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的困境与出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的困境与出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农村教师的素质无法适应教育与时展需要,结果造成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贬损,农村教师劳动低效,大部分学生无法升学,进城务工就业困难,无法升学就业的回乡学生在农村无用武之地。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的特殊价值未能彰显的原因在于城乡教师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对称性,城乡教育的异质性,农村教师教育的理念与农村教师行为方式的背离,农村教师独创品格的缺失。提升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的可能出路在于,全社会转变农村教师观念,把对农村教师的投资当作生产力投资;改革农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农村教育与农村生活相结合;农村教师理念上要融合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现代化的价值,发挥农村教师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中国大陆;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1-0141-04

人力资本主要指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以及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具有时效性、可累积性、和可增值性。在劳动者的生命周期中,其人力资本价值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出现,以及自身的健康程度下降等因素出现贬损,然而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劳动者进行投资,改善其知识技能结构,提高其生产效率,从而使得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得以提升。在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应成为农村现代化的先导,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主导者,他们通过促进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发展,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行其作为人力资本的价值。毋庸置疑,在千头万绪的农村教育问题中,针对目前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贬损,提升农村教师的人力资本价值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

一、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之表现与后果

我国农村教师整体而言来源基础比较差,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民转公”教师和代课教师,虽然他们很多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国家认可的学历,取得了教师资格证,曾经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可否认,出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教学实践所形成的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思想和方法根深蒂固,现代教育知识与理念普遍缺乏,教学方法落后,教育信息化水平严重不足,科学素养较差,创新及科研能力等更是无从谈起,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相对于城市教师,他们存在着更加严重的人力资本贬值问题。农村教师的人力资本价值主要通过其劳动产品――农村学生来体现,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贬损,教师劳动效益低下,一个直接的表现就是其劳动产品没有出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部分学生升学无望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还有一部分甚至中途辍学、退学),能够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比例不高,升入高中最后考入大学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调查显示,在重点高中,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仅为828%,而农业劳动者在社会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为5311%。[1]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高中教育的直接延续,据2009年1月23日《广州日报》报道,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30年来农村学生比例下降近半。当然农村学生升学比例降低,深造无望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不单单农村教师素质不高一个原因所造成的,然而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是造成农村教育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进城务工就业无门

学生在农村接受完基础教育后,除小部分学生得到升学的机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流入社会成为农民工。城市需要的是大量有知识、懂技术、专业性强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然而农村义务阶段乃至高中阶段的教育无法培养出这样的学生,这些农村学生毕业离开农村来到城市,没有经过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知识技能的准备,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很好地在城市创业和就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最多只能从事二、三产业中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

(三)回乡务农致富无术

农村中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又因为缺乏专业技能,进城打工无门,只好回家务农,然而他们所学的知识回乡之后没有用武之地,从事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动手能力正是他们所欠缺的,这让回乡的农村学生难以适应农业生产,“种田不如老子,喂猪不如嫂子,挑粪不如妹子”,他们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农民,更不用提立足家乡创业致富。

“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被称之为中国农村教育的三大症结,[2]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的贬损虽然并非造成这三大症结的罪魁祸首和根源所在,却是形成这三大症结的一个直接因素。

二、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之成因分析

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严重,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对称性

教育投资是获取人力资本的主要手段,然而社会对城乡教师的投资并不均衡,这使得他们享有的教育资源具有非对称性,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对称性,直接导致了其收益的非对称性,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相对于城市教师更加严重。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所处位置偏僻,科技信息落后,在一些条件艰苦的地方,他们只能遵循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固守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从需求方面来说,农村教师更需要进修培训的机会,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然而现实却是他们的工资待遇差,进修机会少。由于资金得不到保障,农村教师享受教师教育资源的机会本来就少,交通地理因素使得他们的进修学习的成本相对城市教师也更高。在农村教师人力资本投资的资金方面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农村教师为了更好生活,或者说为了保证基本的生存,他们除了学校的教学任务,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田间劳动,缺少用于提升自己人力资本价值的时间成本。即使有机会进修培训,他们也不得不在这一问题上患得患失,左右衡量,即使学习培训,很多老师也只能以自学考试、函授进修为主。虽然国家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学习机会,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增加对教师人力资本的投资,但是由于在政策制定方面国家政策与农村基层教育实际的脱离,导致了政策执行上农村基层教育政策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背离。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乃至教师个人用于农村教师的人力资本投资始终没有办法得到保障。即使通过投资,一部分农村教师的人力资本价值得到提升,这部分教师也很容易向人力资源更丰富的地区转移,即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非对称性,导致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外溢”,[3]直接后果就是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也表现出非对称性,最终从整体来讲,农村教师人力资本的贬值程度远甚于城市教师。

