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郑正秋对中国早期话剧的贡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郑正秋对中国早期话剧的贡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概况

郑正秋(1889-1935),广东潮州人,长期生活在上海。他是中国近现代戏剧家、电影导演及编剧。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在戏剧和电影两个领域,对中国商业话剧和电影有开创之功。目前对郑正秋的电影活动研究比较充分。但是,人们对他的戏剧活动研究则非常薄弱,仅有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其中,以谭春发的《郑正秋与中国早期话剧复兴》最具代表性。

在各种早期话剧的史料和专著中,朱双云1914年的《新剧史》和他1942年出版的《初期职业话剧史料》、周剑云1918年编著的《鞠部丛刊》,欧阳予倩的《谈文明戏》以及郑正秋本人1919年出版的《新剧考证百出》都有关于郑正秋的材料,但是都不够详尽、准确。

其实,最能够反映郑正秋戏剧活动的一手史料,比较完整详尽地保存在近、现代上海的各种报纸、杂志和画报中。

自从1913年郑正秋率领新民社掀起了新剧的中兴之势,他几乎花了20年的时间一而再,再而三地振兴新剧。郑氏在电影的贡献已经得到认可,而他在戏剧界的努力,除了新民社的中兴之功,其他的尚未充分挖掘。

笔者在研究中国早期话剧的过程中,发现了关于郑正秋的大量戏剧活动史料,本文准备对郑正秋的戏剧活动给予较为深入、全面地研究。

二、郑正秋对中国话剧的主要贡献

郑正秋对中国戏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他连续不断地在上海、武汉、杭州等地组织剧社,使话剧在中国发展、壮大。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基本上走了两条路线,一条是通俗的、大众化的、改良主义和商业主义的路线,这条路线的理论建树不是很高,但是其演出却很活跃,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第二条路线是五四戏剧和曹禺戏剧及后来的左翼戏剧为主线的严肃话剧,这条路线在理论建树和现代戏剧范式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其戏剧演出的活跃程度却不及第一条。而第一条路线的领军人物即为郑正秋。我们有必要通过挖掘一手史料将其呈现与世人面前。

第二,他的戏剧活动奠定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和戏剧形态,并推动其不断发展。在探索中国现代戏剧的商业化运营模式过程中,郑正秋最为着力的是探索一条既坚持社会教化、大众启蒙的改良主义戏剧原则,又能够从商业运作中获得资金来源以维持戏剧社团及剧人得以生存的商业模式。而且,他的戏剧实践也在时时证明,一旦商业运作严重扭曲了他的社会改良思想,他就会放弃原来的剧社,重新开办另一个剧社。或者,一旦社会上其他剧社过分追求商业化而演出一些诲淫诲盗,趣味低下的粗俗戏剧,他也会成立一个剧社以挽救颓风。下文列举的资料可以证明郑正秋的启蒙主义、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等社会改良思想与商业追求原则的二重努力。例如,1918年郑正秋组织药风新剧场,声称该剧场“营业性质与教育主义并重”。

又如,“卖脸、卖笑、卖景、卖戏法最可恶,易引中下社会人速入歧途……本社(大风社)竭力要做成正正当当的好新戏……”

“独恨剧人不德,不以剧场为教育场,竟以戏台作吊台……奈正秋不出,剧人拆白行为不但不见少,而且日加多。思之思之,唯有独树一帜,严定规则,以取缔剧人之一法,此药风新剧场之所以设也。”

郑正秋对中国通俗话剧戏剧形态的贡献也是众所周知的。最初,文明戏剧有非常浓厚的改良戏曲成分,尤其是上海新舞台的新剧演出特别明显。郑正秋为拍电影而成立的新民社,一开始就有了写实表演的动力,因而,其戏剧演出更多地吸收了早期徐半梅和春柳社演出的写实方式。郑正秋的新剧和中国上海的市民社会及旧文艺演出机制相结合,形成了其前、后台分账,短趣剧和长正剧先后搭配演出,话剧中参杂曲艺和戏曲成分,以幕表式的演出梗概为剧本依托,每日更换剧目等基本面貌。

第三,郑正秋本人还是中国第一代话剧演员、编剧和导演。作为演员,他主要饰演男性和中老年女性,其表演风格有两个主要特点,一个是真性情的表露,比如,他在演《义丐武七》时,就因为真切地描摹出一个身份低位、贫困落魄的乞丐,因为有着救国救民的一腔热念,用多年的乞讨所得兴办义学的感人事迹而受到赞誉。他的另一种演出风格是言论老生或言论老旦,在剧中充当重要的台词表达,因为他本人文化程度较高,语言能力好,又有着正确的演剧宗旨,因而,他的言论总会令观众感到自然贴切、切中时弊、意味深长。

