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人都会――绍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人都会――绍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绍兴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城内河流纵横交错,城外更是源远流长。随便走在哪条街上,总有一条小河相伴,河道边的人家通过小桥和街相连。由水乡绍兴引伸出来的“三乌文化”,成就了绍兴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美名,成为有别于其他江南城市的活字招牌。“三乌”指的就是乌干菜(霉干菜)、乌毡帽和乌篷船。

乌干菜(霉干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三乌”中第一位就是乌干菜(霉干菜)。它色泽乌黑,滋味爽口。特别在夏天,用开水一冲作汤,又香又解渴。这种菜不但可以久藏不坏,而且越陈越香。所以在民间,几乎家家都腌制,常年食用。

早在《越中便览》中就有记述:“霉干菜有芥菜干、油菜干、白菜干之别。芥菜味鲜,油菜性平,白菜质嫩,用以烹鸭、烧肉别有风味。绍兴居民十九自制。”可见那时绍兴霉干菜的制作已极为普遍了。

在清明节前,将芥菜的菜心晒干,用金银丝一小束一小束地扎起来,装在小坛中盐渍,待卤汁回落,成熟后取出,晾晒、蒸熟,菜呈红黑色后,在太阳下晒。这样反复蒸晒多次,直至色泽红亮,香气扑鼻,最后装入外面饰有人物山水的菜坛中密封。据曾在清代制作过贡品菜的老人回忆,这样精制的贡菜由绍兴知府和山阴县监制,每年不过千把斤,菜坛上加盖黄封,专人运往京城。据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来绍兴时都要品尝用贡菜做的菜肴和菜汤。

由霉干菜加工制成的名菜“霉干菜焖肉”,还被列入《中国菜谱》。鲁迅先生、总理生前都爱吃这一家乡名菜。霉干菜焖肉的传统做法是:选用上等鲜美的芥菜干,切成寸条状,将肉洗净,切成块(最好为带皮五花肉)经酱油、味精、白糖等调匀后与干菜一层一层混放在蒸笼里蒸1小时左右,肉已酥软,带有干菜清香,吃起来酥而不腻,干菜油光光,鲜而不咸,“过饭”极好,即俗语所说的“乌干菜,白米饭”。

乌毡帽

绍兴城乡间,特别是广大农村,一般男子头上,都戴着一顶乌毡帽:色黑,顶圆,有卷边,是绍兴特产。因此,即使是在异乡,你只要凭他头上所戴的毡帽,便能判断出他十之八九就是绍兴人了。它有保暖御寒、避雨遮阳、防止外伤等多种用途。甚至工间休息时,拿它当坐垫,用后轻轻拍打一下,就洁净如故;买了菱角之类,也可以把它当作篮子来盛放。

鲁迅在很多作品中都写到绍兴的毡帽。《阿Q正传》中说:“阿Q正没有现钱,便用一顶毡帽做抵押……”毡帽似乎已经成了绍兴人的一个重要标志了。

提起毡帽的来历,绍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古时会稽山下有几个猎人,上山打伤了一只斑额大虎。老虎带伤逃入深山,待猎人追到虎穴时,见老虎已奄奄一息,便上前杀死了它。抬虎时,猎人们意外地发现虎穴里有一块呈锅底形的“毡毯”,既坚实,又松软。原来,老虎把羊、猪等牲畜拖到虎穴里吃掉后,那剩余下来的羊毛、猪毛垫在窝里,经长年积聚、压磨,形成了“毡毯”。猎人们十分好奇,便把它拿回家洗净晒干,改制成帽子,戴上后,觉得它竟比其他帽子更暖和。聪明的制帽工匠从中得到启迪,便加以仿制和改革,绍兴毡帽就这样问世了。

乌篷船

在碧波荡漾、景色秀丽的鉴湖水面上,通常可以看到一叶叶乌篷扁舟,如一条条乌鲤鱼在轻盈游动。而驾船的船家,坐在船尾,背倚一块直竖的木板,左臂腋下夹着一支划桨,劈水稳操方向,两脚一弯一伸地蹬着“踏桨”。同时,在极窄的船舷上,放着一碟茴香豆之类的下酒菜,右手握一把小酒壶,呷一口加饭酒,嚼一粒茴香豆,悠然自得,踏水行进。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绍兴乌篷船。

作为水乡绍兴独特的交通工具――乌篷船,可以说已古今闻名。这种小船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它的动力是靠脚躅桨,船的航向是用手划浆(或夹在腋下当舵使用)来控制的。船行进时,船工脚手并用,船体轻盈地飘逸在水面上,背景是水乡泽国的自然景色。“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这似乎是唯独绍兴才最正宗的悠然画面。由于乌篷船身窄、船篷低,乘船的人坐在舱席上稳妥而舒适,甚至还可将手搁在船舷上,用手掌拍打水面,作“鸭子戏水”状,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现在为了旅客的方便,绍兴还制作了大的画舫船,里面做得很精致,外面仍像是一只大的乌篷船。人坐在船中,可以唱戏,可以品酒。船上还装有一木杆,客人高兴时还可拉拉纤。表演水上婚礼是画舫船中最精彩热闹的一幕。

如果你想饱览绍兴大自然的景色、体会水乡风味,那么乘一艘乌篷船随波荡漾于河湖水面之上,仰视千仞石壁,穿行于水潭石洞之中,真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