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拨动审美之弦,让语文课堂“浪漫满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拨动审美之弦,让语文课堂“浪漫满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并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阅读教学最为本质的属性就是审美。无庸质疑,语文课本为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绝大部分都是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自从学生能够认识一定数量的文字符号开始,他们的阅读活动就逐步展开。在这些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阅读活动中,不断参与对文本理解和移情体验,不断确立自己的审美观。

阅读审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审美,二是情操审美(包括情感审美和道德审美),三是思想审美,四是艺术审美。

生活审美。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审视之后,加以提炼并上升到审美层面的生活,即所谓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阅读活动并不只是把读者带入原原本本的现实生活,而是带入审美层面的精神生活。读李白的《月下独酌》,不是叫读者进行现实的翻版,去学醉酒的狂态,而是学习超越现实的情怀。生活审美,可以提升人的情怀。

情操审美。文学作品都是有感情的,亲情、友情、爱情、悲悯之情,无不打动读者的心灵;虚情假义、贪婪自私、凶残狠毒,无不激起读者的激愤。文学作品中的文字,都是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读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爱憎之情油然而生;读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怎不生出痛不欲生的绝望;读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定然会为纯真的爱情怦然心动。同时,作品里都透露着作者的道德批判,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表现人性之美,道德之美。读《孔乙己》,我们看到人性的丑,激起对旧时代旧人物的憎恶;读《丰碑》,我们又看到红军战士的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情操审美,可以提升人的品格。

思想审美。“文以载道”,“文道统一”,一直是我们提倡的作文原则。因此,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蕴含思想和哲理。读者在阅读中去思考,审视,从作者那里受到启发,去感悟生活,提高认识,并不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成长,最重要的是思想的成长。思想的成长,更离不开阅读,离不开思想的审美。读韩愈的《杂说》,我们明白了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更要善待人才的重要性;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明白了做人要有胸怀天下的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读《孟子》,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思想审美,可以开启人的智慧,提升人的境界。

艺术审美。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语言和艺术修养。孔子说:“不读诗,何以言?”他认为读诗(指〈诗经〉)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诗是最精华的语言。逻辑语言与心境语言是两种不同语境中的语言形式。现实中的语言多为表事的逻辑语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多为心境化的语言,含有情绪、思想和艺术手法。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得到语言艺术的享受。同时,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也是对读者的熏陶。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如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例如一些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一节课的结束语,特别是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

(1)启动情感

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

(2)牵住情感

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地涌动起来

(3)推动感情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热情和不可遏制的沸腾, 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

(4)痛快抒发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说,想抒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可以使儿童的情感更加明确。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心理的需要。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阅读课文后,还需在整体上要对课文自觉地进行品评鉴赏,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如读罢课文后,引导学生掩卷深思,从写作技巧、思想内容、知识信息等方面自觉地总结收获,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撑海洋、广天空的责任则需我们教师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