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道教音乐与养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道教音乐与养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日益发展,人们越来越过多的关注于对生命的延续,通俗地说来就是养生。这表明了现代人对生命和人体养生的重视。中国道教早在1600多年前就在有意识地探索开发音乐的生命科学潜能,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而本文从精深的道教音乐中总结并吸取有关养生科学的知识经验来浅略探讨道教音乐的养生作用。

关键词:道教音乐养生

一、道教音乐的神与形

1. "大音希声" 的音乐观

"大音希声"是道教的基本音乐观, 也是道家道教音乐的主旋律。道家认为"礼乐遍行, 则天下乱矣",①明确反对儒家的"礼乐"; 提出"大音希声"(《道德经・四十一章》) , 则是对自然音乐观、音乐本体的深刻命题。庄子对"大音希声"的道家音乐观有更具体的发挥, 把音乐分为: "天籁"、"地籁"、"人籁"、"天乐"、"至乐"等。②所谓"人籁", 指的是人为的丝竹音乐; 所谓"地籁", 指的是如高山流水、鸟语虫鸣等自然物质的音响; 所谓"天籁", 则是"听之不闻其声, 视之不见其形, 充满天地、苞裹六极"③的, 只有达到了"天人合一", 即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靠微妙的精神与之共鸣, 才能去理解、品味、欣赏, 而达到"无言而心说"④的境地。显然, 道家的这种音乐观、美学观有着"道法自然"的基本哲学内核, 也为以后道家道教音乐虽然海纳百川,"大音希声"是"道法自然"在音乐上的具体体现。

2. 道教音乐的神---虚静柔和的"韵"

道乐作为一种传统的宗教音乐, 在曲式和情调的内涵上, 无不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 --虚静柔和的道乐风格⑤。在中国音乐中, 以"韵"称呼音乐曲调的, 主要是道教, 早在南北朝时, 道教就以"韵"代指道乐。从"韵"考证看, 《说文解字》曰: "韵, 和也, 从音, 员声。"当代中国美学家成复旺先生认为, "韵"是与"气"相对而言的,气是阳刚美, 韵是阴柔美。从这角度说, "韵"是音乐之"道", 是"道"在音乐上的体现, 是道教音乐的"神"。

3. 道教音乐的形---五音六律

道教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 有其内在的哲学规律, 那就是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在道教音乐中的表现和运用几乎贯穿于各个方面,道乐的产生是"阴阳者, 动则有音声" , 道乐的功能是"感物类,和阴阳, 定四时五行", 道乐的制作需要"阴阳调", 若"阴阳不和", 则"音声难听"。而将曲调形式分为"阳韵"和"阴韵", 则是阴阳学说在道教音乐中的直接表现。就音乐的"形态"而言, 还是《汉书・律历志》所说的"律十有二, 阳六为律, 阴六为吕"。《黄帝内经》将五音纳入五行系统, 指出"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别相应于"脾、肺、肝、心、肾"五脏, 及"忧、悲、怒、喜、恐"等五类情志活动。如同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一样,从这角度说,五音六律是道教音乐的"形"。道教音乐的"音韵"、"韵律"具备传统医学的"形神"关系。形神关系是一种体用关系, 形为体, 神为用, 表现在道教音乐上, 是以五音六律为体, 以韵为用的一种辨证关系。

二、道乐有助健康长寿

道教音乐的养生理论可以说是音乐治疗学的滥觞。重心主要是放在修道养生功能方面,与人体科学的关系就显得更直接更密切。世俗音乐的美感特点以夸张情感的表现幅度为能事,悲怒喜乐,都要达到极致,这种音乐在艺术上固有其长,在养生上却有其短。因为人感情的波动,是以精气神的消耗为代价的。

各地道乐(这里主要指全真道)的风格一致趋向于"虚静阴柔"的美感。从容的节奏,悠长的旋律,平稳的旋法,一唱三叹的唱法,不急不躁的速度,平衡一致的音量,均导向引人入静的平和性格,使人心归于清宁平和之境。听这样的音乐,人的血液流动自然减慢,身心顿时放松,有神清气爽的效果。人心理上静如止水,感情无波时,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体内能量的耗散,保养存储生命元素精气神,这正是养生长寿之道。

