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韩国流行文化的现代性想象与文化认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韩国流行文化的现代性想象与文化认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韩流”在中国大陆消费空间的确立

自199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引进韩国电视连续剧《嫉妒》以来,尽管最初反映平平,但日后却赢得一浪高过一浪的“哈韩”欢呼。1997年央视播出家庭伦理剧《爱情是什么》,收视率高达4.2%,在中国观众中引起意想不到的轰动,韩剧热逐渐扩散。1998年,该剧在央视重播,再次引起收视热潮。同年,以韩国宇田公司为代表的韩国音乐公司将大量韩国知名音乐人的作品介绍到中国。1999年后,HOT、NGR等组合以整体姿态全方位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掀起音乐“韩流”。在《爱情是什么》之后,《星梦奇缘》、《恋风恋歌》、《异国女友》、《可爱先生》、《天桥风云》、《妙手情天》、《爱上女主播》(又名《夏娃的诱惑》)相继播出,韩剧自此盛行,并和韩国服饰、影视剧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韩流”,冲击着中国的大众文化。2002年,《蓝色生死恋》开始在中国21个电视频道播出,当年播放韩剧《明朗少女成功记》等达67部,同年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也在华创造了上千万元的票房奇迹。2003年《爱的阶梯》(又名《天国的阶梯》)、《All in》,2004年《浪漫满屋》、《对不起,我爱你》,2005年《黄手帕》、《加油,金顺》、《豪杰春香》和《大长今》、《我叫金三顺》,2006年《我的女孩》、《宫》(又名《我的野蛮王妃》)、《梦幻情侣》、《你来自哪颗星》和《百万朵玫瑰》,2007年《饼干老师星星糖》、《吴达子的春天》,这些片名一次又一次地汇聚起荧屏内外如炬的目光。央视八套反复重播的《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人鱼小姐》和《明成皇后》等电视剧虽然播出时段在晚间23点,但收视率仍高达10%。

韩剧,就如同这个国家的泡菜一样,以平实的特质和独有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电视观众。如果说《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已红极一时,《大长今》则把韩剧热潮再一次推向高峰。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的《大长今》收视率达到4.9%,同时段平均收视率稳定在4%,位居第一。央视索福瑞对全国31座城市的数据调查显示,《大长今》的整体观众总量超过了1.63亿,引发了中国大陆前所未有的“韩剧热”。整体上看,据统计,2002~2005年几乎所有的省台都播放过韩剧:2004年我国电视台播出的649部引进电视剧中,107部来自韩国:目前央视电视剧频道57%的引进剧来自韩国。

韩星崇拜。随着韩剧的热播,全知贤、宋慧乔、安在旭、元彬、张赫、张东健、裴勇俊、宋承宪、权相宇等,对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很多电视观众来说,早已耳熟能详。“哈韩”族尤其如此,韩剧中人物的服饰打扮、言谈话语等方方面面都会马上引发起这些年轻人的争相效仿。

韩语热潮。来自培训超市飞龙网()的消息。从2005年9月底开始,咨询有关初级韩语学习的北京市民明显增多,各大培训机构韩语报名人数都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60%以上,除了少数人是因为工作或者出国需要以外,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受了韩剧的影响。

韩国歌舞大行其道。韩国流行音乐乃后起之秀,但发展却势如破竹。曾几何时“韩”气逼人的狂歌热舞踏入中国市场,让无数少男少女目瞪口呆,也使中国的流行音乐为之一震,旋即掀起了一阵阵韩流飓风。从最早的酷龙、H.O.T。到后来的NRG、安在旭,乃至最近在中国初露锋芒的BABYVOX等歌手或组合,从每星期在上海、北京等地举行的大小歌手见面会上,可以管窥中国青少年对韩国流行音乐如痴如醉的程度。2000年2月1日,H.O.T乐队在北京举行演唱会,现场狂热犹如当年欧美追随披头士。H.O.T穿着裤管异常肥大的超级“水桶裤”,戴着亮闪闪的首饰,耳朵上挂着耳环,无一不被争相模仿。中国最大的韩国流行音乐俱乐部Do-re-mi有约1万名会员,鼎盛期每月以3000人的速度递增。青年男女们唱着“H.O.T”、“神话”、“BabyOX”的歌,沉浸在HIP-HOP带来的动感和快乐中,而N.R.G和S.E.S的时尚前卫、劲歌热舞更是让他们疯狂。