(二)城乡教育的异质性

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人力资本的外延有了扩展,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不仅仅只是正规的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区域内劳动力所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而形成的不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以及与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也是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考虑到这些要素的存在,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丰厚利润,也不难明白农村教师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对称性是导致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严重的直接原因,然而其深层根源却是城乡教育的异质性。费孝通先生早在1947年就明确指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4]对于当下,“乡土中国”这一概括依然体现着中国社会的基本内涵。然而现代化是一个以城市化、工业化为核心追求的进程,“现代教育与城市文明存在一种内在的逻辑同构性”[5],这使得卷入现代化洪流中的农村教育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化取向,当下的农村教育无论是在目标的制定还是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上都与城市教育毫无二致。而事实上,农村和城市无论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还是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情感经验等方面有着多样的差别,在不同的农村地区更是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城市化取向的农村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乡土文化缺失的教育,疏离了中国的乡土社会。除了少数学生能较好适应现代教育所提供的机遇,大部分的农村学生被排除在外,徘徊在城市文明和乡村社会之间,既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生活,也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安顿下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改善农村的面貌。在城市化取向的农村教育中,农村教师对于农村的价值难以充分体现。

(三)教师理念与行为的背离

农村教育以城市化为其价值取向,势必农村教师教育培养的也是城市化的农村教师,这样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其自身行为之间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也是造成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教师劳动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是传递理想文化的场所,然而学校传递的这种理想文化与真实的乡村文化之间往往有着巨大的矛盾,理想文化遭遇到农村的文化传统的现实泥淖,又增加了学校理想文化传递的困难,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脱离了深厚的乡土文化根基,使得很多老师陷入行为选择的两难境地。比如一方面强调教育为农村经济文化服务,一方面又存在着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一方面强调教育要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为了升学率又不得不分快慢班。农村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要为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但实际上农村教师只是关注了课程标准上面的要求,忽视了农村学生土生土长的生活环境,排斥了课本之外的乡土生活,农村教师不能承担起服务乡土的文化使命,也不能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表。而当大部分人升学的希望成为泡影,所学的知识在农村不能发挥作用,农村教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自然也得不到人们的重视。

(四)独立个性和创新品格的缺失

人力资本理论着重从经济角度研究教育问题,有其自身的缺陷,那就是容易忽视教育的主体价值。而农村教师恰恰是常常处于教育改革边缘的一个群体,在对教师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中,更是缺乏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在城市化导向的农村教育中,城市教师和大学的专家教授控制和支配着话语权,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产生冲突,逐渐丧失了他们对于农村的特殊价值,也逐步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创新的品质,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农村教师已经习以为常地把城市教育作为标准,认为城市教育要比农村教育现代化,不能站在农村的历史、文化立场上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创造性的批判,对于学术研究缺乏参与意识,即使有一少部分农村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甚至获奖,也大多模仿权力话语,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化和书斋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农村教师也缺乏独立创新的环境,农村教师处于学术研究的边缘,还没有正规的学术刊物为农村教师的发声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客观环境也使得他们只顾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进行教学,进一步丧失独创的主观性。这种独立个性和创新品格的缺失成为阻碍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提升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之途径

