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0-0011-03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指因持续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病情急。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治疗重点在于控制、缩小心梗范围,挽救濒死心肌。防治各种并发症。

1 常见病因

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脉粥样硬化(占95%以上),常在原明显狭窄(>75%)的基础上发生管腔内新鲜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溃并出血、血管持续痉挛使冠脉完全闭塞:或因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出量骤降,冠脉灌注流量锐减:或因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使左室负荷明显加重。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耗氧耗血量剧增。导致冠脉血供明显不足,甚至完全中断。此种持久而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达1h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其他少见的原因有冠脉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冠脉口阻塞等。

心肌梗死多在进食高脂肪餐、早6~12点或用力大便时发生。这是因为餐后血脂骤升,血液粘滞度明显增高。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积而致血栓形成;上午冠脉张力高,机体应激反应性增强,易产生冠脉痉挛:体力劳动过重或大便后发生,与心脏负荷增加有关

2 临床表现

2.1疼痛 这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常发生于安静或睡眠时,疼痛程度较重。范围较广,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病人常烦躁不安、大汗淋漓、恐惧,有濒死之感。在我国约1/6~1/3的病人疼痛的性质及部位不典型,如位于上腹部,常被误认为胃溃疡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位于下颌或颈部,常被误认为骨关节病。部分病人无疼痛,多为糖尿病人或老年人,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少数病人在整个过程中都无疼痛或其他症状,而事后才发现得过心肌梗死。

2.2全身症状 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2.3胃肠道症状 约1/3有疼痛的病人,在发病早期伴有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肠胀气也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2.4心律失常 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于起病后1~2周内。尤其24h内。心电图可呈现弥漫性异常。

2.5低血压和休克 疼痛期中。会导致血压下降,可持续数周后再上升,且常不能恢复以往的水平。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低于80mmHg,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神志迟钝、甚至昏厥者则为休克的表现。

2.6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数日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发生率约为20%~48%,为梗死后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和顺应性降低所致。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或进而发生右心衰竭的表现,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痛和水肿等。右心室心肌梗死者。一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

3 辅助检查

3.1实验室检查

3.1.1血清心肌酶学测定 (1)肌酸磷酸激酶(CPK)在起病6h内升高。24h达高峰,3~4d恢复正常。(2)谷草转氨酶(GOT)在起病6~12h后升高,24~48h达高峰,3~6d后降至正常。(3)乳酸脱氢酶(LDH)在起病8~10h后升高,达峰时间为2~3d,持续1~2周之后才恢复。其中CPK的同工酶CPK-MB和LDH的同工酶LDH,诊断的特异性最高。CPK-MB在起病后4h内增高,16~24h达高峰。3~4d恢复正常,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受肌内注射的影响。其升高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对评价梗死面积更为准确,其高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是否成功。

3.1.2血和尿肌红蛋白测定 血清肌红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升高比CPK和CPK-MB略早,高峰比CPK快,多数于24h可恢复正常。对急性心肌梗死有早期诊断价值,但特异性差。任何肌肉损伤的疾病,甚至肌内或静脉注射均可导致其升高。

3.1.3血清肌凝蛋白轻链测定 测值增高也是反映急性心肌梗死的指标。

3.1.4心肌肌钙蛋白测定 心梗后4~6h升高,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超过CPK-MB。且持续时间长,正常人血中无心肌肌钙蛋白。急性心肌梗死时平均峰值可达195.9μg/L。

3.1.5一般检查 白细胞计数可增高至1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可持续2~3周。

3.2心电图检查

3.2.1特征性改变(1)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为“损伤型”改变。(2)异常Q波及QS波:为“坏死型”改变。(3)T波倒置:为“缺血型”改变。体表心电图上常是上述3种类型的混合图形。无O波型心梗中除无O波出现外,仍有ST段和T波的特征性改变。

3.2.2动态性演变 不能根据一次心电图无异常就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心电图动态演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考虑有急性心肌梗死可能的病人,应动态观察心电图。如为急性心肌梗死则迟早会有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出现。超急性期常出现高尖T波,因消失快,加之病人常不能即时就诊,故此情况不易被记录到。(1)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与T波连接形成单元相曲线,一般几日内逐渐恢复至等电位线,与此同时常有异常Q波出现。(2)异常Q波及QS波:在心梗发生后24~48h内出现,3~4d内稳定不变,以后70%~80%永久存在。(3)T波倒置:随ST段的恢复,T波倒置也逐渐加深,约3~6周时T波倒置最深,以后T波又逐渐变浅,几个月后变为直立。如合并慢性冠脉供血不足时,T波可持续深倒或浅倒。

