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好莱坞巨头为什么要拆分院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好莱坞巨头为什么要拆分院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早期的独立制片商、如今的好莱坞大亨之所以最终打垮爱迪生的专利电影公司,靠的也正是美国的《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万万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他们又以同样的指控被推上被告席

因为一部电影的排片问题,导演冯小刚炮轰万达院线不公,刻意打压,惹来董事长王健林之子王思聪犀利反击。院线控制票房,渠道控制内容,这一模式到底是市场的自由选择还是垄断下的罪恶?

放眼美国,好莱坞早年大制片厂各拥自家院线,提供从制片到发行再到放映一条龙服务。1928年美国司法部检察官提起反托拉斯诉讼,20年后最高法院大名鼎鼎的“派拉蒙案”判决,宣布垂直垄断为非法,制片企业必须放弃院线。中国电影市场在将来是否也会迎来自己的“派拉蒙案”?

电影帝国的崛起

1894年,美国发明人爱迪生获得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专利。好莱坞应运而生,昔日欧洲人眼中粗俗不堪的美国后来居上,一跃成为全球电影业当之无愧的王者。

纽约《晨邮报》煽情地写道:“即使美国撤回它在世界上所有大使馆和领事馆的外交人员,让它所有的船舶不再出航,全部旅游者留在家中,并且从世界所有的市场中撤出,美国人,美国的问题,美国的城市和乡村,美国的公路、摩托车、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美国的沙龙仍然会为处在这个星球上最遥远、最偏僻角落的人们所熟知……电影之于美国人,就如同遍及世界的米字旗之于昔日的大英帝国一样。”

在好莱坞,首先建立集制片、发行和放映于一体电影帝国的,非阿道夫领导的派拉蒙公司莫属。

移民美国的匈牙利穷小子阿道夫,以开设镍币影院起家,掘得第一桶金后,将触角伸向发行领域。他破天荒以3.5万美元购买欧洲片《伊丽莎白女王》在美发行权,没想到这部四十分钟的片子创造了票房奇迹,坚定了他进军制片业的雄心。阿道夫提出“名角演名剧”的口号,成立“名角公司”,陆续拍摄《基督山伯爵》《德伯家的苔丝》等长故事片,无不大获成功。

再接再厉,阿道夫展开大规模并购,收购制片厂拉斯基公司、发行企业派拉蒙影片公司,还在美国大小城镇买下上千家影院。1916年,阿道夫旗下的连锁公司每周生产四部影片,供应全国5000余家影院。就这样,好莱坞第一家上中下游通吃的电影霸主:派拉蒙诞生了。其他竞争对手纷纷效仿,新一轮破产、兼并、收购的战争重新开始。

“1927年,美国46个枢纽城市中,有将近600个影片交换站和2万家影院,放映事业几乎被连锁院线所垄断,而连锁院线网完全掌握在制片-发行-放映混合企业手中。”雅各布斯在《美国电影的兴起》中感慨。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陆续形成影业巨头,旗下拥有1239家影院所有权的派拉蒙公司堪称巨无霸。

在制片、发行、放映三大环节中,制片业承担的风险最大,而放映业背负的风险最小。因此,不仅是各制片公司,包括华尔街各大财团在内,都拿出大笔资金进军放映业,成立自家院线。

1939年美国商务部报告,全国影院投资18.8亿美元,制片厂1.12亿美元,发行业0.2亿美元。正如阿道夫在向昆罗埃伯银行申请贷款所陈述的理由那样:“电影企业最大的收入来自影片的放映,而不是影片的生产。本企业15000家影院今年总收入为8亿美元,制片商出售和出租总收入不超过9000万美元。”

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使得除了华纳公司外,华尔街大财团先后入主七大影业公司。学者公认:好莱坞公司之间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寡头垄断,而是一种联合垄断。电影巨头联手操纵国内市场,避免自杀式恶性竞争,排斥独立制片公司。美国临时全国经济委员会痛斥:“在电影企业中,从开始计划拍摄一部影片起,一直到影片的公开放映为止,所有的工作完全是联合在一个组织之下。”