郑正秋是中国早期话剧的最重要编剧人,在各个剧社时期,郑正秋都是因为充当编剧主任而具有极强的票房号召力。郑正秋身材矮小,又抽烟片,体力上不能胜任频繁的演出。同时,他所演的角色类型比较有限,所以,他往往只能在正剧或悲剧中演出,而当时人们普遍欢迎的家庭戏、花旦戏、宫廷戏、趣剧、侦探戏、时事戏,他却不能常常出演。又因为当时演剧是每天都要更换剧目的,因而编剧人的角色就格外重要。新剧演员大多数没有文化或者没有特定的戏剧理想,因而,很难承担长期编剧的责任。郑正秋执着、坚定的改良主义戏剧理想是他能够长期坚持戏剧事业的主要动力。充分了解中国国情,又有经商经验是他得天独厚的条件。郑正秋所编的戏剧可以简单地分为中国戏和外国戏,其中,外国戏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为主,也有侦探戏和外国民族斗争的戏。中国戏剧则以家庭戏、历史戏、时事戏和趣剧为主。这些戏剧大多数在取材和主题上坚持了社会启蒙和改良社会的方向。

中国早期话剧无导演之名,洪深最早把西方导演制系统引入,陆静若与欧阳予倩也非常注重一部戏剧的严整,在排戏的阶段把关细致。此外,由于郑正秋对中国文明新剧的实际影响无人能及,而他所作的剧团组织、编剧和排演又充当了中国早期话剧导演的实际角色,因而,我们说它是中国早期话剧第一代导演,并不为过。

第四,郑正秋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和宣传意识、史料观念,他是中国早期话剧最敬业的剧评人、专业期刊编辑和史料整理者。在20岁左右的年纪,郑正秋开始介入戏剧评论,先是评论戏曲和改良新戏,随后关注早期话剧。

1910年,他在《民立报》上发表“丽丽所戏言”专栏剧评文章。1911年7月郑正秋办《民立画报》。郑正秋作剧评,张聿光、钱病鹤等绘图。随后,他又创办《民权画报》至1913年5月。这些画报的内容有不少戏剧评论,大多出自郑正秋之手。

1912年11月郑正秋创办《图画剧报》,郑氏任主编并兼任剧评部编辑长。该刊于1917年冬终刊,历时5年,发表了大量剧评和戏剧专论。

1916年郑正秋为民鸣社主编《民鸣》一书,郑氏是民鸣社的编剧主任,演剧之外,主要负责编剧、文字宣传工作和演出组织工作,因而郑氏必为该书主要责任人。该书的序言中说:“郑正秋以新剧倾其家,人称之曰呆……倘有人焉以廉德、信义、忠勇、公平鸣国中,则且夺徇路采风之位以据之矣。风雨如晦,鸡鸣不巳。予亦为民鸣者,愿与民鸣同人交勉焉……。”很明显,该序言也是以郑正秋及民鸣社的演剧宗旨为立足点的。

1916年11月《新世界报》创刊,郑正秋任一段时间的主编。该报是围绕上海“新世界”游乐场开办的,内设 “戏剧世界”栏目。上海“新世界”游乐场立即有文明新剧表演,因而,其中自然会有文明新剧的广告与评论、宣传等内容。1919年,《新世界报》改名为《药风日刊》,该刊一者为新文化运动作助力,二者紧密配合这一时期郑正秋创办的“药风新剧场”的演出宣传和戏剧评论。

1918年4月郑正秋、朱双云创办的《笑舞台报》日报创刊,该报围绕“笑舞台”的新剧演出进行戏剧宣传和戏剧评论。该报内容以阐述新剧理论、总结新剧历史、宣传新剧人物、报道新剧界动态消息为主。它也搜集了上海以外的各地新剧团体的动态,这说明郑正秋在当时新剧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可以辐射全国。

1919年,郑正秋有独立主编了《新剧考证百出》,该书流传较广、知者甚众,在此不赘言。

目前见到的《申报》上的郑正秋剧社的戏剧广告宣传词,可以判断大多数出自郑氏。笔者在中央戏剧学院图书馆看到的100年前的文明新剧幕表,主要是郑正秋的手笔。可以推想,这些可能是郑氏本人收集保存起来的。

所以,我们说郑正秋为中国早期话剧留下了大量一手资料,做了大量宣传介绍和评论工作,因而,对中国新剧居功甚伟,这绝不是过誉之词。

第五,郑正秋是中国话剧教育的先行者。

郑正秋一直有奖掖、提携戏剧人才,大力发展戏剧事业的誓愿。他向来从启蒙社会大众的角度看待戏剧的社会功能,所以,他也极尽所能的把自己的戏剧理念和表演原则积极推广出去。受他影响和言传身教的青年剧人迅速成长起来,并通过活跃的流动演出,他的戏剧带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因而,他的剧团自然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真正活跃在上海及全国各地的文明新剧演出,大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郑正秋所代表的通俗的“土派”文明戏的影响。所以,我们说,文明戏剧的表演系统和表演风格就是郑正秋、徐半梅、朱双云、汪优游等人的系统和风格,而不是春柳派的风格和体系。

除了通过剧场、剧团来培养戏剧人才,郑正秋也通过传统收授门徒的方式,教授演剧技巧和规律。此外,他还成立“药风剧学馆”这样的戏剧培训班的方式为中国戏剧的现代教育探索途径和出路。

