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硕士研究生作为国家人才战略的后备队伍,肩负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对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引导,使他们的就业方向与社会发展相契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真正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就业价值取向;社会因素

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以及就业难这个热点话题被探讨了多年,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难”的问题。实际上,当前所面对的就业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是“局部难”。事实上,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要找到能发挥专业优势、薪水待遇适宜、有大好前途的职位是很困难。可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却有广阔天地等待大学生去建功立业。一些传统行业和新兴服务业也期待着大学生的加盟,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也不难。所以,真正存在人才高消费问题的不是全中国,而只是在城市,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是在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价值观问题。

一、招生规模扩大,教育质量跟进乏力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从1978年的1.07万人到2015年的56万人,30多年间扩大了52倍。但与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相对应的却是,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持续下降,甚至出现了研究生就业率不及本科生的现象。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三阶段”理论划分,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已经迈入了“大众化”教育时代。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适龄人口可以接受到高等教育。从社会现实发展角度而言,扩大受教育人口,提高人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发展过程和发展步骤应按稳步前进的方针,而不是采用狂飙突进的方式推动教育的“大众化”。现在许多高校都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纷纷建立研究生院,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甚至有些高校的研究生人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人数。这样一个庞大的基数,很难保证研究生教育资源能够有效供给。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无论从“软件”还是“硬件”质量上,都很难承载迅速扩大的研究生大军。高校扩招本身没有错,但要考虑我国现实教育资源的供给情况。盲目扩招只会导致学历贬值,增加就业压力,也失去了“研究生教育”所赋予的使命所指和时代所需,而沦为高校不健康竞争的“畸形产物”。众多的研究生不仅无法成为精英教育的代言人,反而会成为社会舆论和高校扩招下的牺牲品。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曾担忧地说:“本身我们研究生质量就在下滑,再如此扩大规模,质量还将进一步下滑,甚至会超出我们的估计。”“这种急功近利建设研究型大学,即使规模再大,可以想象水平能有多高呢?”高校作为人才的“孵化器”担负着重要的人才培养责任。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任何目标都要有所指引,否则就是无的放矢,而高校的根本归旨和实际落脚点就是培养优秀的学生,而不是汲汲于名利,染上世俗的市侩气。所以,研究生教育,与“减员”相比,“增效”更为重要。

二、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

从世界范围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呈现逐步摆脱学术性、过渡性学位教育身份,向专业性、终结性学位过渡的趋势。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缺乏合理的定位和清晰的判断,导致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依然是以“学术性”为评判标准。虽然现在国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习国外大力倡导专业硕士的培养,试图改变原先的单一制培养模式,而趋向双元制培养模式。但在专业型人才培养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反映学术研究特点的硕士学位标准作为主要学位评判标准,始终带有“学术性”硕士的影子,特色不明显,选拔方式也依然是“唯分数论”,丧失了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实质目的。而在课程设置上则是课程太多,部分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给硕士研究生开设课程,导致课程难成体系,甚至出现彼此否定的现象。对于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探索不够,73.8%的硕士研究生反映课程偏多,而且内容陈旧,更新缓慢,无法适应学科前沿性发展要求。必修课远远超过选修课的数量,挤占了硕士生选课自由,阻碍他们的兴趣培养,缺少现实与理论的有效结合和深度互动,在学科交融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存在严重的“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的现象。此外,在学分设置上也严重滞后,政治理论课、基础英语课和专业英语课所占学分过多,几乎与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学分持平,但学习效果却并不好。对硕士研究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成本浪费。同时,课程的差异性表现不突出,与本科生课程设置拉不开差距,唯一不同的是上课人数变少了,甚至有许多课程重点完全是对本科教学内容的重复,对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启发、兴趣的激发帮助不大,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课程的研究性和自主性特点。其结果导致“理论人才缺理论,应用人才缺实践”的现实尴尬。

三、思想政治教育缺位,就业指导长期滞后

当前,高校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存在严重缺位现象,对硕士研究生群体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就业心理缺乏明确的感知。研究所长期处于高校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对于如何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尚未形成独立的认识。高校承担着引导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在他们就业求职的关键时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硕士生能够以正确的就业观投入到工作中。但现实情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存在缺位明显的状况,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思想上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许多高校片面地追求就业率,将学生的就业放在首位。过多地侧重于举办招聘会直接解决问题,而对于学生就业心理和就业价值取向重视不够,缺乏有效跟踪和正确引导。有调查研究表明,53.2%的高校缺少对硕士研究生就业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缺少就业心理咨询与培训。二是宣传上手段单一,缺乏吸引力。有些高校虽然也会针对硕士研究生开办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心理讲座,但也仅限于讲座宣传类,形式单一,内容与硕士研究生的契合度不高,也没有很好的后期跟踪评价机制。使这些活动大多流于形式,举办的挺多,学生上座率差、实质性收获小。其次,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长期滞后。当前,许多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缺乏了解,对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更缺少调研,导致许多高校指导中心成为招聘场所,丧失了其就业指导的作用。同时,许多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上还比较滞后,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内容的有效性有待完善。调查表明,23.1%的硕士研究生希望得到简历制作方面的指导、83.1%的硕士研究生希望得到面试技巧方面的指导、39.7%的硕士研究生希望得到就业心理的指导、72.9%的硕士研究生希望得到经验的交流、89.3%的硕士研究生希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92.8%的硕士研究生希望得到就业培训指导。这就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与就业具体实际相结合,增强针对性,落实服务性,健全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切实引导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提升就业指导的切实功用性。

四、创业教育指导缺失,创业支持力度有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期,高校作为青年才俊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理想碰撞最为激荡的地方,有一大批人渴望能够实现创业,去开辟属于自己的辉煌。武汉大学杰出校友,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就曾回到母校告诫学弟学妹们,“要打牢基础,立志创业”,并以自己大学期间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创业并非遥不可及,只要选对方向,未来就是你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并首次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但“创业”似乎一直是高校手中一个能带来烦恼的“金苹果”,毕竟创业的风险很难预估,为了追求就业成功率,高校更多地会选择鼓励学生直接就业。同时,高校对于引导学生创业也缺乏经验上的准备和指导服务。第一,虽然有些高校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创业指导课程,但内容偏于理论化,实战经验不足,这也是许多大学生创业者最欠缺的。第二,虽然许多高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却并不能提供相应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为了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多选择性地将直接就业的学生纳入到“就业范围”内,而创业的学生则顺理成章地标上“待就业”的标签,这种“双重标准”也很难鼓励学生真正地去创业。第三,虽然许多高校尝试开办了创业讲座,聘请成功创业者和企业家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但实质性的人脉资源却始终难以提供。现在新兴的高校创业团队失败率之所以很高,一部分原因是缺乏经验、缺少资金,另一部分原因也在于高校本身支持力度有限。第四,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亟待改进,需要更多地培养创造性人才,而非“考试型”人才。因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制创造精神的力量”。创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所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青年研究生创业群体有想法、有闯劲,关键是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和发挥的场所。高校作为他们进入社会的过渡场所,也是他们创业梦想激扬起航的地方,理应探索更为务实有效的创业教育指导,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部分高校研究生规模已超本科生[N].南方日报,2012-10-22.

[2]马鹏.研究生就业观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0.

[3]高存福,田兆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J].职业与教育,2014(3).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2015.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发展基金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作者:张冰 周蕾 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