道教音乐的养生作用,更多体现在心理修养上。道乐重修心,利用虚静的心理作用,辅以行气法,达到神凝气聚。修练过程中强调的虚静心理已含有审美因素。人的美感和被感知的美是超实用、超功利、超感官感觉的,而与人的虚静本性和纯任自然的心理状态相适应。道教音乐实践都贯穿着"存思"、"运心"、"鸣法"、"叩齿 "、"咽气"、"变神"等内修法术,这些都是心理修养法术行为。以《澄清韵》为例, 主要经文为"琳琅振响, 十方肃清。河海静默。山岳吞烟。万灵振伏。招集群仙。天无氛秽。地无妖尘。冥冥洞清。大量玄玄也。"单从这诗意化的韵文即可感受到气象恢弘的意境, 天地澄湛清寂的虚静的本质。再配之《澄清韵》的音律, 起腔即用"商、羽、宫、清角"四音, 散发出一种清虚淡雅的意韵, 更加突出了此歌清雅闲适的情致。

音乐旋律发挥音声的特长,表达出修养身心所需要的特定感情状态,"远距离"地渲染养生修炼过程的基本心态。道乐的虚静柔和是由多种音乐要素的综合运动构成的。如旋律性格的偏柔偏静,邻音环绕的级进旋法,旋线的平滑柔和,轻微渐变的发展方式,节奏的自然适意,平静顺畅,速度力度的平衡自然等等。显然这种音乐使人的新陈代谢和心律减慢,心理紧张消除,身心完全放松,从而阻止热能和精神的耗散,对于心理节奏偏于紧张快速的现代人来说,这样的音乐正可起到平衡调节的作用,进而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功能。

阴柔虚静,是中国审美文化中的重要范畴之一,然而它在道乐中获得特别强烈的偏爱,则是其它音乐所无的现象,这就构成了道乐的一大特性。虚静阴柔,在古代哲学中通天地、清静、水、雌等现象的属性,根本特点是柔弱无为,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正是道的本质。在审美文化中,阴柔之美如水之至柔至清,具谦下深沉、调剂融和的特性,随动势而荡漾,因静止而安详,遂与虚静美相通。虚静是天地之象,大道之本,它虚明空廊,清静圆辉;亦是人的本心真性,它气融神定,无欲无波,遂可观照广阔的宇宙万物,进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审美境界。

三、结束语

修道即是养生。这种心身修炼的道教音乐实践,也是人之生命体的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是人同外部世界之间的一种精神性的交流、默契与融通。是心与身、灵与肉、体悟与操作的有机统一,由此不断开拓人的内部审美时空和外部审美时空,从而达到人与天谐、人与物谐的自由境界。这一包举天地人的博大审美观,从始点到终点,都围绕"虚静"这一主旨。于此,我们不仅找到了乐与道的密切联系,也在根本上看到了道乐区别于世俗音乐的本质所在。而道乐正在这一点上艺术地体现了道教重视自然,重视人的本真生命价值的世界观,它的生命科学意义也是具体展示于此。对于当代因过多追求外物而造成的各种社会病与心理病,以及对于当代文化与审美思潮的浮躁与单向性,以人为本的道教音乐无疑会有一定矫枉纠偏的良好作用。

注释:

①其注曰: "以一体之所履, 一志之所乐, 行之天下, 则一方得而万方失也。"[清]郭庆潘撰, 王孝鱼点校《庄子集解》, 第548 、550 页。中华书局, 1961 年7 月第1 版。

②[清]郭庆潘撰, 王孝鱼点校《庄子集解》, 第49 页。中华书局, 1961 年7 月第1 版。

③[清]郭庆潘撰, 王孝鱼点校《庄子集解》, 第508 页。中华书局, 1961 年7 月第1 版。

④[清]郭庆潘撰, 王孝鱼点校《庄子集解》, 第353 页。中华书局, 1961 年7 月第1 版。

⑤蒲亨强《道教音乐养生功能论略》, 载《中国音乐》, 2003 年第4 期。

参考文献:

[1]《重刊道藏辑要・张集》

[2]《无上秘要》10册

[3]《真诰》云:"食草木之药,不知房中之法及行气导引,服药无益也,终不得道。若但知行房中导引行气,不知神丹之法,亦不得仙也。若但得金神丹,不须行其它术也,立便仙矣。若得《大洞真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也。读之万过毕,便仙也"(《甄命授》第一)

[4]《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1 版。

作者简介:陈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