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朱高文 闯、闯、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了解中国艺术的德国
如果没有媒体的报导,你很难想象朱高文刚刚才过而立之年。就像他多次透露过的一样,朱高文出身于军人家庭,在2007年前后跟着家人一起进入艺术品收藏领域。对于艺术,朱高文坦言那时自己只是一个编外人员,他的早期收藏也是以入门相对容易的写实油画开始。朱高文说,自己还在画廊打过工,后来还读了中央美院艺术管理的课程,这些进一步加深了他对艺术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因为自己是“80后”,朱高文很快就对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产生了兴趣,大家年龄相仿,情感上更容易找到共鸣,于是从2008年之后,他的收藏重心完全放在了中国风头正劲的年轻艺术家身上,而且藏品逐年增加,迄今已经达到了三四百件。
但是对于开画廊,其间却不乏一些偶然的因素。2008年,母亲的离世让朱高文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他选择用流浪的方式化解悲伤。从北美到南美,再到欧洲,一年多的时间,朱高文游历了数十个国家。在此过程中,柏林的经历让朱高文感慨良多。他喜欢那里的文化和艺术氛围,而且也契合他学习艺术之后的经历和感受,但是让他最为吃惊的是,德国以及其他欧美国家,其实对中国当代艺术并不了解。中国画廊业整体上缺乏国际视野,加之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价格相对偏高,使得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并不被国外重要的收藏家所了解和收藏。于是,朱高文萌生了在柏林开一家画廊的想法,以此来推介中国的艺术和文化。
孤身入柏林
说做就做,从筹备到中画廊·柏林正式开张,其间只经历了4个多月的时间,从注册、选址到装修,朱高文亲力亲为。至于画廊以后会做成什么样子,他说自己完全没想过,“只是一个摸索和实践的过程。”
画廊选址柏林中区著名的画廊区内,空间上下两层,面积140多平米。选择这里,是因为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当地的资源。画廊的定位也很明确,重点推介中国活跃的年轻艺术家。几个月之后,前文提到的开幕展“曙光”如期而至,参展艺术家几乎是清一色的“70后”。
尽管媒体的反应超乎朱高文的预料,但是凭借一己之力、孤身闯入西方画廊界所面临的困难,也让朱高文始料未及。首先是来自国内的误解,当时有人在微博上写到,“SB胆儿真大,敢到柏林去开画廊”,至今这句话朱高文仍然记忆犹新。但更难忍受的还是来自当地艺术界的排斥,朱高文说,开幕展和接下来的几个展览都向当地重要画廊的画廊主发出了邀请,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人到场。而且画廊开业不久,外面的墙和玻璃上,不断被人喷上“Go back China”(滚回中国)的字迹,画廊擦完又被喷上,来来回回好几次,后来干脆不擦了。最后房东觉得太难看,自己给擦了。
这样的摩擦让朱高文认识到在海外创办画廊的不易,甚至也曾有过放弃的想法,“那个时候,我觉得推广中国当代艺术非常难,当地画廊排斥你,因为你占用了别人的资源。”
给柏林一个态度
有些事情,看似不可能成功,但只要坚持下去,往往能够柳暗花明。对于朱高文来说,在海外开画廊一定要有态度,那就是要做好的展览。首先为柏林中画廊带来声誉的是陈彧凡、陈彧君的个展“木兰溪”,德国业界惊诧于中国还有这么好的艺术家,中画廊也因此成为受邀参加莱比锡国际画廊周的唯一中国画廊。而随后的“态度:纪录片展”、“柏林电影节放映”等展览和活动,更是为中画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对于朱高文来说,在海外开画廊,学术便是一种态度,因为“现在在国外是没法追求商业的,只有你的态度才能打动一些博物馆和画廊”。
在此基础上,中画廊·柏林在2103年又启动了一个年度研究项目“当代艺术在中国,1990-2012”,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通过文献梳理和系列展览、讨论及出版等相结合,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力图呈现1990-2012年间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在2012年12月的新闻会上,画廊邀请了德国外交部部长、德国国家美术馆馆长、中国驻德国大大使史明德等众多政界和艺术界的重量级人物参与,目的就是为了给德国画廊界一个态度。随着项目的推进,不仅之前拒绝过中画廊的画廊主们也开始参加他们的活动,甚至连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和德国总理默克尔都知道中画廊的存在。
胆大 敢做
尽管中画廊·柏林开办3年来还未实现盈利,但是这么多人的关注还是让他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不过,他也认识到,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海外推广,中画廊还是一只“小虾米”。他非常希望国内有实力的画廊能够走出去,去做一些艺术的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这将促进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随着中画廊·柏林逐渐走上正轨,朱高文在2013年再出惊人之举,在执行董事陈波的加盟下,于北京CBD嘉里中心商场创办中画廊北京空间。之所以没有选择798、草场地等画廊聚集区,就是看中了这个繁华地段所蕴含的潜在的年轻收藏群体。而且让朱高文欣喜的是,尽管北京的空间刚刚才举办过两个展览,目前已经实现了盈利。
有人将朱高文的成功,归结于传言中他“富二代”的身份,对此他不置可否,“其实我们家很平常的,也不是说家庭有多好,主要还是我挺会用钱和投资做一些事情,比如北京的画廊就是一个例子,其实是柏林的画廊有了一定的基础,北京才会盈利。”而说到自己做画廊的优势,除了“年轻、胆大、敢做”之外,别无其他,但正是这种敢作敢为的率真性格,让看似不可能变成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