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通过探究实验建构生物科学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通过探究实验建构生物科学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有植物,也有动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一些生物。(展示蘑菇、木耳、银耳、发霉的馒头、长毛的桔子)你们能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类生物吗?

生:(观察并认识以上生物)它们都属于真菌。

师:(出示变质的牛奶)这是放置了三天已经变质的牛奶,知道为什么会变质吗?

生:是由于细菌引起的变质。

师: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还存在着细菌和真菌。那么牛奶中的细菌和馒头上的霉菌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来自空气中。

师:除了空气中,哪里还有细菌和真菌呢?

生:(思考)

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二、认识菌落,并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

师:空气中的细菌能看见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太小了。

师:是的,细菌很小,大部分的真菌个体也很小,很难用肉眼看得见。同学们想不想看见它们呢?

生:想。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自己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展示课前教师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并介绍培养皿。在培养皿中是用琼脂和牛奶制作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上可见的是细菌和真菌菌落。)

生:(观察)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6~67第一节第一段,说说什么是菌落。

生:(自主阅读)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

师:在培养皿中既有细菌菌落也有真菌菌落,那么如何才能把它们区分开呢?

生:(思考)不好区分。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67最后一段,找出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方法。

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归纳)可从三方面区分:(1)大小――细菌菌落小,真菌菌落大;(2)形态――细菌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3)颜色――真菌呈红色、褐色、绿色、黄色、黑色。

师:(补充)细菌大部分呈白色。

师:现在老师把课前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发给每个小组,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

生:(小组活动,观察细菌和真菌菌落并区分)

师:(对学生的观察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价)

生:(小组间对观察结果进行交流)

三、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师:(多媒体演示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观察视频的基础上,阅读课本P56第二段,总结出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步骤。

(学生阅读课本,师生共同归纳)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1)配制培养基;(2)高温灭菌;(3)接种;(4)恒温培养。

师:请同学们分析讨论下面的问题:(1)配制培养基所用的材料各起什么作用?(2)为什么要对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3)恒温培养时温度要控制在多少度?为什么?

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指导)

四、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师:同学们,我们学会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要亲自动手去培养细菌和真菌。我们已经知道变质的牛奶中有细菌,腐败的馒头上有真菌。那么,哪种环境中还有细菌和真菌呢?哪种环境中更多一些?哪种环境中更少一些?哪种环境中根本没有?就让我们来进行探究,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8-69“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

师:(指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

生:(小组对问题、假设、计划进行交流)

第一小组交流:

提出问题:教室内有细菌和真菌吗?

作出假设:教室内有细菌和真菌。

制订计划:

材料用具:两套含有牛奶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

第一步:将两套培养皿贴上标签,写上日期,编号为“1”“2”。

第二步:在教室内,将1号培养皿打开,在空气中放置10分钟,盖上盖密封。2号培养皿不打开。1号作为实验组,2号作为对照组。

第三步:将1号和2号培养皿放入恒温箱内培养,温度为37℃,时间为两天。

第四步:观察填表。

(其他小组交流略)(对各组的交流情况进行生生互评)

师:为什么含有牛奶培养基的培养皿在接种前要进行高温处理?

生:为了防止其他菌种对实验造成干扰。

师:实验的第二步相当于细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生:相当于接种。

师:很好。同学们,课后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去实施探究,下节课上一起交流探究成果。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菌落

二、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1.制作培养基;

2.高温灭菌;

3.接种;

4.恒温培养。

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课后进行探究实验,下节课交流探究结果,并得出结论:1.细菌和真菌分布很广;2.细菌和真菌生存需要的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有机物。)

本节课教师以展示蘑菇、木耳、银耳、发霉的馒头、长毛的桔子等实物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教师把课前制作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让学生观察,直观性强,学生学习热情高。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尽量使每一个问题都能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从而体会到智力活动的快乐,既给了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这对于学生来讲是有前概念的。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究竟广到什么程度?课堂上教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后继续探究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后得出结论,并且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这样,通过实验探究来建构生物学的重要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按照课前预设的问题进行活动,课堂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没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和质疑的空间,学生总是按照教师预设的问题去寻找答案。这样,制约了学生问题的产生,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