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成本粘性影响因素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成本粘性影响因素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 成本管理是属于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要求系统全面,而且还要求科学合理地对企业成本进行管控。成本管理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中认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变化是呈比例的关系,近年来有研究学者提出成本粘性这一概念,他们发现成本在企业业务量上升时增加的幅度要大于业务量下降时减少的幅度。成本粘性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国内外在对成本粘性方面的研究也迅速增长。国内外学者在证明成本粘性这一现象确实存在后,开始对成本粘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发现成本粘性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成本粘性的产生原因。本文主要探讨国内外学者对成本粘性研究中有哪些影响因素,并加以总结。

关键词:成本粘性;影响因素;动因探索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探讨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1日

在传统的成本模型中,企业的业务量与成本之间是呈线性关系,二者是呈比例变动的,可以解释为:如果企业的业务量每上升1%时,成本上升了a%,那么在线性关系下,当业务量下降1%时,成本也应该相同的下降a%。然而,在企业的组织结构渐渐复杂的今天,如此理想化的传统线性成本模型并不可能实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开始对成本习性模型理想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提出质疑。Anderson等(2003)首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美国7,629家公司20多年的财务数据中当收入增加1%时,销管费用增加0.55%;但是当收入减少1%时,销管费用却仅仅减少0.35%。从Anderson首次证明销管费用粘性的存在之后国内外学者便对成本粘产生了相当大的兴趣,成本粘性方面的文献也迅速增长。我国学者首先于2004年(孙铮、刘浩,2004)开始研究成本粘性这一论题,通过实证研究证明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费用“粘性”。国内外学者在证明了成本粘性这一现象存在后,开始更深入地对成本粘性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成本粘性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以及成本粘性的产生原因。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首先,国外学者在研究成本粘性影响因素时,有以下显著研究成果:(1)Calleja等(2006)通过研究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四个国家所属公司的样本数据,不仅证实了成本粘性的存在,还由此比较了四个国家所属公司的成本粘性差异,最后研究发现德国和法国公司的成本“粘性”要显著高于美国和英国所属公司的成本“粘性”。研究学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德法两国公司在削减资源(如解雇员工)方面的难度要明显高于美英两国,从而影响成本粘性在四国存在差异,使成本粘性增大。研究学者们再进一步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和不同法律制度环境,这些都是影响成本粘性的不同因素;(2)Rajiv D.Banker等(2006)研究了不同国家间由于劳动力市场特征的不同,又会对公司成本粘性产生哪些影响。研究结论十分显著的证明了不同国家由于各自劳动力市场的不同特征会对公司成本粘性存在显著影响。这些劳动力市场特征包括:失业福利水平、劳动合同的集体谈判能力、就业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等;(3)成本粘性的程度也会受到行业影响。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的研究显示,制造业成本粘性最大,而商业的成本粘性最低,金融业和服务业的成本粘性居中。这可能是因为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特有的产品、市场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共同决定成本结构。因此,有些行业可以更迅速、更容易地削减成本。这与Anderson等(2003)关于资产密集度影响成本粘性的结论一致;(4)销售量变化的大小也会影响成本粘性。Calleja等(2006)在比较美、英、德、法四国之间成本粘性的差异时主要考虑了净资产收益率、资本密集度、营运资本率、负债比率和劳动力密集度等五个方面,结果发现只有资本密集度和劳动力密集度对成本的粘性程度具有增大作用,并没有证据表明其余三个因素会影响到成本的粘性水平。Anderson(2003)等也从员工密集度、宏观经济增长、资产密集度和销售收入连续下降四个方面分别检验了对粘性程度的影响;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也分别从利率水平、存货密集度、员工密集度、销售收入连续下降和固定资产密集度五个方面实证检验了对粘性程度的不同影响。

综上分析,国外学者认为影响成本粘性的动因可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调整成本。ABJ、Banker等认为与那些依赖外购原材料和劳务的企业相比,当销售量下降时,依赖自身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的企业其减少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的调整成本会更高;(2)管理者乐观预期。ABJ、Banker等发现当管理者预期比较乐观时,他们会预期认为企业未来的销售量会升高于当前的销售量。如果企业当前销售量出现下降,管理者更不愿意减少各种承诺资源,因此导致企业成本粘性增强;(3)问题。Chen、Calleja等通过研究英、美、德、法四国公司治理模式,发现英美公司治理模式更加关注股东利益,而德法公司治理模式相对更加关注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这些不同国家不同公司的差异使德法公司的成本粘性高于英美公司,那么这些德法公司更可能进行过度投资,他们的成本粘性会更强,而好的公司治理可以弱化公司过度投资。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成本粘性的研究起步较晚,自从孙铮、刘浩(2004)首次通过实证研究证明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费用“粘性”后,学者们也渐渐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研究成本粘性。国内学者在对成本粘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时,他们的思想路线是研究有哪些因素会如何影响成本粘性的水平。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可归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以我国整体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孙铮、刘浩(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宏观经济增长和资本密集型两个因素对费用“粘性”的增强效果并不显著。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2007)发现各个行业和公司属性、业务量的变化幅度、时间范围以及资本密集度和劳动密集度均会对成本粘性水平产生影响。刘彦文、王玉刚(2009)得出宏观经济增长、资本密集程度和历史费用三个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的费用粘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对费用粘性的影响效果随着时期的延长越来越明显。