无O波型心梗中的心内膜下心梗有一定特殊性。除aVR(有时也有V1)导联上ST段抬高外,余标准导联上ST段普遍压低伴T波倒置,此种ST-T改变持续1日以上,始终不出现Q波。

4 治疗

4.1一般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进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可用果导)。镇静并给予吸氧:一般鼻导管给氧,氧流量2~4L;使用镇痛药物。须注意其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及呕吐等副作用;监护:心电、血压及呼吸、心率、心律、尿量监护,开放静脉。

4.2限制及缩小梗死面积发(1)药物治疗:①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在低血压、低血容量或心动过速时慎用。②B受体阻滞剂,宜用于血压高、心率快、ST上升明显、胸痛者。禁用于心力衰竭、低血压及缓慢型心律失常。③钙阻滞剂,目前无证据表明可缩小

心梗面积。如合并严重高血压或冠脉痉挛可选用硝苯吡啶、硫氮卓酮,用时应注意有关禁忌证。(2)溶栓治疗:①适应证:急性心梗发病6h以内(最好在4h以内者)的Q波心梗,又无禁忌证者。②禁忌证:近期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严重高血压、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疾病、高龄(年龄>70岁)。③常用药物及用法:链激酶、尿激酶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其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可危及生命,应予注意。(3)急诊经皮腔内成形术(PTCA)及外科搭桥手术:适用于溶栓禁忌、溶栓失败患者,对溶栓后严重残余狭窄应择期行PTCA或外科搭桥手术。

4.3恢复期的治疗 (1)治疗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者宜控制饮食,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高水果、蔬菜饮食,每日脂肪摄入量限制在总热量30%以内。同时予以降血脂药物治疗,常用的几种调血脂药物:多烯康、以及诺衡、以及降脂异丙酯,另外烟酸、可降低甘油三酯、低密度胆固醇。同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并戒烟。(2)继续药物治疗:消心痛、阿斯匹林、β受体阻滞剂。(3)完成下列检查:核素运动心肌显像、心血池造影、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晚电位。尚有缺血心肌存在,应作冠状动脉造影,必要时进行介入性治疗如PTCA或冠状动脉搭桥术。

5 预防与保健

近20年来,由于加强监护和治疗水平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从30%左右降低至10%以下。但再梗死或多次梗死的患者增多。成为心肌梗死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除在急性期应积极治疗外,还应加强心肌梗死后的康复和二级预防,以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和恢复工作能力。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包括:

5.1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使患者和家属对本病有所认识,了解各种防治措施的意义,使之减少对疾病的顾虑,在防治中能积极予以配合。

5.2安排合理膳食 以降低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体重超重者要限制总热量。经膳食调整3个月后。血脂水平仍明显异常者,可针对血脂异常特点,选用血脂调节剂。

5.3吸烟者应力劝戒除 吸烟不光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也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再梗死的危险因素。心肌梗死后恢复的患者。继续吸烟者再梗死发生率大约为不吸烟或吸烟已戒除者的2倍。挪威多中心研究,在心肌梗死后17个月中。戒烟者较继续吸烟者再梗死减少45%,在3年后,戒烟者较吸烟者心脏原因死亡及再梗死明显降低。被动吸烟与吸烟者有相同危险,故应力劝患者的亲属戒烟,患者恢复工作后最好应在无烟环境中工作。吸烟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减低冠状动脉及侧支循环的储备能力。伴有高胆固醇血症者,吸烟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高度相关,吸烟可使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这些可能都易诱发再梗死的原因。

5.4适当的体力活动和锻炼 可采取步行、体操、太极拳、气功等锻炼方法以增强体质。

5.5抗血小板治疗 血小板不仅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而且在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或心肌微循环中聚集等所导致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猝死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阿司匹林是廉价易得的抗血小板制剂,不良反应小,便于长期应用。

5.6应用β-受体阻滞剂 大量的临床试验结果证明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肌梗死后再梗死的发生率、猝死发生率、心脏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常用B受体阻滞剂有心得安、氨酰心安、美多心安等。另外。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应予以适当的控制。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门诊随访。观察病情,调整用药。如又再出现心绞痛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以防止再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