强买强卖引发诉讼战

1916年阿道夫想出“妙招”,强制电影院一次性预购多部电影―从13部到52部,甚至104部,否则不予销售。派拉蒙公司首创的“成批订片制”(又称“打包销售”),利用明星魅力强迫搭售影片,放映商明知会亏本,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全部埋单。后来出现的“盲目订片制”更是离谱,影片尚未开拍,只根据剧本、演员和导演名单,就得签订租片合同,最后甚至沦为根据号码租片。

“第一国家影片公司(派拉蒙旗下公司)本年内将拍摄27部影片,租片合同上只写明影片号码和摄制情况。如果你向其租订影片,将得到901到927的号码,发行商保留改变四部影片的租价及出租条件的权利,只要提前通知发行商即可。”1939年州际商业委员会报告如是说。

“成批订片制”使得以派拉蒙为首的好莱坞大制片商总是立于不败之地,它们不仅将制片风险转嫁到独立电影放映商身上,而且扼杀了小型电影制片和放映公司的生存空间。

1921年,一位纽约独立经营影院业主控诉派拉蒙强买强卖。自己拒绝派拉蒙五年打包销售协议后,后者在街对面修建影院,以“割喉战”将自己完全逐出市场。

搜集了17000页证人证词和15000页的其他证据,1927年联邦贸易委员会将“成批订片制”宣布为“彻头彻尾的不平等交易”。财大气粗的派拉蒙公司傲慢地否认一切指控,甚至不承认有打包销售行为。联邦贸易委员会宣布:将通过反托拉斯诉讼来强制执行对“打包销售”的禁令。

反托拉斯“战火”很快蔓延到了整个好莱坞。美国联邦司法部将美国电影制作与放映协会十个成员―派拉蒙、米高梅、环球、福克斯等被告一齐告上法庭,指控其垄断国内98%的电影发行业务。1929年纽约州联邦地方法院判决,并未批准司法部对“打包销售”行为的整改要求。

判决一出,好莱坞和司法部同时上诉美国最高法院。次年11月,最高法院宣布,好莱坞十家发行公司违反反托拉斯法。

大萧条时代,好莱坞饱受冲击,最高法院反垄断判决难以执行下去。1933年国家复兴署成立,暂停执行反托拉斯法。联邦政府同意撤销最高法院禁令,新出台的《国家工业复兴法》甚至允许电影制作与放映协会自行起草行业法规,默许打包销售的合法性。

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判:《国家工业复兴法》暂停执行反托拉斯法违宪失效。罗斯福总统随即发动了一场“美国历史上反对经济霸权的第一场真正攻势”。

战争驱动下的和解

1938年7月,美国司法部首席检察官助理阿诺德向纽约南区联邦法院提讼,指控大制片公司“二十多年来,沆瀣一气,相互勾结,以不合理的方式约束了美国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放映的贸易和生意”。好莱坞电影公司、25家附属公司以及132名高管,均以限制交易罪名被。

历史的讽刺是,早期的独立制片商、如今的好莱坞大亨之所以最终打垮爱迪生的专利电影公司,靠的也正是美国的《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万万没想到,二十多年后,他们又以同样的指控被推上被告席。

在119页2万余字的书中,阿诺德检察官强调:“为了给更多的独立电影公司以竞争机会,大制片公司必须剥离自己下属的电影院。检方指控是基于全美独立制片人、发行商和放映商以及观众的大量投诉。”除非电影公司完全取消“打包交易”,放弃对影院的控制权,否则检方绝对不会与好莱坞进行和解。《世界先驱报》头版头条:“议员在十三州公开抨击电影公司,六州建议把制片和发行同放映划分开来。”

1940年6月庭审大幕拉开。检察官阿诺德抨击大制片公司固定影片价格,排斥独立制片人,进行秘密交易以避免竞争,强行塞给观众不愿观看的影片。影迷为了能看上首轮放映的电影,不得不接受高得离谱的票价。

面对检方指控,好莱坞几乎是哑口无言。他们派出游说大师海斯,去首都华盛顿展开政治游说。海斯抛出两大撒手锏:一是好莱坞为美国赚取大量外汇,带动美国产品出口,极大地宣传了美国形象。如果好莱坞失去自己的电影院,将遭到毁灭性打击。二是好莱坞自身陷于危机中,相继失去西班牙、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市场。如果欧洲战争全面爆发,好莱坞将失去绝大部分海外市场。有鉴于此,他建议政府将指控推迟到战后再做决定。

