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实验课程对培养和提高预防医学学生的基础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提高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质量,从优化实验内容、建立开放性实验课程体系、加强实验技能训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11-02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专业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环境卫生学应顺应时展,充分体现该学科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和实践性。实验教学是环境卫生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配合其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技能的主要环节。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旨在通过提升教学水平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精选实验项目,优化实验指导内容

包括大气、水等大环境,还有室内环境的质量问题在内都是实实在在和现实生活、个人健康紧密相关的,并且每个时期社会关注的环境质量问题有所不同,这些问题都应在教学内容上反映、体现并且紧密结合实际。因此,实验项目的选择要注重实用性,对于一些影响因素多或者已淘汰的实验项目要进行及时更换。如近几年由于房屋装修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问题屡见不鲜,所涉及的污染物包括甲醛、苯及苯系物、氨气、氡气等。甲醛的测定是环境卫生学中一个经典的检测项目,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实验条件,逐步增加其他指标的测定,从而形成室内空气污染检测的系列实验。又如我国大气中PM2.5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且已证实PM2.5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按照国家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老标准中规定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基础上新添了PM2.5,且PM2.5已写入“国标”纳入监测范畴,因此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在原有的大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测定的基础上,增加PM2.5测定的相关实习内容,紧密结合实际。这一新的实验项目作为本实验课程的见习内容,由带教老师带领学生到相关空气质量监测单位进行参观,直观地了解并学习最新的空气质量检测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建立开放性实验课程体系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培养科研思路,在环境卫生学经典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引入开放性实验课程体系,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改革可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必要的基本操作的同时,参与一些实用、可行性强的实验设计。具体过程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给出的实验课题进行资料查阅、专题调查及实验设计,将与实际工作相适宜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实验仪器结合到实验中,在基础学习的同时拓宽知识,使学生对环境卫生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入。初步设计的综合性实验课题有“教学实验室的空气质量评价”和“学生宿舍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对于“教学实验室的空气质量评价”这一课题,考虑到实验室通常储存了各种实验用试剂,化学用品,因此涉及的检测指标较多,所需检测手段也较全面。学生在设计自身实验内容时,不受实验指导书的限制,需充分调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方位和角度进行思考。而“学生宿舍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这一课题涵盖的内容更广泛,学生在设计课题时可创造性的设计实验方案,并讨论其可行性。通过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学生不仅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了深刻了解,掌握了相关检测指标及其检测意义,还能充分领会这一课题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和实用意义。当学生面对真实环境,再结合所学理论知识,一定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以及分析归纳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加强环境监测基本技能训练

除了改进实验教学内容,还应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基本技术的训练。环境卫生学实验操作基本技术包括实验试剂的配制、玻璃器皿的使用、常用小型仪器操作及样品采集和预处理等,以上均为学生需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操作能力,针对实际教学中学生易出现的问题,为初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提供环境监测实验室基本技术相关视频的学习,统一规范其实验技能操作;将原来由带教老师准备为主的工作逐渐转换成以学生参与为主的实验模式,使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从样品的正确采集、保存、预处理到各项实验项目所用试剂的配制进行分工合作,使学生全面参与到实验的全过程。在综合性实验中,学生还需综合应用基本实验技术并反复实践,以强化自身操作技能。考虑到环境检测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某些项目的检测方式进行了调整,例如在对室内空气中甲醛测定时,在让学生进行化学法测定的同时增添了仪器法,使学生意识到同一种物质并不局限于一种检测手段。学生可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掌握新的检测技术手段。这种化学法和仪器法相结合的方式也将在后续的教学中沿用到其他实验项目测定中。当涉及到微量物质的测定需使用大型精密仪器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时,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学校检测中心,由专业检测人员对学生进行讲解和示教。示教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大型精密仪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各元件的重要作用等,然后由学生自制待测样品,在专业检测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上机检测。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转变实验教学模式

逐渐转变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原先教师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转换为引导作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将传授知识技能的被动教学变为能力培养的主动学习。这也符合多元智能理论针对教育提出的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执行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向学生阐明环境卫生学实验的重要性,强调其实际应用价值和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其次,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和讨论,要求学生上课前对实验项目进行预习并完成预习实验报告,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花时间主动学习,预习相关实验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指导,熟悉相关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课堂上,就实验项目的检测手段、影响因素、最新进展等方面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并注重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问题讨论情况与实验结果分析需一并写入实验报告。力求通过预习和提问的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更多的思考与分析。

五、加强实验室安全培训

除了实验操作基本技术的学习,还应加强培养学生实验室安全意识和安全基本常识,这也是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为了增强学生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现已建立了网络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考核系统并投入使用,从用电防火常识、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医学生物安全到化学安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规定学生只有通过了相关知识的考核才能进入实验室操作。该系统的建立和使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室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加强个人的防护意识,还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积累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

总之,我们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方面的探讨有利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顺应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今后将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更多的有效措施并逐步改进和完善,探索出适宜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培养更多实用型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万坚,宋丹丹,涂海洋,等.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166-167.

[2]王玉邦,陈国青,陈宇炼,等.关于环境卫生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6):683-685.

[3]张晖,尹立红,浦跃朴,等.环境卫生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探讨[J].医学教育探讨,2006,5(8):713-715.

[4]冯清.问题引导下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164-165.

[5]刘敬勇,罗建中.新时期下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51-154.

[6]沈晓玲,王君,包丽丽,等.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3):251-252.

[7]王艳,陈于.多元智能理论在《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实验课中的运用[J].重庆医学,2012,41(3):309-310.

作者简介:童星(1985-),女,硕士,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环境卫生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