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醉人的乡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醉人的乡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客家地区的千山万壑之中,在稻作农耕的春耕秋收之间,客家人伴随着生产生活匆忙的脚步,创造出了绚烂的艺术和文化,且不说源于新年贺春灯彩的采茶戏、花朝戏,保存唐宋风韵的汉剧,植根于酣畅大气的山歌的山歌剧,也不说与岁月相随的,客家老老少少张口就来的山歌小调,单说那冬夜暖意融融的炉火旁的民间说唱鼓文,宗庙演出的木偶,就足以使人醉倒在着丰厚的文化陈酿之中。更有在生命礼俗里若隐若显的客家纸扎、根雕石刻、书法堂联,历史悠久的桐油纸伞、朴素而带有祈福意义的服饰衣着、隐藏于戏曲、仪式中的器乐吹打、飘逸的舞蹈。

远山的歌谣

我的老家在清泉潺潺,山峦叠嶂的赣南。一条富有诗意名曰“秋溪”的河流,转了几道弯,缓缓流过纵横十来里地的村庄。一河两岸常年飘荡着的,不仅是醇香的米酒,各式的花香,更有悠扬的歌谣。村人是在这浸着蜜沾着花露的歌谣里度过的,这里虽闭塞而不寂寞,永远不缺少美妙的歌喉和动人的歌声。

“噢嗨!打起噢嗨撩起风,好比雕嫲约雕公,好比雕嫲逗雕仔,好比细妹约老公。”

那是青年时的满叔,一副才从部队里练就的健壮伟岸的身板,站在横排里割着松油。炎炎夏日炙热难当,他打起了山歌,希冀山风如清泉般拂来,但他心里更希望有标致的妹子能如约而至,以解他饥渴的相思之情。

“哦啊哦,毛毛要睡觉,妈妈呀 ,你还不回啊?毛毛要奶奶啊 ,快快归哟!”

一首摇篮曲,娓娓动听,表达的是奶奶对孙儿的疼爱。辛劳的妈妈在远山劳作,天已渐渐黑下来了,晚间的凉风吹得后山的茅草哗哗乱响。用苍老的嗓音哄孙儿睡觉呢。听到了吗?就在那老屋里,就在那土墙屋下,奶奶那佝偻的身影在晃动。

“新打酒壶踏踏光,打好酒壶来装酒酿,老妹筛酒桃花色,七星伴月桂花香。”

就是劝酒的歌谣,也是如此的雅致,透露出诗经国风的底蕴。

一首首歌谣从老辈人的竹烟斗里冒出,从大伯阿舅的水车里流出,从小哥哥大姐姐咯咯的笑声里飘出。就像口感粗粝却营养丰富的糙米饭和五谷杂粮,养成我坚强的生命、粗放的性格和达观的人生态度;就像生命力极强的酸枣根深深扎入我童年的记忆里,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使它枯萎,不论走到哪里,不论命运之舟如何颠簸,那歌谣永远地成了我生命中的一抹嫩绿。

采茶戏

在家乡,每到秋冬闲暇、新春正月之际,炊烟飘荡在山梁,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村头的树梢,菜饭的清香温馨地萦绕在屋前场后,这个时节,各村庙宇菩萨的生辰到了,乡民的婚姻寿辰,也挑拣在这个时节举办,于是,演采茶戏的剧团便被请了来助兴。

当夜幕降临,早已准备好的演员便来到舞台边,乐手们各就各位,嘹亮的唢呐、喧闹的铜锣顿时响遍整个村庄,这开场锣鼓一响,村民的心都被吸引了来,姑娘们扔下了绣花帕,婶子们搁下了没洗的碗,儿孙们为长辈搬来凳椅占好了有利地形,小贩们提着马灯摆开了张。

首先,几个小丑演员偶尔上场翻几个筋斗,逗个乐趣,待到锣响三遍,戏团的团长便会携全体演员上台亮相,并报出当晚演出的节目。直到这时,演出才算真正开始,观众也会自觉地安静下来。

如今,村里的年轻人也爱看采茶戏,他们图的是那份热闹。而老年人则不同,剧团一进村,他们便会打发孙子孙女在靠近舞台的前面摆好椅子。他们不但要看演员的演技,更要听戏的说词唱腔。每当听到入迷处,他们会微闭了双眼,摇头晃脑地跟着戏情自个哼唱起来。

采茶戏,是一种富有乡土生活气息的江南地方戏曲,从源自江西赣南,延伸至福建、广东,甚至到浙江、湖南、广西,分布广泛。自古以来,南方茶事兴盛,历史悠久。各朝各代,南方均有名茶列为贡品,民间都为繁荣的“茶事”而载歌载舞,茶事兴盛,茶园便享有声誉,茶园生意自然是好。一处兴旺的茶园,在茶叶生产中,都有一道很重要的工序,这就是采茶,也称摘茶。而采茶则大多由女性担任,在翠绿山野与明媚的春光中,茶女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着山歌,既消除了疲劳,也抒发了感情。由于她们唱的山歌内容多取自茶山情景,有打情骂俏的,也有互相取笑的,轻松而活泼,所以当地群众便称它为“采茶歌”。

