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中职机械专业的机械制图课中,应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就是让学生在通过典型的任务的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去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地完成任务的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逐步形成一个由感知到心知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合作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中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项目内容进行教学活动,又以完成该项目所划分的各个任务来驱动某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单元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为“创设情境,任务分析,任务实施,成果展示和任务拓展”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这一环节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情境,再根据相关情境提出教学相关内容。例如,在组合体的认识及形体分析一节内容中,在导入新课时,首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情境,给出两组基本题三视图,让学生根据三视图说出基本体(圆柱体和六棱柱)。同时,通过动画演示圆柱体和六棱柱的组合,让学生说出它是怎样的形体,提出这样的形体具有哪些特征,如何绘制它的三视图等一系列问题。这样自然地过渡到新的知识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任务。

2.任务分解,分析任务

在学生知道要解决的任务之后,进行任务分析,讨论解决任务方法的过程中,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

3.任务实施,完成任务

在任务分析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体任务的实施,如在教学过程中对组合体作形体分析时,通过分组讨论各组领取的组合体的模型的结构特征,从而归纳出组合体的三种类型;通过学生小组比赛活动,根据三视图用橡皮泥做出实物形状,让学生在共同探究,共同动手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通过这样的设计,使整个课堂的教学,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自觉地进行知识建构;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主导地位,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而注重教、学、做各个环节的有机配合,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和实体模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组合体的组合及切割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指导,促进学生理解记忆和技能的形成,了解并掌握对组合体进行形体分析的不同方法,将组合体以不同方向旋转,帮助学生选择主视图的方向,让学生通过观察,积极动脑,进一步明确主视图选择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看得到摸得着的实物模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4.任务评价,成果展示

学生完成任务后,接下来的重点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在整个模块教学中,评价过程始终以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通过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学生进行认可。同时通过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有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注重评价内容的整体性同时兼顾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评价。

5.任务拓展,知识衍生

通过任务的拓展训练,为后续的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和铺垫的,因此,在任务拓展环节,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新知,同时设置新的疑问,让学生课后思考,为新的工作任务做好预习工作。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效果

(1)明确了教学目标。通过任务的设置和分解,学生对于读图和画图有了一定的方向,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分组完成三视图的绘制或者识读,让有差异的群体,在共同帮助,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协作完成任务,体现了学生有做到学,在由学到做的不断提升。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学生根据画图或读图的任务要求,主动的寻找所需的知识,必要的时候,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使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每位学生都独立承担一项或多项具体的子任务,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工作责任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引导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董火琴.浅议任务驱动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0(10).

[3]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