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别国经验与中国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别国经验与中国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别国经验:日本的“政府主导模式”、加拿大的“政策指导模式”、德国的“能力主导模式”以及澳大利亚的“核心课程融入模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坚持本土同步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体系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路线图。

可持续发展教育;别国经验;中国模式

王巧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

随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计划的推进,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变革动力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4-2015年全球密集性召开了系列国际会议。2014年5月12-14日,在阿曼马斯喀特举行的全民教育会议上,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2015年后全球七大教育目标之一;2014年11月,在日本名古屋召开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路线图》;2015年5月,世界教育论坛在韩国仁川召开,再次重申“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全球公民教育,培养能使公民过上健康和满足的生活,做出明智决定并应对地方和全球挑战的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目标;2015年5月,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部长咨询会议在法国巴黎召开。这些会议无一例外地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在成为刺激各国教育创新的新动力。

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自1998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发展项目(EPD)始,在教育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全委会的领导下,经过越来越多政府官员、科研人员与媒体的动员、研究和传播,这一抽象概念已经变成了越来越多中国教育工作者鲜活与生动的教育创新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也已经纳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正在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战略主题。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的别国经验

《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的统领下,联合国定义的世界各地区都制定了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战略,诸如撒哈拉以南非洲、阿拉伯国家、欧洲和北美洲地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各国依据各自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不同挑战,开启了特色各异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模式。这里仅择取不同地区的几个典型国家的特色经验,以供借鉴。

(一)日本的“政府主导模式”

自联合国启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开始,日本政府成立专项资金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会议、图书出版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使其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获得很大主动权。同时,日本政府在国内也建立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会议机制,成立了联合国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中心和教科文联系学校两个工作网络。其中联合国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中心主要负责整合每个社区的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网络媒体等,教科文联系学校主要负责社区活动。为此,日本“政府主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模式堪称典范,其在调动非政府组织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整合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公民教育方面也很有特色。

(二)加拿大的“政策指导模式”

加拿大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结构主要包括三部分:联邦政府负责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立法与发展战略;加拿大教育部负责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及框架研制;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小组负责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2008年,加拿大教育部理事会(CMEC)了《加拿大面向2020的学习》,其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积极参与可持续社会的创建之中。随后,教育部督导委员会成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小组(ESDWG),研制了《加拿大可持续发展教育合作与行动框架》,确定了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省课程计划、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发展与创新研究、学习资源开发与能力建设、系统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四个优先行动领域。需要指出的是,加拿大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特别强调“全系统实施”方法,不仅包括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与学,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废弃处理、能源合理利用等环境管理方面的内容。

(三)德国的“能力主导模式”

欧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分重视核心能力的培育,欧洲更注重情感方面能力和把握未来愿景的能力,而拉丁美洲地区更注重合作能力和参与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基于核心能力培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熟经验。德国基于塑造未来社会的理念,提出“塑造能力”模型,大力倡导公民参与,同时具体提出能力培育,如面向未来思考的能力、以开放视角创新知识的能力、决策能力、跨文化理解与合作能力、参与式学习能力、自我计划与执行能力,等等。

(四)澳大利亚的“核心课程融入模式”

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澳大利亚是走在前列的国家之一,作为对《十年计划》的回应,澳大利亚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2005年颁布的《为了可持续未来的教育:澳大利亚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国家声明》,以及2009年颁布的《澳大利亚政府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家行动计划》。在这两个文件中提出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愿景,确定了在中小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长期目标和学习目标,并详细阐述了中小学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法――整体学校方法。此外,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另一个特色经验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课程的创新实践。

课程是大多数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阵地,目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多学科渗透模式,另一类是跨学科渗透模式。多学科渗透模式是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中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此种模式便于各科教师的实施,但很难完整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课程实施中极易因为缺乏系统性而被淹没在不同的学科中。由此,澳大利亚在整合这两种渗透模式的基础上,创设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第三种模式,即在广泛渗透的基础上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核心课程相结合,避免了以往两种模式的不足。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的中国模式

