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非厚积无以薄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非厚积无以薄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生写作,障碍之一就是素材的缺乏,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进行素材积累呢?

就近取材,从书籍中分类汲取

1. 从所学教材中 人教版必修4《苏武传》中,苏武身处异域,心存社稷,睥睨万难千险、旃毛啮雪的的事迹会深深地感动每一个人。但是如何变成为己所用的素材呢?我们不妨对文字加以梳理归类。比如梳理文章中描写苏武身处雪窑冰天的生活情形的句子,摘录其中描绘苏武十九年艰辛生活中感人至深的场面片段,拣选其不辱使命心系尊严,表现其崇高无私、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语句等。这样,教材化整为零,变厚为薄,随时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实际上,整套教材,无论必修,还是选修,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每课又各有所长,只要稍稍关注,完全可以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建立自己的素材库。且来自教材的素材,因显出活学活用而深受老师喜爱。所以学习中要把教材读懂、读透、读薄,善于从每天所学的课本中深入挖掘,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教材,素材定会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具体的做法是准备专门的素材本,将素材本身和感想都记录在素材本上,并按自己设计的主题(如课本中女性人物形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故事、小说特殊结尾,关于“立志、信念、尊严、荣辱、苦乐”的写作材料等)进行归类;或者在某一主题下寻找相当数量的素材。每周都确定一定的数量,进行同学间的交流。

2. 从相衔接读物中 学习鲁迅的散文、小说后,一般的学生对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都能说出个一二来,但鲁迅自己的表述如何呢?“……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他们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是《〈呐喊〉自序》中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表述详尽、具体、完整。类似这种素材的搜集、积累、整理能更全面更透彻地弄清事情的原委,丰富自己的头脑,不仅为课文的理解、掌握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更能拓宽读者的知识面,为读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像这种与课本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读物比比皆是。所以,以阅读为手段的素材积累,要求我们不仅要把眼光放在课本内,还要把眼光瞄准课本外,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衔接起来,为素材积累广开源流。

3. 从其他读物中 课外阅读是积累素材的一个重要渠道,坚持多读书,并不断积累,无论是一个好词、一成语、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精彩的片段、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积累的素材。并做好读书笔记,将积累的素材加以整理、总结、归纳,把零散的素材加以分类,在头脑中加工,分档存储。可以把名著阅读作为必须布置的假期作业来完成,如摘抄书中的名言警句,概括章节的主要内容,归纳出作品主旨,发表自己对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看法,扩写、补写或续写有关内容。也可以把报刊杂志文章、电视媒体资讯、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等当作一种素材积累的来源。一个爱好阅读的人,一个有心人,他一定不存在素材不足的问题。当然,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习惯养成至关重要。

扩大空间,从生活中获得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我们若时时做生活的有心人,素材也会源源不断地奔涌而出并积累起来。

1. 观生活中的人。我们每天都要关注身边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相貌气质、语言心理……无疑是素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写作时,有时可“杂去种种人,合成一个”;有时可撷取人物身上的细碎小事,以小见大;有时可掠人物剪影,幽他一默;有时可组合片段,展集体群像……

2. 记生活中的事。生活每天都在继续。我们要积极参加校内外进行的一些活动,如小饲养、小制作、踏青、放风筝、野炊、拔河、故事会、辩论赛、读书会……多看,多问,多体验,多思考,多感悟。如此,风雨雷电、天气阴晴、月亮盈亏、日出日落、春花秋月、花鸟虫鱼、山川河流等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可作为积累的对象。社会动态、家庭生活、邻里亲戚等也可成为素材积累的触点。

3. 思生活的中的情。生活纷繁复杂,奥妙无穷,我们既要对迷惑不解的现象进行探究、思考,又要对我们愤怒、忧伤、惊喜的情境来个思考。通过思考才能加深对人物、事件的认知,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例如:水是柔韧的,可以九曲十八弯,却能汇入大海;小草是柔韧的,任风摇动,却可以铺展成万里草原;高山巨岩伟岸雄壮,需要有潺潺流水的滋润;雷鸣暴雨能洗涤大地,也有丝丝细雨润物。只有坚硬,没有柔韧,生活的画面就不能完整;坚硬有时让我们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东西,柔韧有时却能让我们得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柔韧和坚硬是书写人生的两支笔,交错着写下人生的欢笑与泪滴。柔韧和坚硬共同搭成一架阶梯,只有踏着这架阶梯,才有可能把我们承托到追求的高处……

这段文字哲理性很强。究其原因,是作者对水与草的柔韧进行

了哲理性的解读,提升到处世智慧的层面。这里的水、草不再是一般人眼中的平凡事物,而是两种赋予了情愫的素材。因此,有了感悟,事物就富有了灵性,生活就成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相对于来自阅读的素材,来自生活的素材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生活的外延与素材的外延可以说是相等的。有了生活底蕴,面对作文话题,你就能够迅速开启自己的心灵,打开灵感的通道,激活情感的密码,点燃激情的火苗,让自己内心的话语变成文字。与其说积累生活素材,不如说是在感受生活,品味生活。

一材多用,多角度思考素材

虽然素材积累的渠道非常广泛,但是,由于客观或者主观原因,学生积累的素材少之又少,实际上也不可能积累那么多的素材。那么怎样解决积累不足的问题呢?我们可以对同一个素材,根据立意的不同,从不同角度剪裁、叙述、取舍,做到一材多用。

如“曹刿论战”这一素材,如果是突出曹刿虽是平民百姓,但在“齐师伐我”时,关心国家大事,有强烈的参政意识,就可紧扣素材中他虽非“肉食者”仍挺身而出,“请见”“入见”并积极献言献策这个契合点;如果要突出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那么,就只需剪辑“曹刿请见并能入见”这个细节,说明二千多年前的鲁庄公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给曹刿“穿小鞋”;如果突出的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应当选取“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并与刿的同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形成对比。这样,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大胆舍弃无关的内容,就解决了素材有限而话题多变的难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一则材料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这种一材多用,关键是要要学会突出侧重点,取舍适宜,学会推陈出新,扣题分析。

总之,素材积累有法,又无定法,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取方向,有的放矢。只要坚持,定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