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明清御厂梅瓶的制作及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明清御厂梅瓶的制作及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梅瓶的早期发展及名称由来

“梅瓶”是中国古代一种比较典型的实用装饰性器物,最早可以上溯至新石器的储水陶器,后来经过不断改良,到唐宋时期发展为以装酒闻名的容器。从文史资料看,“梅瓶”一词在宋代就曾出现,词人方逢振曾作《风潭精舍月夜偶成》,内有“石儿梅瓶添水活,地炉茶鼎煮泉新。”王C的《雪夜二首》中也曾写到“调朱旋滴梅瓶水,读过唐诗再点看。”然而,这里的“梅瓶”应该泛指插梅的瓶类容器,并不是我们现在所指的梅瓶。

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的乾隆宫档中曾提到“梅瓶”:“乾隆二年五月十一日,首领吴书来说太监毛狻⒑世杰传旨:……于本月十三日,面得……天盘口梅瓶纸样一张……奉旨:准照样发去烧造。”民国时期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曾谈及:“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宋瓶雅好作此式,元明暨清初,历代皆有斯制,红色者仿均为最多,豆青、天青、茄紫、豇豆红等诸色均有之。”前后对比,可知后两条资料中的“梅瓶”才与现今的梅瓶一致。

二、明清梅瓶的造型多样性

梅瓶在元代景德镇的制作已经相当发达,遗留下包括圆、八方等多种造型。虽然元末明初的战乱曾使景德镇制瓷业深受打击,但明初御厂建立后官窑瓷制作恢复很快,并迅速进入产品开发状态。永宣时期御厂已经安心着手新颖器物的造型设计,形成积极态势。所以,洪武、永乐、宣德御厂都留下不少梅瓶制品。在经历了瓷器发展不太明朗的空白三朝后,迎来明代历史上又一段制瓷黄金期――成化朝,官窑梅瓶制作再次鼎盛。与永宣时期相比,成化梅瓶制作偏向小型化发展,即带有很强的赏玩意识。清代梅瓶制作黄金时期应在康、雍、乾三朝,当时统治者对官窑器的严格要求及热情投入都让梅瓶制作进展很大。这些不同时期,因不同使用目的所制作的梅瓶在器身曲线、颈口、器盖等处都表现了很强的造型多样性。

1.器身曲线

器身曲线是决定梅瓶造型的关键所在之一,可以直接影响到器物稳定性及审美艺术效果。明清时期各种梅瓶产生出形形的器身曲线,例如部分制品能够明显感觉比其他制品更显雄壮稳固,又有些器物比另外的更加纤弱秀丽,甚至乾隆时期的有些梅瓶还略带康熙将军罐的造型特点。所以说,不同器身曲线造就了风格迥异的梅瓶造型。

2.梅瓶的颈口与器盖

颈口造型是梅瓶的又一重要特征。通常,明清梅瓶分盘口、直口、弦纹口、敞口以及其他多种造型,这些不同的颈口造型又与不同瓶盖构成各自搭配。流传至今,瓶盖多被遗失,完好保存的梅瓶所剩寥寥,因此不少被后人误解为无盖产品。

三、明清梅瓶的底足修胎与施釉

明清期间,梅瓶底足曾有过明显的改革,所以出现了不少特殊造型。就施釉发展角度看,从原来简单的无釉阶段进化到后来的精美施釉阶段,笔者将其大致划分为底足无釉期、底足施釉无款期、底足施釉落款期三个发展阶段。

1.底足无釉期

明初梅瓶底足无釉是继承了元代梅瓶的制作风格,所以洪武、永乐时期的梅瓶底足露胎、无釉。唯一区别是随着制瓷工艺的进步及御厂需求,底足修胎变得更加工整、精致。宣德时期的御厂制品开始形成落款习惯,因为梅瓶底足无釉,所以年款只能落在肩部。宣德后期御厂偶尔制作底足施釉器,甚至出现个别施釉并底部青花落款制品,但是产品数量极少,属罕见情况。明初梅瓶底足多变情况可以侧面反映出宣德后期御厂创新改进情况。

2.底足施釉无款期

从传世资料看,有些带有明显明代中期特征的梅瓶底足施釉,全身各处却无年代落款。根据器物发色、绘画图案判断,生产时期应在宣德以后至成化之间。首先,这些器物为正统、景泰、天顺朝器物的可能性较大,但因为陶瓷界对这三朝的瓷器制作不太了解,所以这里暂时作罢。其次,成化时期御厂也曾制作过未落款器,因此笔者不能否定成化阶段。

总体说,底足施釉无款梅瓶存世极少,应是无釉期与施釉落款期之间的短暂过渡阶段。该时期制品的底足修胎明显比永宣时期精巧、狭窄。还需要指出,因暂时缺乏御厂遗址考古的相关资料,所以“施釉无款期”观点只算是笔者的贸然推测。

3.底足施釉落款期

虽然宣德时期曾出现过底足施釉、釉下落款等特殊实例,一度开启底足落款先河,但之后紧跟空白三朝,底足修胎发生复杂变化,釉下落款风格也没有与成化朝连贯起来。进入成化后,梅瓶再次恢复底足施釉落款模式。

显然,明代御厂的梅瓶底足发展并不一帆风顺。时隔不久,至嘉万朝流行“官搭民烧”后,制瓷质量大幅度下降,再次导致梅瓶工艺倒退,又现底足露胎情况。

清代御厂的兴盛使底足施釉落款模式再次成为典范,之后不再有较大变化,至多字体由楷书变为篆书,落款部位因制瓷种类复杂多样而出现釉下青花、釉上矾红等多种方式,算是与梅瓶有关的一些小规模改革。

这里需要指出,由于明清时期御厂制瓷史上出现过不少特殊阶段,如空白三朝、“官搭民烧”等,所以梅瓶的底足发展经历了许多次挫折,本文在底足各时期分段、圈足修边发展等问题上都没有深入追究,因此文章显得过于简单,尚需以后逐步深入。

四、梅瓶的尺寸多样性及用途演变

明清御厂制作的梅瓶不仅造型丰富,尺寸种类也相当惊人。小到十余厘米,大至六七十厘米,可谓五花八门。根据笔者整理的梅瓶尺寸列表资料(表1),能够感受到明清梅瓶尺寸发展上的多样性及功用转变。

以尺寸大小来分析明清两朝具有代表性的梅瓶,可以看出明代制品多比清代制品高大,说明就梅瓶这一造型而言,清代御厂更趋向小型化、精巧化发展。产生这一变化除了与御厂制瓷工艺发展有关外,还与梅瓶在两个时期中的功用变化不可分割。梅瓶在唐宋时期主要作为容器使用,而在明代逐渐进化为实用(包括陪葬)与赏玩功能相互结合的器物。进入清代后,官窑梅瓶功能更倾向于赏玩,以至出现完全丧失实用功能的珐琅彩瓷梅瓶。在这种情况下,梅瓶的精巧化制作似乎成为该类器物造型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综述

从明初御厂设置至清代官窑颓废,景德镇的梅瓶大致经历了前后两段制作高潮:首先是明代的宣成期间;其次是清初康、雍、乾三代。两大时期梅瓶不仅在造型方面出现很多变革,功用也发生彻底改变。从实用到赏用兼备及至纯粹赏玩,表明历史改变的不仅仅是梅瓶造型,还有统治者对梅瓶的使用方式及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