(一)“科研主导”模式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进程中,中国成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由此开启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科研主导”模式。该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第一,便于组织专业科研人员系统性从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实验研究等专业研究,为指导实践奠定了强劲的理论基础;第二,易于制定更符合地方教育管理官员、校长、教师需要的指导文件和实施方案,产生推动地方ESD与提升育人质量的良好效果;第三,组建了具有敬业精神、良好研究能力与稳定的科研团队,能够坚持多年开展研究、培训、宣传、协调、指导与国际合作工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与不断深入。

(二)本土理论创新模式

十余年来,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同步推进本土化理论创新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体系,这是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扎根于中国的重要理论基础。其同步理论创新具体体现在:

1.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中国理解。2003年,结合即将实施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我国较早提出并论证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将“四个尊重”价值观明确写入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南》,并编写《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手册》,及时指导了全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学校的实践方向。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挖掘中国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精髓,倡导:①继承“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整体论思维和辩证思维,以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维看待世界和事物;引导学生学会在自然中浸润心灵,培育对天地万物充满仁爱之心的精神境界与生存智慧。②继承“身心一体”的心灵哲学观,注重将“心”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本源,重视心灵的培植与建构,高扬人的身性修养;注重身心一体价值观的层次性,引导人们确立人与自我关系中的身心和谐观、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人际和谐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人类发展关系上的和谐发展观。③继承“和而不同”的辩证思想,培育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情怀。

2.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中国定义。为了便于广大实践工作者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并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如下基本定义: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时代应运而生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内涵可做两点解读:第一,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着与生俱来的内在源动力,它是从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出发而实施的教育。第二,可持续发展和教育的关系可以表达为当代教育的双重功能,第一层是指教育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二层是教育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定义的引导下,学校教育的视野由课堂进一步拓展到社会;教师由仅仅关注现有教材内容到进而更加关注有待解决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方面各种现实性或潜在性问题;育人目标也由侧重于培养现实社会需要的人,转为侧重于先行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新人。

3.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中国路径。随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重点放在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主导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尤其注重以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为重点的学习创新上。2008年前后,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完成了研究重点的重新定向:第一,注重改变现行教育中人文精神缺位现状,着力培养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第二,注重改变现行教学的不可持续现状,着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第三,注重以可持续发展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创新育人模式,着力创新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实现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促进优质教育的预期目标。

课题组在近十多年推进、引导教育与学习创新采用的主要思路是:第一,以批判的视角认识和变革现行教学只关注知识传授和即时学习成绩等弊端,以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明确定位教学与学习目标;第二,以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视角审视教学内容,将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知识融进教学与学习内容;第三,以可持续发展素养为依据开展教学与学习方式实验研究,秉持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的教学原则与课堂学习前移等教与学方式,扎实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第四,以可持续发展素养为依据制定质量标准,引导创新教学与学习的正确方向。可以说,推动可持续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始终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实践的核心范畴,并以此为重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学习创新实践体系。实践证明,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深深扎根于一大批实验学校的关键所在。

(三)中国特色的实证效果

总结十余年可持续发展教育进程可以看到,上述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相关概念已经在实践中得以验证。这些中国特色的实证效果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政策创新效果。着眼于教育的顶层设计,促使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战略方向。2007年,在总结与评价系列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成功经验基础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协助北京市教委正式颁发行政文件《北京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所辖全部中小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2010年,全工委协助国务院起草小组对北京、上海等地可持续发展教育成功经验开展深入调查,使《教育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部分明确写入了“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由此转化为国家公共教育政策。

2.区域推进效果。着眼于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促使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十余年来,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致力于创造地区整体推进的大环境和大气候,进而推动大面积学校的群体性创新实践。在北京市先行开展的地区性实验研究,已经在全国其他部分省市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燎原之势。如北京市石景山区创建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区;上海市普陀区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部署和上海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落实到区域的教育发展规划与实践中。

