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吉林省分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比较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吉林省分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比较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根据农业现代化的涵义,利用《吉林省统计年鉴》(2010)和实际调研获得的数据,结合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实际,建立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将吉林省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进行比较分析评价,找出三个区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的差异与不足,并提出促进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30-2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20100614)的部分研究成果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生产自然资源条件优越,但长期以来自然资源优势并没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经营粗放、各地区间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因此,亟需立足吉林省农业发展实际,分析各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寻找差距和问题,这对于推进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徐更生(1993)认为“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根据农业现代化的涵义,并参考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设计了吉林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该指标体系包括农业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效果三方面的20个具体指标。

2 目标值、权重的确定与评价方法

2.1 目标值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各指标目标值的确定,是根据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国情,结合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实际,并参考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及专家的意见来确定的。本文利用专家咨询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各项指标的权重和目标值见表1。

2.2 数值标准化处理

在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之前,要将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标准值法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设三级指标值为Xi,标准值为Xi0 ,标准化结果为Zi,

对于正向指标,标准化处理结果为:Zi=100 ,如果Xi≥Xi0,则假定Zi=100;

对于逆向指标,标准化处理结果为:Zi=100 ,如果Xi ≤Xi0,则假定Zi=100。

在进行农业现代化评价时,各个指标的目标值即为标准值,如果指标值达到了标准值,则可以认为该项指标达到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2.3 综合价值系数法评价

本文采用综合价值系数法对吉林省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农业现代化进行综合评价。其计算公式如下:

二级指标测评模型基本结构:

其中,Bl为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数,Wli为Bl层第i个指标的权重,Cli为Bl层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指数,Bl层包括m个三级指标。

一级指标测评模型的基本结构:

其中,Ak为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数,Vkj为Ak层第j个指标的权重,Bkj为Ak层第j个指标的评价指数,Ak层包括n个二级指标。

总目标的综合测评模型机构:

其中,A是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数,Uk是第K个一级指标的权重,Ak为第K个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数。

3 评价结果及其综合分析

3.1 评价结果

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2010年)及实际调研的数据,利用上述方法进行计算,得出吉林省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数如表2所示。

表2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数

从表2中可以看出,吉林省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64.67、65.96、57.88。可见,中部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

3.2 综合分析

3.2.1 农业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部的农业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的评价指数最高,为61.09。在生产手段中,中部化肥施用量比其他两个区域高出将近20%左右,导致生产手段指数最高,东部农业生产手段评价指数最低。农业经济结构评价指数最高的是中部,为76.22,其中畜牧业比重达到了5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并且农业劳动力比重最低,所以中部的农业经济结构相对比较合理。西部劳动力比重达到了79%,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8.66%,是三个区域中最高的,导致西部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东部和西部需要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东部的农业信息化水平最高,评价指数为44.67,其中每百户农户拥有的计算机数量最多,拓宽了农民了解信息的渠道,中部和西部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3.2.2 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吉林省中部的农业生产条件最好,评价指数为73.41。资金技术条件在农业生产条件中占有较大比重,中部地区在农业技术人员方面占有优势,科技院校和农业企业较多,中部和东部的农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已达到农业现代化水平,西部要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人员来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西部财政支出用于农业方面的比重为21.41%,是三个区域中最高的,东部和中部地区要加大财政支出用于农业生产的比重。在农业生态环境方面,东部生态环境条件最好,评价指数为71.83,森林覆盖率较高,达到50%以上。西部生态环境最差,评价指数为38.18,西部大都是平原和草场,导致森林覆盖率较低,仅为13.55%,应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质量。

3.2.3 农业生产效果分析 吉林省东部的农业生产效果最好,主要受农业产出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三方面影响。在农业产出水平上,最高的是西部,比中部高出31%,由于中部人口较多,农业人口占有较大比重,几乎是西部的三倍和中部的四倍,使得农业劳动力人均农业产值最低,为4717元/人。农民生活水平最高的是中部,中部经济发展较快,农业经济结构比较合理,农民收入渠道多,使得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三个区域中最高的,达到了5483元/人。西部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58元/人,并且恩格尔系数最高,为43.45%,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水平较低。东部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最高,主要是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但需要加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受教育水平。西部地区要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农业人口比重,提高城镇化水平。

4 对策建议

4.1 改善农业经济结构

吉林省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待于优化,尤其是东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和西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政府的惠农政策和当地的资源优势,调整农林牧渔业比例,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其中,西部地区可以大力发展畜牧业;东部地区利用林业资源发展林业养殖业和园艺特产业;中部地区则可以利用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粮食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4.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农业生产的保障,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耕地灌溉率,尤其是对吉林省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有着重要作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逐步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业生产条件方面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

4.3 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

科技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产出。政府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增派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培训,进行知识讲座,提高农民对于科技的重视程度,使其掌握更多的生产技术,并将技术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中,使农民及时掌握先进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

4.4 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要降低农业劳动力占就业劳动力的比重,农业进行规模化经营的同时必然会出现剩余劳动力,要将这一部分人转移出去,农民不仅要学习农业技术,还要掌握其他产业的生产技术,使农民能够在农业内部和其他产业间转移,拓宽农民增收途径,使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 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0,(9):9-14.

[2] 郭强,李荣喜.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1):97-100.

[3] 杨秀艳.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4] 阮旭华,徐学荣.福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9):37-39.

作者简介:陈国华(1986-),女,吉林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农业技术经济。

通讯作者:王艳华(1968-),女,吉林人,博士,教授,从事农业系统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方向的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