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自然题材散文的学与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自然题材散文的学与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考语文试题中,自然题材散文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它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增进学生的情感;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恰当处理自然题材类散文学与考之间的关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考自然题材类散文命题材料的选择

统观高考文学类文本,自然题材散文占很大的比例。以2010-2012年四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为例:

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7套题文学类文本选择自然题材散文:

全国卷一《灯火》、全国卷二《大河家》、北京卷《海棠花》、湖南卷《一朵午荷》、辽宁卷《北国的春风》、江西卷《饮一口汨罗江》。

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8套文学类文本阅读与自然题材相关:

全国卷二《针挑土》、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广东卷《严冬腊梅》、江西卷《晚秋》、湖南卷《云鹰与饿老鹰》、福建卷《走进腾格里》、北京卷《祁连雪》。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8套文学类文本阅读与自然题材相关:

湖北卷《耳边杜鹃啼》、福建卷《双琴记》、《蟋蟀生活》、广东卷《荷叶》、辽宁卷《最后的黄豆》、四川卷《柴禾》、天津卷《掐辫子》、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

可见,自然题材散文几乎占了高考散文阅读题材的半壁江山,可见这类散文蕴含的语文素养、审美价值和情理价值得到了命题者的认同。

二、抓住考查热点,以学应考,以考促学

自然题材类散文一般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有较强文学性,二是有较高文化含量,三是比较优秀且难易适中。

热点一:表现手法

近年来高考题大多依托此类文本,考查分析写景的表现手法、修辞等,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了解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的要求。

例如,2009年江苏卷考查的《上善若水》选择以都江堰为题材的选文,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体现了对“原始”、“原生态”的呼唤。

【题目】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解析】本题的答案是: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这个题目主要考查了文章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对高中生语文素养的考查,并且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即本文的现实意义。这样可以充分理解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探究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可以说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所以,在阅读这类散文过程中,建立语文知识网络,高考复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训练,按系统把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内容复习到位,那么此类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热点二:意象及景物描写作用

研究近几年高考自然题材散文命题,景物描写成为热点,这同样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中鉴赏形象、对学生审美体验的要求。例如2011广东卷《严冬腊梅》。

【题目】阅读划线处两处景物描写,分别说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1)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海面、海肚天,交待了故事的地点――海边。夕阳、暮霭,交待了时间。(2)渲染冷寒的气氛,为故事的开展做好铺垫。“硕大无朋的冰块”“严寒的海面”“怕冷的夕阳”“几十年未遇的寒流”“冷冷清清”渲染了一种冷寂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暗示少年正是因为生活所逼不得不下海,烘托出少年坚强的性格。

针对这类考题,阅读学习中一方面研究意象,将散文中出现的自然景物与诗歌中的意象结合,例如江苏卷中出现的“腊梅”这一意象与诗歌中的腊梅的高洁意象相结合就会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得出答案也就容易了;另一方面是研究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通过顺口溜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例如“交代渲染定基调,烘托暗示铺垫好,托出心理显形象,揭示暗寓主题到。”

热点三:探究题

探究题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对于考生的思想深度、思维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试说明》对“探究”的要求及考纲解读:

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以上三个角度也是命题者出题的三个角度,含蓄是自然题材散文的一个普遍特性。为了表达情感,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进行描述。

例如:2008全国卷Ⅱ第17题

【问题】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

【答案】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②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的感情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的态度的变化。

【解析】本题探究的是意象的作用,文章前面用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作者“孤零零”地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作者在马樱花上寄寓的情感,也正体现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这正是这个题目探究的意义所在,能让学生在探究一个题目的同时,体味其中蕴含的通常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也正是命题者的用意所在。

文字类本文阅读“探究性”试题,能够让学生“个性化”发现问题,“独特性”解决问题,在这类散文的过程中仔细体味、准确把握自然题材散文思想感情,破解这样的探究题就不会觉得很难。

综上所述,自然题材散文的阅读中要准确领悟这类散文在高考中的考查热点,充分挖掘文本所蕴含的美,不断培养审美能力,掌握这类散文的体裁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法,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感受形象领悟作品内涵,探索自然题材散文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就能学得好,考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