3.学校建设成果。建设与分步骤培养一批又一批实验学校与示范学校,是十余年来可持续发展教育连续向前推进的一项基础性策略。至2013年,参与本项目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及其它类型学校约1000余所。多年来,专家团队上百次深入学校开展具体指导工作。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已经转化为与学校价值追求融合办学思想和丰富多彩的实践经验。

4.课程创新效果。可持续发展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是如何将可持续发展抽象的概念变为现实。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面向鲜活的地方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等综合性的现实问题,可以让可持续发展教育变得可以触摸、可以体味、可以鲜活。北京市、黑龙江省、陕西省、云南省红河哈尼自治州等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课程的相继开发与实施,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成果。

5.教学实验效果。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带来的是学科任务达成基础上的学科品质与学科境界的超越。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10余年可持续教与学方式实验表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堂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学科思想与可持续人文情怀融合的课堂。第二,学科内容与可持续发展现实融合的课堂。第三,学科基础学习能力与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素养培育融合的课堂。第四,学科视角与利益相关者融合的课堂。

6.国际交流效果。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领导下,以发起和承办第一至第六届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为契机,专家团队打开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面向世界的窗口,大踏步走上了中外可持续发展教育合作交流之路。论坛促进了各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与官员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经验的了解;搭建了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交流平台;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合作交流进程;通过境外专家考察与评价促进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创新的进程,提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经验的国际影响力。

三、2015年后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未来走向

把握好2015后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未来走向,是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命题。

走向1:“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双向融合。当前,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教育呈现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类,侧重于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即特别关注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走向,对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什么新的要求。第二类,侧重于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教育”,将可持续发展融入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实现将“可持续发展纳入教育”以及把“教育纳入可持续发展”的双向融合。

走向2:同时关注“教育”与“学习”。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二个报告《塑造明天的教育》中,已经由过去的强调教育,突出评述过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出现的多种新型学习方式。在201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的《全球行动计划》更是明确指出:“在教育和学习的所有层面和领域,强化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委员会应进一步在宏观政策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发挥可持续发展教育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导向作用,着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体系在实践验证中更加系统与完善。同时在微观层面,将着力点放在学习者身上,重点开展可持续发展素养研究,完善了可持续教学与学习的概念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优质学习的新标准。

走向3:同步推进学校建设与实验区建设。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进程中,按照实验学校-示范学校-国家实验学校的分层标准,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建设方面卓有成效。但是,一个学校的实践如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则十分需要创造地区整体推进的大环境和大气候,进而推动大面积学校的群体性创新实践。一个接一个地区的跟进行动,全国性大规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局面必然很快变成现实。尤其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最新发展形势下,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设计编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新一代公民,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北京、天津和河北三省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走向4:同步实现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要系统开发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基地,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接,使更广泛的人群受益。同时,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有必要在职业、高等教育等领域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和政策研究,使可持续发展教育从基础教育领域为主逐步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终身教育体系拓展。

此外,有必要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及各地教育培训机构开设可持续发展教育专题必修课程,把联合国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重要文件、国内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纳入各级各类人员继续教育系列,并作为其中的必修内容之一。加大力度提高各级干部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同时,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学校、社区或其他机构,应定期举办专题性展示活动与研讨会。

走向5:从个体改变到群体改变。2015后《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指出:要使任何年龄的学习者都能参与促进所生活的社会向更加绿色的社会转变,激励人们采取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使其最终成为积极的奉献者,以创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平、宽容、包容、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正在着力建立可持续发展学习中心,旨在激发前十余年表现突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青少年社团的正能量,汇聚青少年群体在绿色社会建设的巨大力量。

走向6:完善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合作机制。近年来,由于中国教科文全委会及时派出代表参与多方面国际交流,促进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经验的传播,也学习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国研究人员、校长与教师有必要继续积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地区、次地区级别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与研讨会议,尤其注重发挥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的网络协调作用,通过多种渠道传播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与扩大开展中外可持续发展教育双边、多边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合作的品质和档次,继续保持我们的国际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