正如1999年韩国的“酷龙”音乐组合掀起音乐“韩流”进而引发了人们对韩国手机、MP3、数码产品的热衷,韩剧热同样还带动了韩国饮食、服饰、医药、图书、美容美发等方面在中国的发展。如《大长今》中的宫廷料理、养生之道,不仅满足了观众对韩国宫廷膳食的探究和好奇,而且连同《大长今泡菜》等食谱也随之成为一些地方的畅销书,在图书市场上不只《香》、《冬季恋歌》等韩国爱情小说大都炙手可热,韩国旅游指南、餐饮等书籍也十分走俏。韩国餐馆更是大热,连一些中餐店都增加了韩国菜品,比如串烧、松糕等。韩剧中的古典服饰让许多中国女性为之倾倒,一些精明的婚纱影楼业主纷纷推出“大长今”主题婚纱照。韩剧中涉及的医药、美容美发也吸引很多韩迷跃跃欲试。

可见,在中国大陆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出现了以影响面最广、最强大的韩剧以及韩国电影、服饰、美容美发、流行音乐、餐饮、韩语、旅游、网络游戏、书籍等为形式载体的文化现象即所谓的“韩流”。它在中华大地魅力四射的精心打造,吸引着众人的眼球,牵动着国人的神经,从青少年到中壮年到老年人,从“菜篮族”到白领到业内学者,“韩流”赢得了自己跨代际、跨阶层的众许“韩”迷,其中最炫也最典型的当是“哈韩”族,他们从内到外很鲜明地标示出十足的“韩”味:典型的韩式五彩染发、超大马仔的牛仔裤和T恤,眩目橙黄和耀眼银色的韩装,色彩斑斓的袜子、彰显个性的手链、“流氓兔”等韩式配饰,玩的是《传奇》、《千年》、《奇迹》等韩国网络游戏,去的美容院、料理店也是首选“韩国”的,他们就是这样盲目崇尚、狂热追逐、痴迷模仿着韩国时尚流行娱乐文化,连穿衣打扮、思想行为都趋“韩”若鹜。由此,“韩流”在中国大陆从衣食住行思等各个方面如火如荼地拉开了韩式消费文化空间全方位的构筑。

二、“韩流”的意义及其制造

“韩流”在中国大陆之所以获得如此广泛的社会文化认同意义,首要归因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特质,这就为“韩流”与中国大陆受众之间的文化认同“协商”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1、日常生活的亲切感。

尽管“韩流”囊括音乐、影视、歌舞等不同文化门类,但它倍受韩迷特别是“哈韩”族青睐的就在于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以及因此获得的那份契然于心的亲切感。韩国的服饰、餐饮、电子、汽车直到它的影视剧,日常衣食住行思不仅构成了“韩流”这一超级文化文本表层叙事的核心,而且写意了其艺术文化品位的焦点,不妨以韩剧为例。虽然韩剧剧情推进非常缓慢,情节构成和戏剧冲突有模式化的雷同倾向,但韩剧的魅力恰恰在于“冗长”的时间使生活细节和小人物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现,不同年龄的人在剧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韩剧一般都是以“日常生活”作为其故事书写的重要载体,在家长里短和儿女 情长这些简实的日常叙事中,使一切变得真实而自然,平常而复杂的人生在剧中得到全景化、立体化的展现,让人从中体味到生活况味和人生哲理。如家庭剧《加油!金顺》就通过几家人的生活琐事,细致入微地展示了韩国人的日常生活,如同打开隔壁人家的门看他们家的生活。所谓越不像戏剧的戏剧越是真正的戏剧。越不像小说的小说越是真正的小说。虽然韩剧并不张扬,但却慢慢滋润观众的心灵,触动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中国著名导演尤小刚就说:“虽然韩剧大故事结构不如中国,但他们的作家心态扎实,关注生活、注重细节。韩剧很细节化,即使结构技巧差点,也不影响观众喜爱。韩剧正是通过这些琐碎的家长里短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原生态,一下子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或恰如其境,从而增强了荧幕的鲜活性和真实性,引发了观者的共鸣,让人倍感亲切。