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而农村教育又成为农村现代化的瓶颈,而农村现代化恰恰是制约中国现代化的主要瓶颈。因此,解决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问题,提升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成为打破农村教育困境乃至促进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社会观念的变革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走出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的困境,提升农村教师的人力资本价值,首先需要全社会转变农村教师观念,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的格局,把对农村教师的投资当作生产性投资。中央和各级政府应该切实重视起农村教师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政策和财政预算上加大对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教师的扶持力度,在农村教师学历提升、职称晋升、进修与培训等方面予以倾斜,至少不低于城市教师,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地方政府更要合理制定本地的农村教师发展规划,并统筹好农村教师经费的发放和使用。当然也要认识到,教师人力资本价值的发挥是具有迟效性的,在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方面要注意连续性。政府还要发挥好对市场的调控作用,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村教师教育,引导大学(教师教育培训机构)与农村中小学开展合作。

(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增强劳动者的潜在生产能力。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体系,并没有单独的农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进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建立适应农村教育的农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农村教师教育的目标与城市教师教育的目标有共性的部分,地方也要根据本地方的特殊实际,根据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制定农村教师教育的目标。教师教育机构应该走出书斋,组织专家深入到农村中去,根据农村教育的特殊目标共同开发农村的乡土教育资源,设计适合本地农村的教师课程体系。开发农村教师所具有的与乡土联系的知识,地区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要开设适当比例的反映本地经济社会、文化的课程,并建立起以农村学校为中心的校本培训模式。改革城市化的教师教育评价方式,对农村教师资格的认定和考核要有乡土知识及课程开发能力方面的内容,促进农村教育与农村生活相结合。针对农村教师基础较弱的现实,将农村教师的培养由职前培养为主,转变为职后培训为主。[JP]

(三)农村教师理念更新

观念性因素是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农村教师价值的提升不仅仅在于学历的提高和知识的丰富,他们需要树立起切实为农村服务的理念,对农村要有发自内心的亲近与热爱。农村的现代化不是简单的城市化,农村教师一定要明确自身承担的任务和使命,在理念上要融合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现代化的价值。这不仅要求农村教师学历的合格,更重要的是要求农村教师能够关注乡土文化、农民生活,成为本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农村教师需要真正理解农村、理解农村学生,扎根农村社会,吸收农村社会的教育资源,他们要能够引领农村的孩子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让农村的孩子不仅仅生活在对未来走出农村的想象中,而且更好的生活在当下,亲近他们当下的生活世界。

(四)独立人格和创造性的提升

农村教师是农村知识分子的主体,农村文化的传递者,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其应该具有的品格,也是农村教师的理想品格。农村教师只有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不向权利话语低头,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真正发现农村教育的规律,发挥好自身的价值,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当然教师独立人格和创造性的提升也需要学校和社会为其提供相应的环境,建立起教师自我学习的激励机制,减轻农村中小学的应试负担,改变传统以成绩和升学率为主的对农村教师评价方式,鼓励农村教师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教育改革和科学研究等。

总之,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和教师本人共同承担起提升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的责任,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体现农村教师之于农村教育乃至农村现代化的特殊价值。

[参考文献]

[1]樊未晨.重点高中农村娃比重缘何下降[N].河南日报(农村版3版),2009-03-30.

[2]孙承斌,李薇薇,张景勇.我国农村教育三大症结[EB/OL].http://wwweducn/20030922/3091503shtml.

[3]侯风云,邹融冰.中国城乡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非对称性特征及其后果[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刘铁芳.乡土的选择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Abstract:The quality of rural teachers has failed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It results in depreca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poor work efficiency and there is no outlet for the products. The reason for the deprecation lies in the investment insufficiency, the difference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deviation of rural teachers in concept and behavior, and deficiency of innovation. There are three possible approaches to enhancing the value of rural teachers′ human capital. First, the whole society needs to revise their opinion of rural teachers, and invest in them as productive capacity investment. Second, we should reform the curriculum of rural teacher education and combine rural education with rural life. Furthermore, rural teachers need to comprehend the rural area in thinking and release their independence and creativity.

Keywords:rural teachers, human capital,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