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扬起歌唱的风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扬起歌唱的风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旋律优美的歌曲,富有表情的歌唱,形象鲜明,最能感染教育少年儿童。由此可见,唱歌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老师说过这句话:“我们再来一遍,有点表情,笑起来点,再唱得有点感情。”然而,换来的却只是学生一遍遍地加大音量――他们的表现是麻木的。歌唱原本是一个掌握音乐的途径,却在这里变成了阻挡孩子与音乐的一堵墙。怎样才能让孩子更主动地学唱呢?

一、创设情境,聆听感受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唱歌要用听觉辨别、检验、校正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动听,吐字是否清楚,节奏是否正确,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感人,因此,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在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但我们不可忽略一学生是否学习,都要依赖于影响所有思维过程和作为自我智能重要组成部分的情绪,因此,在音乐学习活动过程中应创设教学情境来刺激、感染学生。如:观赏与歌曲内容有关的画面;讲一个关于作者生平与创作的小故事;欣赏老师声情并茂的弹唱;还有设计独具匠心的情境导入等手段吸引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学习中来。如对少数民族歌曲的教学,有时老师装扮成导游角色,带领“游客”展开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探究,有时找来地道的民族帽饰服饰,师生穿戴上又歌又舞,甚至让学生从家里带来铁罐之类的物品模仿民族乐器的敲打方式,在敲敲打打中感受歌曲的意境和气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帮助学生获得和找到一种积极的表达情绪的方法,如:通过角色示范,看看有无爱、幽默、悲痛、勇气或阴谋等情绪可以加以强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上六年级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课《摇篮曲》一课的教学中,结合音乐《鲁冰花》,播放自制课件,课件中采用同学们熟悉的同学,她在妈妈的保护下从婴儿逐渐健康成长的相片来创设情境导入,学生边听音乐边拍掌入室观看,此情此景,他们的情绪一下就被调动起来,利用这个机会,我再以“妈妈的爱”为主题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一些发生在他们与妈妈之间爱的小插曲,进行心灵共享,并通过建设性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感受,并把这些情绪发泄出来,使学生产生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积极乐观态度和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二、参与活动,体验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体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音乐情感,通过对音乐要素的理解、感受,体验它们在音乐中的作用,引起情绪的放映。如:学唱江南民歌《茉莉花》时,轻声哼唱柔美、抒情的旋律,欣赏一组千姿百态的花形,师生共同参与用身体语言将各种姿态的茉莉花组织造型。还通过不同地域的民歌《茉莉花》,让学生亲身体验多元化的艺术活动,加深了对歌曲蕴含文化的理解,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还有在学唱歌曲《小蚂蚁》的教学实践中,设计让学生扮演小蚂蚁搬运歌词、拼接歌词、踏着节拍朗读歌词、随音乐背诵歌词、演唱歌词等环节。再如第二册歌曲《小动物唱歌》是一首从弱起小节开始的歌曲,学生在四四拍的最后一拍进入,是这首歌曲学唱的难点。通常解决这样的问题,先由教师数三拍,学生进入歌唱,或者由教师喊:“预备起”,直接进入歌唱。如果以此难点为突破口,可设计由动物叫三声的前奏,动物出场亮相的三拍富有节奏感的动作等等,既解决了弱起的难点,又提高了歌曲学唱的趣味性。再如,在《小雨沙沙》这一课学习活动中,先运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置于五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音乐环境中,美的画面、美的声音、美的山水、美的事物等一一呈现在孩子面前,他们边听、边看、边想象、边体验,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画面放声歌唱。在学生对原歌曲有了较深的体验后,让他们再依据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去创编歌词和身体动作,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并且在展示成果时体会创作的乐趣,更加激发他们愉快地、主动地去学习。

三、分享积累,获取新知

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形式出现,组织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活动,为学生反思和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交流经验,进而运用习得的知识或学习策略解决新的问题,使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获得新的学习能力。如:民歌《绣荷包》歌曲教学,让学生聆听山西晋中、陕北、云南弥渡的《绣荷包》歌曲后,先找出歌曲的共同特征,接着参与各种形式演唱实践活动,加深对歌曲的体验,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三首歌曲加以分析讨论,从而总结得出民歌音乐的流传性、群众性、变异性的特点,紧接着启发学生根据《绣荷包》歌曲的特点进行“老歌新唱”的创作环节,学生创作后进行分享,学生的交流促使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通过加工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并用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又如一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主题与变奏》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开始是导入环节,使用学生熟悉的《闪烁的小星星》主题,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感受、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然后进入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最后进入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结合新的知识加工整合,形成自己高效认知策略,有效地加快学习的进度,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中当然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由于本人能力有限,以上方法的应用与研究还不够深入,而引导学生主动学唱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能和同行们一起探讨研究,最终能够做到沈心工在1905年出版《小学唱歌教学法》时,以“译辑”的名义提出,教师要实现“陶淑儿童之品性,以达其最高之趋向”,并指出,唱歌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理想之手段,“惟唱歌则以得到与优美之理想化和,以激天良”。

参考文献:

[1]Linda Campbell.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王工斌.多元智能发展与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3(2).

[3]钱建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验”[J].中国音乐教育,2003(2).

[4]张莉莉.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思想的兴起[J].中国音乐教育,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