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赫钦斯的通识教育观及对我国高职通识教育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赫钦斯的通识教育观及对我国高职通识教育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罗伯特?赫钦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对美国高等教育进行了深邃而负责任的思考,他对美国高等教育中流行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职业主义倾向极为不满,20世纪以来,美国大学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学教育目的和功能日趋多元化和多样化,承担着越来越复杂多样的社会任务。在赫钦斯看来,美国大学的这种发展现状背离了大学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的优良传统,主张援引通识教育的理念对大学进行改革。通识教育是赫钦斯教育思想的精髓。通识教育又称博雅教育或普通教育,它以区别于专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为本质特征,促成了当时及以后教育实践中的许多变化。

我国现行高等职业教育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严重的技术至上、知识结构单一、实用主义和功利化倾向明显等弊端,使得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局面。本文将以赫钦斯的通识教育观为理论依据,探讨其对我国现行高职通识教育的一些启示

一、赫钦斯的通识教育观

赫钦斯认为,最有价值的教育是通识教育,实施通识教育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通识教育,我们就不能办好一所大学,如果学生和教师(特别是教授)缺乏共同的理智训练,一所大学必定仍旧是一系列不相关联的学院和科系,除了有一个共同的校长和董事会外,没有什么东西使他们统一在一起,教授们不能互相谈论,至少不能相互谈论什么重要的问题,他们不能希望相互谅解。”通识教育观是赫钦斯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对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就高等教育而言,通识教育在发展初期采用“朴素的”综合办学模式,后因近现代技术分化而演化成分科办学的模式,过分强调专业化教育,并且专业划分很细,以培养某一学科领域的“专门家”为目的。赫钦斯所处的年代,这种分科教育正在盛行,他以某种远见卓识意识到这种办学模式的弊端,力图逆转这一倾向,倡导通识教育。赫钦斯的通识教育观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着眼于发展人性,发展学生的素质和学生的精神

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主要是关注人,它涉及以人为本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赫钦斯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类的优秀性,在于使人成为人,发展人的素质和人的精神。大学教育“视生命为终极目的,并非工具,因此这种教育是自由人的教育,其他种类的教育或训练都把人作为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如赚钱谋生等,并不以人为终极目的”。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在于发展人性,止于至善,以成仁人。赫钦斯指出,发展人性有赖于对“永恒学科”的学习,“课程应当主要地由永恒学科组成,我们提倡永恒学科,因为这些学科能演绎出我们人性的共同因素。因为它们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因为它们使我们和人们曾经想过的最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因为它们对于任何进一步的研究和对世界的任何理解都是首要的。”“永恒学科”主要是古典名著,赫钦斯从读名著出发,提倡综合化课程,反对学科越分越细,他认为这不利于全面发展人的心智和理性。因此,大学要开设充满智慧力量的通识性课程,去训育学生“永恒的人性”。

2.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理智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赫钦斯的通识教育观的立足点是理智训练。他认为,对受教育者进行理智训练是大学能做、应该做而且能够做得最好的事情。“当他们正在受教育时,如果我们能教他们怎样进行思考,他们也许能够理解和融会他们的经验。一个学院或大学不应当做些别的机构也能做得好的事情,这是教育行政的一个很好的原则。因此,在通识教育中,我们应当明智地让经验由生活去提供,而专职从事于我们的理智训练工作。”赫钦斯认为,要发展学生的理智能力,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本事,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整体的、基础的训练。他指出:“众所周知,今日教育只教给学生一系列肤浅而又毫无关系的学科,它们又由一些杂乱无章、一知半解的事实组成,致使学生的学习只能是短暂的记忆练习,除此之外,并未得到名副其实的熏陶,”最好的大学教育不是教给学生工艺操作,而是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任何通识教育计划必须以理智的行为教导学生,因此,它必须引导学生到实际智慧的道路上去……教育虽不能复制学生毕业后所需的经验,但它可以使学生致力于思维正确性的培养,作为达到实际的智慧及理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这样就能掌握最基础的、融会一体的知识结构,以不变应万变,解决现实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学生的理性同样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3.注重基础教育,正确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

赫钦斯主张要大大加强基础教育,以“导向性”观念的教学为基本内容,以培养“通才”。他反对当代美国大学过分重视学科专门化、过早进行专业教育,进而批判美国大部分大学的专业教育并无明确目标,完全以“功利”或“实效”的实用主义价值尺度来取舍。针对美国当代大学生缺乏完整、扎实的统一基础知识等现状,赫钦斯明确指出大学必须重视学生基础学科的教育,这是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接受的“共同性”教育,即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普通教育”。

赫钦斯提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不会过时,专业化的教育必须建立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因为通识教育不仅仅指多方面的知识的传播,而且可以为各种专业教育提供学术基础。世界的事物、知识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科学研究的专门化,却使科学领域支离破碎,琐碎不堪,失去整体性、普遍性的本质。赫钦斯认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就是必要的通识教育:“我们姑且认为,我们总应当有一些专家。可是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知识,并不是像大学那样被任意地分割开来的。每个人不可能在每个科目里都是专家。因此,除非具有别的专家所具有的同样的基本教育,否则,除了自己的科目以外,他一定和一切科目相脱离。这意思不仅仅说我们对于高深的知识要有相同的语言和相同的普遍兴趣。这意思还说,我们要有一种基本观念和共同基础。如果教授和学生们已经具备基本观念的共同基础,那么研究生物学的便可能同研究物理学的沟通起来,甚至法学和神学也可能开始发现相互联系起来是值得的。”他并不是完全反对大学的专业教育,只是主张大学的专业教育必须以普通教育为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在接受普通教育之后,方可进一步学习专业化的高深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