2 精致细腻的表演风格。

用细腻的手法展现真实的生活,可谓韩剧捕获人心的第一杀手锏。不论是以《看了又看》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剧,还是《蓝色生死恋》式的爱情偶像剧,或者《大长今》一类的励志剧,剧中喜欢给演员长时间的大特写,这样的镜头更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某种凸显“人”、重视人的文化表征意味。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呈现中都蕴藉着人物对家庭、婚姻、人际关系的深入洞察,而中间不时穿出的那些温情又幽默的台词,让人捧腹之余不禁感喟其娓娓道出的生活哲理。而且,几乎每部戏都会涉及到尊敬老人、长幼有序、兄弟友爱等传统文化美德,这些对于文化转型期的不少国人来讲,不免平添几多缺失久违而心冀向往的触怀。在文化共通中营造亲和气氛,在文化差异中展示独特风情,通过对一个个细节的精妙把握,赢得了中国观众的芳心。

3、唯美与时尚的品位追求

韩剧的青春偶像剧就是从审美方面给予观众最大的满足。它针对年轻的观众,满足年轻人的理想和梦想,让生活审美化。让年轻人体会到美好的生活与梦想真切地存在于平凡之中而并非虚幻。它的偶像剧主演大多是秀美俊逸的帅男靓女,力求诗化的画面风格,细雨、浓雾、滨海、村落、枫林等自然景观在镜头中得到了精美的呈现,给观众带来秀色可餐的视觉享受。背景音乐的旋律也根据剧情需要不停转换,与剧中人物的情感发展形成了完美的融合与共振。例如《蓝色生死恋》中披肩长发配上纯洁面孔的宋慧乔、《冬季恋歌》中身穿冬大衣、系着蓝围巾的裴勇俊以及《人鱼小姐》中贤淑典雅而又聪慧的雅俐英……唯美的同时往往一度演绎为众多“哈韩族”对其形象、衣饰、言谈举止等倾心赞许与追逐的时尚。这些青春偶像形象的成功塑造与推陈出新,迎合了广大观众尤其青年人求新求异的渴望心理。

其次,“韩流”适时契合了中国大陆多层次文化经验慰藉的精神需求。

21世纪是文化传播媒介操纵的世纪,市场经济的较量首先是文化上的较量。马克斯・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中阐述了这样一个原理,即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必须有一种“核心精神”(价值取向),作为经济发展的“动源”,也作为一种“利益驱动”的节制或平衡。“韦伯学”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正是文化被当代人越来越重视的原因。文化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韩剧中涉及的孝敬老人、长幼有序、兄弟友爱等传统伦理美德,弥补了转型期不少国人的精神缺失。现代生活中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核在赢得国人文化认同的同时,产生了心灵的震撼与反省。比现代中国更像传统中国的韩剧情节唤醒了国人向传统文化的皈依。生活的真实固然值得人们信赖,但在起伏跌宕、不断流逝的时间中,人们又希望寻得一方安稳的乐土。因此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神韵的“韩流”,与时人一拍即合,满足了国人对此的精神寻求。而且,就中国大陆我们自身现有的国产影视剧景况来看,虽然也出现了像《汉武大帝》、《亮剑》等一批优秀剧作,并且可能在制作、内容、剧情安排以及所体现的智慧哲理方面超过韩剧,但是这样的作品毕竟不多,荧幕上充斥更多的是一些数典忘祖的戏说剧、消极颓废的偶像剧、低俗平淡的悬疑剧以及单一薄弱的主流励志剧,这些作品同精心打造的韩剧相比自然显得苍白而缺少吸引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社会中产阶层的崛起,人们对于未来中产阶层生活的探知、向往与憧憬随之而来。而韩剧恰好以其浓厚的中产阶级口味,满足了中国大陆人们对于“中产”这一特定阶层特有的主体经验与社会文化认同的想象。