(二)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成本粘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视角:(1)行业视角。刘武(2006)研究1998~200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数据,探索我国企业费用粘是否存在行业差异,结果显示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存在费用粘较强,而房地产业等行业则存在相对较弱费用粘性或根本不存在。孔玉生、朱乃平等(2007)通过实证研究也同样发现各个行业的粘性水平不同。刘彦文、王玉刚(2009)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时,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会随着时间检验期的延长而增强。谢利人、王元建(2009)借鉴了传统ABJ(2003)的研究方法,对保险公司的成本特性进行分析后得出保险公司不存在成本费用粘性;(2)地域视角。陈灿平(2008)从地区经济生态差异视角出发,研究探讨经济生态地区差异对企业费用“粘性”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东部企业费用粘性最弱,中部次之,西部最强。马景涛(2008)基于两岸股市的经验研究,分别从宏观经济景气与否、企业规模大小、观察期长短等方面,研究探讨两岸上市公司销管费用的粘性是否存在差异;(3)与其他学科以及研究领域相结合的研究。这一思想路线即是把成本粘性与其他研究领域结合起来,从而扩展、完善、整合成本粘性的研究理论。然而,当下基于这一思想的研究则少之又少。

根据国内对成本粘性更深入的研究,再结合上面的分析来看,由我国学者孙铮、刘浩(2004)总结出的三个理论成为最被认可的理论,即契约论、效率论和机会主义论,这三个理论都是从公司治理的核心机制即管理层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的。(1)契约论主要是解释企业销售成本出现粘性的根源。企业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盈利,取得利润。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求必须与外界发生相关交易。这些相关交易包括有原材料供应商等这些上游企业,或者是其他关联企业。只要与客户进行交易,就都需要签订各种契约。签订契约就会发生一定成本。因此,当销售量下降时管理者为了降低在与企业进行业务往来时的交易成本,通常都会选择签订时期较长的契约,这样可以保证自身的生产和销售额,还可以降低未来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经济资源,都是按照企业经营目标策略做出决定的,按照业务量进行配置,由于签订契约会使这部分费用变成沉没成本。因此当业务量下降时,实际产生的利润并不像契约签订时管理者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因此就需要调整部分可变成本,而长期契约的调整成本相对会更高,只能在未来的会计期间内进行分摊,很难进行及时调整。因此,成本因为契约的限制在总体上会表现出粘性;(2)效率论认为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会出现诸如业务量的波动,但是这种波动可能仅是暂时的,如果管理层选择立刻对资源配置进行相应调整,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调整开支,因而产生那些本来就可以避免的损失。而且由于目前市场机制并不完善,经济结构不断转换,导致以市场制度为实施前提的约束机制缺乏实施。这些因素的结果最终就使得企业整体效率更加低下,成本控制的水平降低,最后造成成本粘性现象的产生;(3)机会主义论认为企业管理层通常都会从自身利益角度进行考虑,不可能完全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行事。当市场前景预期较好,企业业务量上升时,管理层会扩大在企业中自己所能控制的各种资源,使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的薪酬提高,最后导致企业费用增加;而当外界预期对企业不利时,管理层则不愿降低自己的薪酬,使得企业的成本费用不能立刻降低而表现为粘性。

三、文献评述

本文总结了十多年来在成本粘性方面国内外研究的成果,认识到成本并不会像传统会计所描述的那样随业务量线性变化,这个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新的研究方向,未来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研究成本粘:(1)更加深入地了解成本粘性的性质及其形成的原因。必须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来研究公司成本粘性的动因,有学者指出销管费用的决策驱动性和成本的沉默性是成本粘性出现的直接原因,并构建相关费用粘性成因的理论模型。未来研究可以基于这一模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2)随着对成本粘性不断深入的研究,成本管理应当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决策的相关依据。既然成本粘性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应当用辩证的角度看待成本粘性所传达的各种信息,应当研究不同行业成本粘性的合理范围是怎样的?这样成本粘性就可以作为一种衡量财务的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做出判断。更进一步,还可以将成本粘性加入企业财务预警系统里,作为一种指示指标对超出企业成本粘性水平正常范围的发出预警;(3)深入地研究存在资源调整成本时企业最优的资源决策问题。现有的成本粘性的相关研究已经证明许多成本的增加额或者减少额是具有决策性的经理人员蓄意调节的经济后果,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提醒经理人员,他们作出的这些资源调整决策是不是最正确的。因此,要建立考虑成本粘性时的资源调整的最优经验法则,管理者可以利用它作出对企业最佳的决策,提升企业的成本粘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

[2]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成本粘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8.11.

[3]Anderson Mark C.,Rajiv D.Banker,Surya N.Janakiraman.Are Selling,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Stick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