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跨文化交际中媒介对文化定势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跨文化交际中媒介对文化定势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文化定势是跨文化交际中一种普遍的不可避免的现象,一旦形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文化定势产生的原因有着其社会和个人的因素。大众媒介文化定势的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文化定势的过于简单、固有和富于程序化的特点妨碍了文化间正常的交流和理解。要学会合理利用文化定势的积极影响,减少其消极影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文化定势;媒介;美剧;应对策略

一、文化定势的概念

许多学者从社会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语用学等角度来探讨和研究跨文化交际问题。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势(stereotype)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stereotype”一词在中文中有不同的译文,例如“文化定势”“定型现象”“刻板印象”“模式固见”“定势”等。美国政治评论家、社会学家Walter•Lippmann 在1922年出版的《大众舆论》(Public Opinion)中把“文化定势”(stereotype)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他指出:“人所处的环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太复杂了,以至于不允许他对世界上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逐一地亲身体验和认识,为了节省时间,人们使用一个简化的认识方法,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群人或任何民族、种族塑造成一定的形象,这个方法就是定势。”[1]55Lippmann认为定势是“头脑中的图片”以及“对某一社会群体的预先设定性的判断和由此产生的观念和意见”[1]23。Ron Scollon 认为“一个均衡的文化描写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化命题的复杂性。当其中一个文化命题被单独予以强调并赋予某种积极或消极的价值观念或者被看做是完整的描述时,那么我们就会将它称作意识形态,而不是文化描述。这种文化意识形态的陈述有一个更为常用的术语,即‘文化定势’”[2]。关于文化的定义,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aylor)在其19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的含义系统地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韦氏英文大词典》中将“文化定势”解释为“一种被界定为定型的事物,缺乏自己的特征或个性,例如,一群人的脑海中,对某事物或某人种所持的标准化的印象,这代表一种过分简化的意见,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态度和一种不加鉴别的判断”。高一虹(1995)认为文化定势这一术语用来描述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的看法。其基本的假设是:属于一个群体(国家、民族、宗教、性别等)的成员具有类似的行为和态度。[3]贾玉新(1997)认为“当我们把两种文化,两个群体,或两个社团看成截然不同的,完全对立的文化群体时,就会产生文化定势”[4]176。Julia T.Wood (2004) 给“文化定势”下的定义是“文化定势是对某一群体的成员和交际场景所作的预见性的概括”[5]。

二、文化定势产生的原因探究

由价值观而带来的文化定势产生的原因,一些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Samovar把文化定势产生的原因归为三点:父母、亲戚和朋友的影响;自身交际所得印象;通过媒体获得。[6]文化定势观念的形成要经过三个过程:(1)根据明显的易于识别的特征将其他群体类型化;(2)将某些特征赋予该类型的所有成员,由于这些特征,认定该类型的成员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成员;(3)认定该类型的成员具备与该群体相关的所有特征。(Hewstone&Brown,1986)[7]塞缪尔•享延顿指出,“不论世界上的几大宗教―――基督教、东正教、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儒教、道教和犹太教――在何种程度上把人类区分开来,它们都共有一些重要的价值观。”[8]价值观是文化最内层的部分,是人们逐步获得的 ,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态度、信念、行为和看法起到支配和主导作用,有时甚至会给交际双方带来严重的误导。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障碍的产生,了解文化差异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跨文化交际可能包括不同国家,民族,种族,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支流或亚文化群体,不同语言社团,乃至陌生人或个人之间的交际等。这样,跨文化交际可以大到国际之间,也可以是小到个人之间的交际。”[9]人们在和自己不同的文化和种族群体交往过程中,常常会自然而然地概括某一个群体的共同特征,从而形成了文化定势,一旦形成,就会容易产生文化偏见。另外,不同民族、种族的风俗习惯、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也可能会产生文化定势。从儿童时期,人们就开始接触和了解不同种族和人群间的差别和不同,在逐渐成长过程中,逐渐从父母、老师和朋友等处进一步学习不同人群间的差异,进而有了诸如“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细腻”“生意人狡猾”等文化定势。

语言学家帕尔默(Palmer)在《现代语言学导论》(1967)(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nguistics)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10]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接触了大量的反映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影视节目、畅销书籍、电脑软件等文化产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跨文化交际已经深入到我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这些文化作品所宣扬的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会概括地认为美国崇尚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则是崇尚集体主义。

人们的认知体系中,除了上述所说的基本范畴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认知层面,就是莱考夫( Lakoff, 1987)所说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人脑中形成的认知结构,基于对事物基本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模式,是对具体事物抽象化和概念化的一种认知结构。文化定势就是基于人的一种意象图式,是一种思维定式。因此从认知模式上看来,就会由群体印象进而推导到每个个体印象。这种概括的模式忽略了个体差异,只强调了全体成员的相似性。例如:

