大提琴,除音高和音色上的差别外,没有任何音乐上的变异,接下去的演奏流畅自如,音乐上的自然与舒服,使人们甚至怀疑此曲是否专门为中提琴而作。

“老柴”的“洛可可”有几段很难的变奏,移植到中提琴上后就更难了,里萨诺夫的技巧表现整体上很出色,大刀阔斧的演奏使许多难点迎刃而解。尽管如此,他还是在最难的第七变奏中出现了技术上的纰漏,而从失误的现象上看也并非偶然,看来在技术的把握上,年轻的里萨诺夫还没有做到炉火纯青。

里萨诺夫是当今世界上稀有的中提琴人才。他的内省和沉稳是一种与中提琴息息相关的吻合气质。当然,如今的他还应在音乐上进一步完善,演奏中多加一些小提琴的“灵巧”,再加一些大提琴的“慷慨”会更好,现在有些过于温和木讷,这样难以驾驭大气而宏伟的音乐。

当晚音乐会的下半场是《G大调第四交响曲》,有意思的是,这次演奏的是亚历山大・普拉特依据欧文・斯特恩改编版重新架构的室内乐版,全曲的演奏加上指挥和独唱才18人,“瘦身”出了奇,着实令人开了眼界。

“四”是作曲家全部交响曲中最通俗、最袖珍的一首,虽然如此,但它在音乐上的韵味感和趣味性却是最强的。当晚余隆指挥这个16人的小乐队,将“四”的音乐个性表现得很突出,而改编后的作品(九个弦乐,三个木管,二个打击乐、一个钢琴,一个合成器)并未因人数骤减而显得单薄,细品之后,发现改编者很注重音乐织体层次的穿插、流动和搭配,对作品的结构有着纯熟的掌握,故既能体现出室内乐改编版的巧与奇,又能够保持作曲家原作的音乐精髓。演奏中余隆的指挥胸有成竹,首席陈允起到了许多积极作用,而女高音饶岚的演唱则显示出了颇深的德国艺术歌曲演唱功底。

中国爱乐乐团的整体表现是沉稳和成熟,只是在为中提琴独奏协奏时音量有些偏大,个别声部的进入略显突兀,音响的平衡略有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