好莱坞聘请的律师,更是主动与检察官展开谈判。媒体披露双方协议细节:1.短片不能和长片一同打包;2.打包销售数量不能超过五部;3.预购前,买方有权观看电影。买家每两周派出代表参加特别展映会以决定是否购买电影;4.成立监督委员会。大片厂同意限制打包销售的话,司法部则允许其保留院线所有权,并撤销所有其他的反垄断诉讼。

协议公开后,好莱坞宣称自己是胜利方。电影巨头全身而退,“打包销售”和院线所有权并未被完全取缔。至此派拉蒙案暂告一段落。

最高法院判决禁止打包销售

美国独立电影制作人拍案而起,岂有此理。卓别林、迪斯尼、戈德温、塞尔兹尼克、毕克馥、威尔斯发起成立独立电影人协会(SIMPP)。西北影院联盟在明尼苏达州提出议案,要求州政府宣布和解协议无效。与此同时,西弗吉尼亚州国会参议员马修提出反“打包销售”议案,试图将一切影片打包销售行为都认定为违法。

好莱坞巨头未能完全履行协议,民意压力排山倒海而来,1944年美国政府重启派拉蒙案。1946年1月纽约联邦法庭宣布:好莱坞电影制片厂通过打包销售限制交易,全面禁止打包销售。但判决书并没有对电影行业垂直整合进行限制,院线制得以保留。

判决一出,双方均不满意,官司最终打到最高法院。司法部长克拉克首先陈词:“三分之一的美国城市,不存在独立电影院。全美人口十万以上的92个城市,好莱坞大厂商旗下院线控制了其中88个。大量证据显示要终结美国电影行业的垄断,有必要剥离好莱坞大厂商的院线体系。”

好莱坞重金聘请的重量级律师团队,包括前国务卿拜恩斯和1924年总统候选人戴维斯。“打破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只会伤害普通美国观众。”辩方律师慷慨陈词。

1948年5月4日,以道格拉斯为首的八名最高法院大法官(杰克逊大法官前去参加纽伦堡大审判),以7:1做出明显有利于独立电影人的判决:好莱坞大片厂违反反托拉斯法,禁止打包销售,建议好莱坞大厂商剥离旗下院线。

美国独立电影人协会声明:“这是独立制片人的《独立宣言》!”戈德温盛赞:“判决是电影业迈向自由企业的重大胜利。”《纽约时报》报道,“剥离院线是政府行动的核心。最高法院的判决支持了司法部检察官的强硬立场”。fc

同年10月,雷电华公司率先承诺在一年内将院线业务给剥离出去,开创了大制片厂垂直分离的先河。其后雷电华变成了两家公司―雷电华影业和雷电华院线。制片人出身的霍华德・休斯选择留守影业,并将院线卖出。

次年2月,派拉蒙签订同意判决书,陆续将其在美国本土的院线卖出。原来,派拉蒙公司觉得电影业务饱和,增速不快,看好了崛起中的电视业务,希望做大。美国司法部有权因反垄断案撤销运营电视经营权,权衡利弊,派拉蒙主动剥离自家院线。

米高梅公司高管则态度强硬,公开表示:“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努力积累公司的财富,我们将为保住它们全力以赴。”20世纪福克斯为垂直整合进行争辩,想通过关闭臭名昭著的地方垄断影院,获取整条院线得到保留的机会。美国政府悉数驳回相关提议。

形势比人强。1951年福克斯和华纳剥离影院,1954年米高梅最终退守。至此,好莱坞制片、发行、放映一条龙体系被全面打破,电影行业垂直整合画上句号。1952年美国司法部决定:禁止大制片公司对电影院打包销售和盲目投标,必须采取一片一议、影院一家一议的交易方式,不得对任何影院加以歧视。

派拉蒙案激活美国电影业,给了小型制片公司更多的发展空间,达成了自由竞争的目的。作为美国反托拉斯法的经典案例,屡屡被类似案件援引。

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决,给好莱坞大片商以致命打击,终结了旧影院模式。越来越多的独立制片人和片厂不再受大片商的影响,自由制作电影。“派拉蒙案”影响深远,旧好莱坞土崩瓦解,新制片模式、明星制、国际发行方式均出现革命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