群体印象个体印象

美国人A=美国人B=美国人C=美国人

英国人A=英国人B=英国人C=英国人

中国人A=中国人B=中国人C=中国人

Porter曾说:“定势会使我们相信所有爱尔兰人都是红头发,急脾气;所有日本人都个子矮,狡猾;所有犹太人都精明而贪婪,所有黑人都迷信懒惰,虽然这些概括为人们普遍接受,但它们并不正确。”[11]事实上,日本人也有个子很高和善良朴实的,并不是所有的黑人都懒惰,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然,文化定势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对另外一种文化有个初步了解,但是也会对另一民族或国家的成员产生简单化的、固有的、程序化的看法,忽视了这个文化群体中的个体差异。而这种笼统的不加分析的模式可能会导致交际的双方由于文化定势而造成无效的或者失败的交际。

三、美剧《绝望的主妇》中的傲慢与偏见

在英语中“stereotype”一词常常与“prejudice”,混淆,含有“偏见”或者“成见”,甚至是“歧视” 的意思。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偏见”指的是妨碍正确的感知和接受信息、行为的一种态度。文化定势可以理解成文化偏见(cultural prejudice)。美国广播公司2004年开拍的《绝望的主妇》中,出现了两个中国人的形象,都是女性且都是佣人和奴隶。该剧中中国人自私、贪婪和落后的形象备受国人的指责,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中国人”, 和《欲望都市》中见人就傻笑的接线员以及无处不在的诡异的中国针灸师类似,都不是令人愉悦的正面形象,华人在美国影视剧中的形象一直比较负面。同样,西方国家的观众也会通过观看一些中国影片(例如张艺谋的部分影片)后,认为中国人现在还身穿长袍马褂,中国仍然是一个贫困、愚昧和落后的国家。

首先是美丽的盖比(Gabrielle Solis)家里的女佣姚林,拥有外国人眼中的典型的中国中年女性形象:齐耳短发、细眼塌鼻、朴素打扮。她为了蝇头小利时常替红杏出墙的盖比打掩护,干活时也一副奴相。姚林只是个势利、尖刻的中国女人,让人不太喜欢。这个中国妇女的形象却不那么光辉,她自私爱钱,她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她用中文嘀咕着对盖比的不满。姚林妒忌雇主的富贵生活,她为钱替雇主撒谎隐瞒盖比与园丁的私通,她又借着一切机会用小市民的心态用阿Q的精神嘲笑盖比。

第二季中,小梅的角色形象却与美国华人的实际生活状况脱节了,也是最受中国观众鄙视的。小梅能够做得一手好西餐,原本应是一个聪明而且有才华的中国上海女孩。来到美国后,刚到美国被关在一个美国家庭马克辛当做“私奴”,后被FBI解救并安排到盖比家暂住。小梅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极力讨好女主人。当盖比送给她一个镀银的小手链后 ,小梅感激涕零,给盖比下跪涕泪交流,激动得用中文说:“你对我真是太好了”。而当小梅听到盖比说:“你不听话就送你回中国”时,小梅被吓得噤若寒蝉,哭喊着想要留下,怕被自己的叔叔再次卖掉。如果真有这样的小梅,能说流利的英语、能做一手好菜、能缝补名贵的衣服怎么会沦落到连一根镀银的手链都觉得奢侈的地步?在中国难道她就生存不了?小梅虽然为攀上男主人费尽心机,最后还是阴差阳错没有生下男主人的孩子。

姚林和小梅一样,在文化上不但保守而且愚蠢。一点小利勾引就可以让她们放弃一切原则(女主人随便吹几句风小梅就上钩了)。新移民为了实现“美国梦”而什么苦都肯吃显然是让主流社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时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就是让人家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好到颇有些居高临下的地步。该剧导演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认知到了怎样一种可笑的程度。而美国人民的广泛接受再一次证明,在他们心目中,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奇异的地方。尽管在美中国人日益增多,影视作品中的中国元素不断扩大,但银幕上的华人形象变化并不大,他们大多从事低层次的工作,性格特征往往是负面的,缺点更是被夸大。

由《绝望的主妇》不经意间流露出美国人对华人新移民的态度,说明国人对新移民生活的想象,典型的例子要数书店里畅销书《哈佛女孩某某某》等了。继哈佛女孩之后,又有耶鲁男孩、牛津才女。在国人的想象里,没钱没势没关系的中国男孩女孩子们,就是这样轻松地凭一点“天才儿童培养”的模式便利踏上了美国的星光大道,这就是中国人的“美国梦”。

