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同辈人呵,请你回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这样一位青年,没有进过一天学校,没有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甚至没有一身健全的肌体。但就是这位普通的姑娘,吸引了整整一代人。数不清的不相识的伙伴,在给她的信中亲切地称她“姐姐”;同她交谈过的年轻朋友,只觉得好象早就认识、熟悉了她;听过她的报告的团员、青年,自然而然地把她引为知己。她,就是张海迪。
经受过考验的这代青年,不轻易冲动。是什么震撼了他们的心?几年来,随着新时期的开始,青年们也开始了对自身形象的探索。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在海迪的事迹中,他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形象。
同辈人呵,你感觉到了张海迪对你的启示吗?是的,海迪望着同辈人,目光是和善和友爱的,但这个形象本身,在以极大的严肃性向每一个青年发问——
你热爱生活吗?
人们从海迪身上,发现了一些异乎寻常又耐人寻思的精神素质,其中有一条特别耀人眼目,这就是,她对生活有着比常人更深切的热爱。也许有人说:海迪是个病残者,周围的人们给她的恩惠比一般人多,所以她才那么热爱生活。这话只说对了一部分。诚然,海迪从生病的第一天起,就感受到了生活给予她的爱和关怀。爱的暖流,当然使海迪倍感社会的温暖。但同时,你可能忽略了,正由于她是个病残者,又比常人更敏锐地体察到生活中的风寒。她从有些人的异样的眼光中感受过“低人一等”的滋味,也从亲朋的怜悯中咀嚼过难言的辛酸。在一度反复求职不得的境遇里,她甚至萌发过轻生的念头,但终究,爱的火焰驱走了这彻骨的寒冷:“社会给了我那么多的温暖,人民给了我那么多厚爱,我就这样离去吗?”热爱生活的力量,在最紧要的关头发挥了最要紧的作用。
人生的途程中,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不可能全是热,也不可能全是冷,它们常常是交融在一起的。不同的是有的人善于感受暖流,争取暖流,借助它来抵御风刀霜剑的侵袭;而有的人对周围温暖的手臂、温暖的情感、温暖的气息却感受不到,这就加深了他们在冷酷面前的脆弱。海迪给我们的启示是:自己要热爱生活,就要看到生活对自己的热爱,对这种感情的交互作用的规律,应敏锐地察觉,格外地珍惜。
热爱生活,当然包括着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党,热爱我们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的青年朋友以为,这热爱不过是一种义务,这种感觉是不准确的。在现实生活里,当我们提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时候,祖国、党已经先于此而在爱着我们。平心细想一下,我们能够在平等、安全的环境里追求崇高的目标,能够在新时期的建设事业中纵横驰骋,包括能够在不顺心、不如意之后倾吐胸中的郁闷,这一切究竟从何而来?哪一样不凝聚着祖国和党的养育之恩!哪一样不熔铸着人民的深情!你是否强烈地意识到这一切?是否珍惜并回报了这一切呢?海迪姑娘以自己整个的生命回报了这珍贵的民爱、党爱和社会主义之爱。正是在这回报里,包容着生活的信念、生活的动力和生活的价值。
爱的反面是恨。如此热爱生活的海迪,当然有她的憎恨。在她感到自己缺乏知识的时候,在面对贫穷的父老而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她充满对自己的恼恨。小孟方的死,在她心灵上引起的震颤是那么强烈:“我恨啊,我怨恨自己,我太无能了!”她的这种憎恨,是对生活一往情深的另一表现。如果说,二十多年前雷锋的憎爱带着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色彩,那么今天,张海迪的憎爱的内容,已经有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因而引起了当代青年的共鸣。同辈的朋友们,面对今天的新形势,当然应该憎恨那些玷污社会主义的丑恶行为,憎恨那些败坏党的声誉的不正之风,憎恨那些捆缚青年手脚的陈腐观念。而孽生这些东西的根基,有历史的、社会的、人为的种种原因,但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以及科学文化的落后,是一条基本的原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越来越多的青年把经济的贫困和科学文化的落后当作我们民族的“大敌”,他们正象海迪那样,在爱和恨的推动下,发愤苦学,用全部的知识建设美好的更加可爱的新生活。
你是怎样追求目标的?
从海迪姑娘的身上,我们找到了对这代青年更富于行动色彩的概括—他们是追求的一代!
了解海迪的人,恐怕谁也忘不了那个场面:她艰难地读完了一本英语书,喜不自胜,竟把书本抛向屋顶:“我胜利了!”妹妹不无嗔怪地说:“别叫了,象个狂人似的。”海迪却仍在大笑:“我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精力才学到这点知识,怎么能不高兴呢!”
追求,如醉如痴的,近乎疯狂的追求,这就是我们的海迪,这就是我们的青年1海迪之所以象磁石一般吸引着青年,就因为亿万个伙伴在她的追求当中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追求最新的知识,追求人生的真谛,他们自己也有着一模一样的渴望,所不同的,她的态度更热烈,她的行为更执着,她的性格更坚韧,因而她的形象更富于吸引力。海迪爱说,爱笑,也有烦恼,有泪水,但这已不是“孩子气”的天真;海迪是个截瘫病人,无法同弟弟妹妹们一起追逐跳跃,但她决不是个四平八稳、老气横秋的落伍者。海迪以青年人特有的朝气与魅力活跃在生活舞台上。这魅力的最突出的标志,正是那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这是“上帝”赐予青年的天然特权,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激起同辈人的共鸣呢!每想到这一点,年轻的朋友们就几乎忘记了那张捆住海迪的轮椅,只觉得她同自己携手并肩地在人生道路上行进。
也有一些朋友,在同命运的艰苦抗争中倦怠了,气馁了,有的甚至准备认输了。面对海迪这个形象的严肃提问,朋友,你怎么想呢?也许你会说,命运对海迪肉体上的限制固然苛刻,但我的环境太差,人事、政治上的限制使我遇到比海迪更大的困难!
还是让我们看看海迪是怎么说的吧!她在日记中写道:“困难,从古到今,谁没有碰到呢?”“我喜欢这么一句诗:‘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在几乎绝望的境地中鼓舞过海迪的,固然有同她命运相似的保尔,有海伦·凯勒,但同时也有司马迁、屈原这样的身遭政治压力而奋斗不歇的圣贤。每个人面临的困难当然千差万别,可是接受厄运的挑战,挺进于逆境之中,这精髓却是共同的一一追求!两千年前,又是什么激励了司马迁呢?这位坚韧不拔的史学家写道:“昔西伯拘美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人物,都不是只把眼光盯在不同的具体困难上,而是着眼于相同的抗争精神,所以才发挥了超乎常人的能力,成就了不同凡响的业绩。我们的海迪,也曾作了多方试探。她酷爱音律,曾在“轻拢慢捻”当中抒怀;她自幼习画,曾流连于丹青之间;她曾以针石医人,又曾与“电阻”“中周”为伍,后来同外语结下不解之缘。她的生命或许短暂得确实可与匆匆掠过天际的流星相较,但她钻研过的行业、门类,却比得上一些年长的人。是海迪见异思迁、什么都干不长吗?不,是恶劣的条件一次次堵住了她的出路,她才一次次改换自己追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