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学生大度量概念的建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学生大度量概念的建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千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构比较困难,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师教学的困惑之处。在组内交流研讨时,我开玩笑地说:“今天我们学习‘千米的认识’,那么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呢?”教师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说“大概到奉化一中吧”;有的说“没那么远,我觉得应该没到奉化东站”;还有的说“我觉得应该可以到新鲍村了吧”……根据大家的讨论,我利用课余时间驾车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大家所提到的地方要么是1千米还不到,要么远远地超过了1千米。原来在成人的体悟中,1千米的长度概念也存在偏差,何况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呢?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千米”的长度概念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体验和推想来实现这一目的。

一、注重体验,搭建概念建构的“脚手架”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充分体验是学生建构1千米空间观念的关键。

片断描述(在本课实施前,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进行实践体验活动):

1.学生填写“千米的认识”课前体验题

(1)1米长的路你大约走( )步;10米长的路大约走( )步,大约要( )分钟;100米长的路大约走( )步,大约要( )分钟。

(2)你绕着学校跑道(250米)走一圈大约需要( )分钟,走4圈大约需要( )分钟,走了( )米。

(3)你从家到学校大约多少米?一般走多少分钟?

体验A:学生步行100米。体育活动课上,我把学生带到100米的跑道上,组织学生用平常的步行速度走100米的路程,并让他们记住自己所走的步数和所花的时间。

体验B:学生沿着操场走4圈(1千米)。同样利用体育活动课时间带领全班学生绕250米的跑道走4圈,让学生分别记住自己所花的时间,并谈谈自己在这项体验活动中的感受。

体验C:从学校出发到家,你要步行多长时间?引导学生估计家离学校大约有多远,并进行记录。

2.我驾车测量1千米的距离

由于本次是借班级上课,我对该小学周围的情况一无所知,于是利用双休日,驾车在学校周围熟悉环境,同时以学校门口为始点开始测量到附近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的建筑物的路程。通过亲自测量,终于准确地知道了从学校出发分别向不同方向标志性建筑的路程,并绘画出简易的地图。在测量过程中,我对“1千米”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

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运用课前的体验活动为课中交流提供依据,从而为“千米”概念的建构搭建“脚手架”。本次的课前体验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亲身实践,让学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知道100米需要走200步左右、绕操场一圈(250米)大概要花4分钟等,这些素材为课中的交流推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学生能从自身的数据入手,推想出1千米大约需要走16分钟,大约需要走2000步左右。在学生初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l千米很长,那么,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呢?”这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我通过鼓励学生想象走10个100 米大约到哪儿,进一步帮助学生由操场上走的1千米转向建构生活中1千米的长度观念。当学生把想象的结果和老师驾驶汽车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时,学生感觉特别亲切,主动思考、参与讨论的热情也格外高涨,学得轻松、有趣且高效。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体验1千米的长度,他们能恍然大悟地说“原来这就是1千米”,鲜活的学习素材进一步唤起了学生关于千米的生活经验,并且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所以,我认为在教学大度量单位时,我们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才能感悟深刻。

二、多维推想,助推概念建构的剂

数学推想就是数学的一种推理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和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事实和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想。学生在推想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碰撞会激发智慧的火花,思维会有很大的跳跃性,能提高数感,发展推理能力,锻炼数学思维。

片断描述(主要采用多维推想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建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首先利用学校操场跑道,让学生体验1000米=1千米,接着让学生进行多维推想来建构千米的空间观念:用米尺测量,需要测量1000次,得出1000个1米是1千米,让学生对1千米的直行长度有初步的感知;横向推想,以阶梯教室的宽度10米进行推想,如“10间这样的教室连在一起约有几米”“几间这样的教室并排约有1千米”等,从而引出100个10米是1千米;纵向推想,以阶梯教室的长度20米进行推想,如“有几间这样的教室连在一起有1千米”等,从而推想引出50个20米是1千米。随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1千米到底有多长?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描述吗?”

生1:我走2步是1米,那么,1千米我大约需要走2000步。

生2:我走100米的跑道,需要来回走10次才是1000米。

生3:如果我用米尺去测量,需要测量1000次才是1千米。

生4:我绕操场走1圈,大约需要4分钟,走4圈大约需要16分钟,所以走1千米需要16分钟。

……

通过课前的体验,学生对1千米的长度观念已经形成表象,再经过课上多维度的推想,学生对1千米的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从学生的交流反馈可知,他们已经会借助时间、空间及依托生活中的体验来推测1千米的长度。那么,如何让这些表象更深刻地注入学生的脑海中呢?教师的课前准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学校出发,到哪些地方是1千米呢?课前老师驾车去实地测量了一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学校周边环境的简易图(如下),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中利用原先建构的100米的空间观念进行推想。“从校门口出发向左走,到哪里大约是100米?再走100米会到哪里?”当学生无法回答时,我利用地图帮助学生进行推想。由于这条路线学生比较熟悉,可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起回忆这条路线,使学生感受自然、深刻,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1千米啊”。紧接着让学生会运用图上1千米的距离进行推想更长的路程,如从学校到溪口杜鹃谷、溪口武岭门等建筑物的距离。

在上述教学中,我运用三个层次推想来帮助学生建构1千米的空间观念:第一层次运用米尺进行推想,用教室的宽进行横向推想,由教室的长进行纵向推想;第二层次从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推想,使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1千米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第三层次要求学生运用1千米的长度推想实际长度为2到3千米的距离。通过三个层次的推想,使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由抽象、模糊逐渐变得清晰、准确而具体。由此可知,在建构大度量单位的概念时,由于离学生的感悟很远,所以需要借助推想这个数学思考方法,寻找合适的参照物引导学生进行推理,促使学生准确建构大度量的单位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在教学大度量单位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告诉,更需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引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