《近距离看美国》这套书中曾经说过,其实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相当陌生,在他们的记忆中,中国人甚至还是男人梳着长辫子女人裹着小脚的一副尊容。在他们的记忆中,就像西方人熟悉的张艺谋电影中描述的那样,中国人还是一百年前没吃没喝的,穿着长袍马褂,没看到过几个钱穷得叮当响的,几个铜子就可以让他们感激涕零的穷人。在一些欧美电影里,中国人的形象一直不怎么光辉,剧中充斥着贩毒的、敲诈的中国人,污水横流的中国的餐馆,嘈杂拥挤不守规矩的中国人的聚居区。

美剧中提供的关于中国人形象的信息往往过于简单,有失偏颇。《绝望的主妇》中对中国人的定型观念认为中国人奸诈、嗜财,是。这种文化定势 “过分概括”或“贴标签”,人为地制造交际屏障,妨碍了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四、应对文化定势的策略

人们总是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当中,当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在的社会文化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文化定势的形成也就不可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正确地利用和克服文化定势,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家文化交际的负面影响。胡文仲指出“作为一种认知的结果,它注定是片面的。然而这种片面可以是深刻的或肤浅的,较为公正的或带有偏见的,因而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10]。

首先,要通过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来避免文化定势。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一定是通过各种方式和媒体形成的对陌生文化的一种文化定势,其中既有合理的成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片面的、带有个人感彩的成分。当和与自己不同文化的个体交流时,由于过于看重“文化定势”的观念,而忽略了其交际对象的个体特征,就会阻碍交际的正常进行。文化是多元的,就像季羡林先生的关于“河东河西”之说,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见面的招呼语是“你吃了吗”,并非所有的美国白人都有种族歧视倾向,也并非所有的英国人都是保守的。贾玉新指出:“一旦定势与客观实际相吻合,那么它就变成一种社会分类(societying),一种科学和准确的分类,它就不仅仅是情感上执著的一种信念了,这就是定势的积极作用之所在。”[4]105 解决文化定势的关键不是要求从开始就着力避免定势的产生,而是如何能够意识到在交流中存在的定式现象而且能够不拘泥于定势,要合理利用文化定势,使之成为认识不同文化的一个开端。所以,要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最有效的办法是要深入了解和熟悉外国文化,包括历史、地理、哲学、文学、价值观、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和观看西方影视作品,尽量丰富自己的社会文化知识,提高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加强国际交流。

其次,要合理利用文化定势的积极影响,减少其消极影响。文化定势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对不同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让我们摆脱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我们产生“本族中心主义”,不会以本族文化为中心来简单认同本族文化,从而抬高本族文化,把异族文化置于消极的境地。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文化定势给属于自己不同文化的人贴上固定的标签。例如《绝望的主妇》及其他一些美剧中对中国人形象的片面描述等。文化定势的消极和积极影响是个矛盾的统一体,当我们对一个陌生的文化群体缺乏了解时,往往会用头脑中所固有的图示或者形象来将这个群体的成员进行固定化。因此,通过合理积极利用文化定势的积极影响,能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以利于更有效地和自己不同文化的群体更有效地沟通。 同时,通过合理运用文化定势,使之成为一个剖析自我、认识他人的开端,以达成更好的交流和沟通。在交际中,除了对自己文化要有着深刻的认识之外,还要熟悉、全面了解外国文化,避免交际中的文化定势

最后,世界是多元的,一切都是变化着的,文化也不例外。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有其独特的精髓,涉及人类的历史与文明以及人类存在的基本哲学命题”[12]。针对美剧,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客观地面对美剧中不同的文化现象,正确解决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合理去利用它,能够做到去偏求和,尊重异己文化的价值观念,并赋予它与时俱进的特征,为我所用,利用它帮助我们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搭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Lippmann W.Public Opinion[M].New York:Macmillan,1922.

[2] Ron Scollon, Suzanne Wong Scoll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4:232-345.

[3] 高一虹.“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02) .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 Julia T munication Mosaics[M].New York:Wadsworth,2004:25-26.

[6] Samovar L A,Porter R E,Stefani L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 Hewstone M,Brown R.Contact is not enough[A].M Hewstone,R Brown(Eds.).Contact and conflict in intergroup encounters[C].Oxford: Blackwell, 1986: 1-44.

[8]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

[9] 贾玉新.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A].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56.

[10] Palmer G B.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6.

[1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12] [英]戴维•伯姆,著,李•尼科,编.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4.

[作者简介]宋明慧(1976― ),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淮海工学院国际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及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