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春节感知“中国速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春节感知“中国速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春节来临了,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开始人头攒动,商场里、超市里、农贸市场里开始热闹非凡,热闹映衬的是隆重,隆重背后则是人们心中的浓浓春节情。抚今思昔,人们也深刻感受到春节背后的“中国速度”。

回家,越来越快了

春节迫不及待地迈开了脚步奔来,家在招手,归心似箭。只是如何回家,或者说如何更快地回家,却是一个问题。

“从北京到天津只要30分钟!”2008年8月,一则消息迅速在京津地区传开,我国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城际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在之前的试运行过程中,国产CRH3型“和谐号”动车组更是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时速394.3公里的纪录。

其实,京津城际铁路的运营不过是中国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要想富,先修路”,这句20世纪80年代被广泛传播的口号,在当下也不显过时。它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出行,春节出行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公交车、汽车的数量也不多,骑辆自行车上街就是一件特有面子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春节探亲路途艰难可想而知。远途的乘坐火车,绿车皮硬车座、空气污浊、辗转倒车、几天几夜的行程,成为那个年代人们关于春节回家路的最深刻记忆。距离近的则选择汽车,不过那时的汽车班次很少,都是普通客车,没有现在的豪华大巴,而且车辆也不多。选择自行车出行的占很大一部分,走亲访友骑自行车走个几十里不在话下。也有人选择步行,这种形式在农村更为普遍,邻村的、附近村子的,走个十几里地就去了。

好在那时人们的出行、人口的流动并不是特别普遍。虽然早在1954年,铁道部就有关于春运的记录,日均客流量73万人次,高峰客流量90万人次,时间为春节前后15天。但真正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包括“春运”这个词汇的产生,是在改革开放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出现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贫困欠发达地区到沿海发达地区流动的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春运”的气候才真正形成。

时至今日,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私家车,回家过年,我们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多,其中折射了中国铁路、公路、航运、航空事业的巨大发展。而其中,俗称“铁老大”的铁路运输是春运的主要运输工具。在我国交通发展史上,曾有过著名的6次火车大提速。1997年4月1日,中国铁路实施第1次大面积提速,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第6次大面积提速。10年里,全路客车平均旅行速度从48公里/小时到65.7公里/小时,更让人惊喜的是,2007年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国产化动车组投入使用。此外,座位的舒适、车厢的整洁、乘务人员服务质量的提高,使得回家的路越来越舒服了。同时,公路运输对春运的贡献也功不可没。从1978年到2007年,从89.02万公里到358.73万公里,我国的公路里程不断增长。客运汽车的数量一直持续上升。此外,从狭窄拥挤的依维柯到如今的豪华大巴,我们的乘车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除了上述两种传统的回家方式之外,坐飞机和开私家车回家在近年来也逐渐成为人们的重要选择。如今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选择飞机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此外,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私家车,过年开着自己的车舒舒服服地回家,也成为了一部分人的选择。

年货,越来越丰富了

俗话说,过年过在嘴上。过年吃什么从来都是个大问题。

1.54元可以买齐年货,3元可以再加只“冰鸡”,0.84元的鸭蛋,0.35元可以理一次发……

这是上海档案馆收藏的嘉定季颖和李惠英老两口1978年的春节账单,其中“冰鸡”是有人平时用配给券买的活鸡,冷藏到过年再拿出来卖的鸡;鸡蛋的价格比较贵,论枚卖,鸭蛋论斤卖,0.84元可以买两斤多鸭蛋。这是30年前所有家庭过年的一个缩影。

排队抢购肉、蛋等凭票供应的副食品是那个时代家庭主妇们过年前的主要任务。物品都是定量供应的,要凭票才能购买。来看看当年北京市的春节供货情况:1981年,北京居民春节每户供应4元~8元一斤的花茶二两,大料、黄花、木耳各一包,大白菜20斤,一斤粮票豆腐及一斤粮票豆制品。部分小吃店增添了平时不供应的“蜜三刀”等小吃。这种情况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难怪,那时过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那么大的诱惑,因为只有过年才可以吃到饺子吃到肉。

正是当时的物资奇缺,过年回家的行李就重了。出门在外一年,返乡时给亲朋好友们带点年货是礼貌更是必需。大包小包,手提肩扛,火车里、汽车上,这是那时随处可见的景象。带的是什么呢?有可能只是一网兜苹果、一包点心或者一盒饼干。别小看这些今天看来不起眼的东西,在那个年代,很可能是排了几天的队买到的,是全家人一年的期盼。

不过,这些终成为了记忆。以北京为例,到1989年,26种调味品、14种豆制品、35种酱菜大展销,北京人过年从此再不为米、面、鱼、肉、油奔忙了。从定量供应凭票购买、定量供应品种的增加,到集贸市场的恢复,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中国人餐桌上的食品也跟着中国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多样了。

年货多了,选择余地大了,人们的要求也提高了。当吃饱问题解决了之后,健康便被摆在了首位。过去回家探亲,走亲访友,带的都是鸡鸭鱼肉。如今,这些东西菜市场、超市天天有供应,不用买来囤积在家里了。不仅如此,很多人开始喜欢吃特色的菜肴,绿色食品、粗杂粮、保健品等广受追捧。

过节,越来越多样了

春节不一定非要往家赶,还有可能急着往外走。这在以前是很少出现的。

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看春晚,曾经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老百姓过除夕的普遍方式。“家里买电视了,过年来看电视啊”,高兴中透着些炫耀。春节前抢购彩电,曾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道独特景观。据有关资料显示,1984年进口彩电开始紧张,彩电一直走俏,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商店里宣告彩电无货,同时期出现了彩电票。可以想见,那个年代拥有一台彩电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随着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在家收看电视节目也成为了人们的主要娱乐活动。央视自1983年创办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便获得了观众的好评,这种与演艺明星一起同乐的形式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尽管央视的春晚还是年年办,但是不得不承认,一年比一年难办,观众的“胃口”越来越难以满足了。于是,春节怎么过成了一个大问题。待在家里看春晚,或者亲朋好友一起聊天、打牌都显得有些单调和乏味。于是,一部分人选择了离开。

去哈尔滨看冰雕,去海南岛感受南国的冬天,冰雪游和南国风光游一直是春节旅游热中持续高温的“两极”。其实,最初春节旅游是不被看好的,如同酒店年夜饭的推出一样。毕竟,春节是举国欢聚、举家团圆的日子,待在家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几千年的传统也一再地提醒我们,过年要在家里过。不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外国节日的冲击下,中国的春节也开始寻求新的过节方式。很多旅游公司纷纷推出一日游、风情游等活动。本以为是难以攻克的堡垒,没想到在经历了最初的争议后,现在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职工带薪休假条例》及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公布后,“五一”黄金周的缩短,很多公司把原本安排在“五一”的旅游提前到了春节,直接推动了春节旅游的热潮。除了国内火爆的海南游、云南游、广西游之外,很多人还把目光放在东南亚等国的出境游上,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举家出游、情侣游、“AA拼游”……在他乡异国,人们体味浓浓的年味,感受不一样的春节。

2009年的春节来了,在时序的推进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中国速度”。中国速度正改变着中国,也改变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