再次,“韩流”“新媒体带动新经济”背后的文化产业动因。

韩剧从走出国门,继而走向世界,从而拉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经济的勃发,引起人们对“新媒体带动新经济”的提出与关注。无可争议,韩国通过韩剧等文化商品的输出,占领了消费者的意识高地,获得文化价值观的认同。随后也获得人们对其要输出的商品消费理念的认同。

实际上,“韩流”尤其韩剧的这一成功运营可谓韩国政府十年来的文化产业战略的集中体现。在1998年遭遇亚洲金融风暴袭击之后,韩国开始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进行培育。韩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年至2001年整套“哈韩”必不可少的行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随着“韩流”的升温,2005年初韩国总理主持召开“政府对韩流的持续和扩散的支援方案”的专门国务会议,确定了以民间为主导推进“韩流”,政府为业界展开活动创造条件的基本原则。

三、消费语境中“韩流”的话语想象与认同实践

提及“韩流”的文化蕴藉,很多人马上反应的是与之不约而同的文化认同,觉得从中感受到了久违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余韵。这也是“哈韩”不仅见于中国大陆,而且风靡港台地区,乃至整个东南亚的原因。不过有意思的是,当我们仔细体味、分析这份认同感,就会发现,当看到影视剧歌舞等作为具象化的韩国文化图像,如“韩国”的济州岛风景、料理、影音,以及在形象消费意义上接受的明星,我们认同的理由并不是基于它们与我们的文化亲和性,反而恰恰是因为它们属于“韩国”而非“中国”的文化异质性。

从这一点上,我们看到文化接受的复杂性,我们常常以一种自动半自动的状态把自己的文化认同理念对象化,所以与其说是“韩国”流行文化,不如说是“我们(心中)”的“韩国流行文化”。进一步探究“韩流”在中国大陆的盛行的文化情结。与其说是基于彼此文化相通或相近的熟识与亲近,或许也更是出自一种在西方欧美文化盛行下的一种东方式的集体自救的心理和行为,是人们呼唤更久远的东方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

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文化心态呢?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消费方式,而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的 不同也成为影响族群认同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哈韩”族与韩国消费理念的不认同超过了对商品和大众文化的认同。

由此得出结论:认同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实体,而是分裂的、交叉的多元和多维系统,包括很多不同的层面,把认同归结为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而忽视和否认其他方面,都是片面的。

又如:韩剧中多展示的是温情的浪漫的、中产与小资的,而实际上韩国的现状也有梁贵子《远村》所写的韩国的“底层”。于是,出现了两个看上去相去甚远的韩国形象,到底哪个才是韩国形象的真正代表呢?其实这两个韩国形象是一直同时存在的,这才是现实中的真实。但是,显然在时下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特别是韩迷的心目中,前者所营造出的那个韩国形象才是唯一的答案。因此,出现了城市“经验”与“想象”分离的深刻内涵,在于人们对城市知识中的文化诉求。基于国人的现代性想象,渐渐产生了关于韩国的公共知识,比如韩国抵制外国货而买国货的普遍存在的激昂的爱国主义,其实并不是这样简单的。可见,现实中这一超越经验的韩国流行文化有着意识形态特性以及意识形态化的过程,并有意无意中推广开来。

因此,与其说“韩流”盛行是我们借助它实现了某种传统文化的蕴藉与皈依,从而得到了巨大的文化心理满足,是否可以说,或许这也构成了对“韩流”的一种填补式文化症候的想象阅读?由此,我们获得某种自我文化想象带来的文化乐感寄望。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我们“走向世界”的宏大叙事的瓦解,也显示了对于全球化的某种失望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对于全球化的浪漫主义仍然存在。实际上,从全球文化的角度看,这看似矛盾的思维都是西方话语的跨国知识生产不可或缺的部分,都是跨国文化资本运作的一个环节。无论是因特网在中国的成长,对于中国的巨量投资,中国商品的出口,中国旅游的成长以及20年来大量移民的出现,都使得中国的神秘性被全球化所解构。“自我”和认同于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的特殊性和西方的普遍性之间的微妙的相互作用,恰恰投射了当下中国面对的困境。在这里。中国大陆电视剧相形于韩剧的困境无非是我们文化的困境的一种深刻的表征。全球化在此不是浪漫的福音,而是一种复杂的关系。中国大陆电视剧的命运也无非是这种关系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