当时,不仅郑正秋举办剧学馆,其他文明戏的明星演员也纷纷举办戏剧培训班。除了笔者曾提及的“群英戏剧学校”、“女子新剧”学校以外,“顾无为……设剧学馆,教授剧学,三个月毕业……又欧阳予倩……发起星绮演剧学校……科目有脚本、剧史、中国音乐与旧剧、西洋音乐及跳舞,化妆术、审美学、世界文艺思潮”。从以上资料来看,当时的新剧教育已经日趋完备。

三、郑正秋的剧社活动

1913年,郑正秋创办“新民社”,引发了新剧的“甲寅中兴”。

1915年,郑正秋成为“民鸣社”的编剧主任。

1916年,他在“笑舞台”任编剧主任。

1917年3月,郑氏任“大声社”编辑总主任,笑舞台总裁。

1917年7月至9月,郑正秋出现在“杭州民鸣社”。

1917年12月,郑正秋参与“鸣新社”表演。

1918年4月,“笑舞台”重组,郑正秋为编辑总主任。

1918年6月至10月,郑正秋组织“药风新剧场”,任编辑总主任。

1919 年7月,“大风社文明新剧”的编演主任是郑正秋。

1919年9月至1922年6月,郑正秋组织的上海“笑舞台和平社新剧部”。

1922年8月底到1923年4月,“笑舞台新中华剧社新剧部”上演文明新剧,其主要责任人编剧傅小波是郑正秋的学生。

1923年9月至1927年7月,“南京下关笑舞台和平新剧部”的主要编剧主任是郑正秋及其学生傅小波。

1928年1月,上海“天乐新剧社一舞台”开演“文明新剧”,舞台 “主人”为郑正秋。

1928年4月,“笑舞台罗汉剧社”编剧为郑正秋的学生叶良让。

1931年8月29日,郑正秋与电影明星合演话剧《秋水怨》为水灾演剧助赈。

四、郑正秋的编剧

虽然郑正秋所创办或主编的戏剧报纸、画报和杂志、书籍及所撰写的幕表,我们没办法全部收集起来,因为这些资料大都没有完整保存下来。但是非常幸运的是,上海《申报》为我们留下了完整的上海及附近的演剧资料,当然也包括郑正秋编剧资料。笔者的博士论文附录整理、收录了“新民社”、“民鸣社”全部演出剧目及部分宣传词。笔者也一直陆陆续续整理出了郑正秋其他演剧时期所编的剧目。拒不完全统计,郑正秋所编剧目大概在500部以上。按照这些剧目的思想倾向,我们可以把它们大致分为新文化运动之前的编剧和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编剧。

新文化运动之前,郑正秋的戏剧在形式上就如前文所说,是比较土派的文明戏;就思想倾向上说,“辛亥革命前后,文明戏是排满的、爱国的,是反对包办婚姻,反对寡妇守节、虐待婢女的,是为平民百姓鸣不平的。”因而,它是民族主义、改良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这些属于旧民主主义范畴,它在当时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当然他也具有旧民主主义的局限性,比如,虽然反对虐婢,但并不主张解放女性,也不完全主张恋爱自由,还会全力宣扬“忠孝节义”的旧道德,也经常在戏剧里嘲笑下等阶层的劳动人民,残疾或者低能人群。当然,我们应该首先肯定其编剧思想的先进性。毕竟,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他都为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健康的、向上的,有教育意义的新型戏剧。

新文化运动开展以来,郑正秋在编剧上竭力追随时代潮流,在戏剧形式上尽量追随五四以来的纯粹话剧,努力编制符合三一律的话剧。同时,在思想上,他自己说“正秋年来竭力提倡新文明剧,像《新嫂嫂》、《贤妻良母》、《黄金美色》、《荒村情女》、《阶级刀》、《学徒的爱情》等等,都是帮助新文化的新编剧。这本戏也可以称为新文明剧的”。这些剧目提倡男女平等,反对阶级压迫,都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潮保持同步。

但郑正秋毕竟是郑正秋,他不可能彻底摆脱过去的自己而完全变成一个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新人”。在他一贯的编剧路线中,重视思想的教化性,戏剧风格的通俗性和足够的商业吸引力毕竟是他的主要色彩。因而,尽管戏剧运动如火如荼,左翼思潮愈演愈烈,郑正秋后期的戏剧和电影都没有完全保持与时代同步。尤其是当他为了商业性需求而编制一些迎合低级趣味的戏剧的时候,人们不禁对他表示出了不满。这就是他在当时生存环境下的两难处境。

综上,我们认为郑正秋是勾连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最成功的中介,是跨越传统戏剧与现代戏剧最给力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上海书店.《申报》影印本[M].上海:上海书店,1900—1949年.

[2]夏秋风.新剧杂志[J].上海:新剧杂志社,1914.

[3]朱双云.新剧史[M].上海:新剧小说社,1914.

[4]郑正秋.新剧考证百出[M].上海:中华图书集成公司,1919.

[5]袁国兴.中国话剧的孕育与生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本文为广州市社科联资助项目成果(11SKLY28),广州大学“文明戏”与中国戏剧的现代演进项目成果,本文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

作者简介:

王凤霞(1972—),广州大学教授,硕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