“春来采茶时日长,白白茶花路两旁。大姐回家报二姐,头茶不比晚茶香”;“秋来采茶茶渐凉,家家裁剪做衣裳。别家做起郎装着,我家做起入空箱”。这种采茶歌语言和音乐闲逸质朴,野趣活泼。后来,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常常是在新春之际随民间各种灯彩在乡村表演,这样,便成为了采茶戏的最早雏型。

采茶戏的演出一般在夜晚,因为无论男女老少在夜间都有空。演出舞台一般搭在村庄的晒谷坪上,寒冷的冬天,则在祠堂内演出较多。

客家鼓文

在家乡,每当农闲时节,在晚饭后,一盏温馨的马灯亮起,把个晒谷场照得雪白,一位盲人正襟危坐于中央,四周围着黑压压的人群,一双双眼睛紧盯着盲人手中的渔鼓,企盼着早点开唱。等差不多时间,盲人“咳咳”地清清嗓子,人群中立即出现一阵兴奋的躁动,随即全场寂静下来。只听得“砰嚓嚓,砰嚓砰嚓砰”一阵渔鼓响起,人们的心也似乎提了起来,如痴如醉地听着那变幻无穷的鼓点花样。鼓点声由缓而急,由小到大,不一会,鼓点嘎然而止,盲人粗犷的嗓音响了起来,唱道:“自从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一朝天子一朝臣,朝朝天子出能人,朝朝天子也出奸臣。”鼓文就这样唱开了篇。于是,随着激越的鼓点,优美的说唱,经过一天劳作的人们,忘记了疲劳,忘记了忧烦,他们的悠悠情思就随着盲人的说唱进入到那虚无飘渺的境界,时而为“落难公子”哽咽,时而为“奸臣当道”骂娘,时而为“痴情女子”叹息,时而又为“破镜重圆”叫好。直到半夜,演唱结束了,人们还不走,要求再唱一本。这时,不想再唱的盲人就会唱几句俏皮话:“今天鼓文已唱完,放下渔鼓吸筒烟,众位乡邻多原谅,明晚再来嘲仙天。”人们便只好一阵欢笑,恋恋不舍起身回家。若是那盲人情绪好,愿意加唱,就会重击渔鼓,再展歌喉。于是,直至东方吐白,霞光初升。

客家鼓文,又称鼓子曲。这是一种多以盲人口头说唱的艺术形式,它最早产生于宁都,早年间广泛留传于宁都等周边县市,如广昌、兴国、于都、瑞金、会昌、石城一带,因为具有客家地方的浓郁特色,所以很受民间百姓喜爱。

客家鼓文历史悠久,据民间艺人介绍,流传时间最少也有400年了。

鼓文的表演形式一般以盲人为主,一人坐唱。演唱时,盲人左手怀抱渔鼓,右手中指顶着一枚铜板击打竹筒,双手配合,敲击出“砰砰嚓砰嚓砰砰”各式各样的鼓点声。说唱时用方言,声情并茂,夹叙夹议,风格古朴优美,通俗易懂,平淡之中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里面还有许多民俗文化的流传口语,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加上方言衬词、叹词、语气词,以及运用男女老少和各种性格人物语气的摹拟,每唱至动情处,能使所有的听众回肠荡气,同喜同悲,同感共怒,感染力极强。

兴国山歌哎呀嘞

在我行程数万里、历时20年、横跨20多个省区的采风过程中,收集到最多,感触最深的就是兴国山歌了。

兴国山歌是流行于江西兴国县及赣南一带客家地区的一种民歌,兴国周边县保留的山歌甚至更具原生性和多样性,它广泛散播于广昌、宁都、石城、瑞金、于都、赣县、乐安、遂川、宁化等县市。每当歌者放歌于高山深谷之中时,万山共鸣,山萦水绕,感染力极为强烈。

相传兴国山歌始于“木客”(即伐木工人),正如《诗经·小雅·伐木》中曰:“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关,求其友声”。说明自古伐木者善歌。北宋时期乐进编撰的《太平寰宁记》中记载了兴国最古老的一首民歌《上洛山木客歌》:“酒尽君莫沽,壶倾我当发。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

兴国山歌里的起兴语气词“哎呀嘞”是其标志性的符号。就“哎呀嘞”三个字的本意来说,它是赣南客家方言中的感叹语气词,以不同的语气音调表示不同的意思,有的激动豪放、有的温柔婉转、有的深沉、有的惊叹。“哎呀嘞”有表呼唤,起着引人注意的作用,有表惋惜、惊叹,起到亮嗓、驱赶猛兽、壮胆的作用。

一声“哎呀嘞”的呼唤,是歌者情感凝聚的骤然迸发,是对听者交心通气的倏然提醒,随着歌词内容和情感类型而变换声调旋律,高低疾徐,措置有度。它或是情不自禁的喜悦的倾泻,或是难以按奈的怨恨的吐露,或是无法排解的忧伤的诉告,或是充盈机趣的传唤……随着这一声“哎呀嘞—”,人们的兴奋点由此接通,情感距离即时靠近,思绪由此而激越延伸。

真希望人们听到的不只是老一辈山歌手苍老嘶哑的声音,几十年、几百年以后,还能有代代歌手唱出这纯真的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