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错别字的预防及纠错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错别字的预防及纠错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识字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学生错别字的“发病率”特别高。因此,我们将一年级至三年级上册要求学生掌握的字汇总,从中提炼出在平时教学、作业批改中发现的易错字,将其中的150个词语对学生进行听写,结果发现:学生的错别字现象十分严重。我们又对这些错别字进行了归类及分析,情况如右表。

从表中的数据情况可见,出现错字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由于学生缺乏一丝不苟的态度,以致形成多笔、少笔、改笔、替换而致错。而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但是要使学生学会文化知识,更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因此,我认为降低学生错别字的发生率是当务之急,且具有现实意义。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少写错别字?除了将错误的字词反复抄写外,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对错别字的预防以及有效纠错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探究汉字特点,了解构字规律

(一)分析形旁,解析字理

汉字的最大特点是表意性,字理是汉字结构的规律,是汉字形与义的关系。在识字教学中,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在字形分析中渗透一些字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字义,做到见形知义,促使学生牢固记忆,防止机械记忆而引起的高遗忘率,从而减少错别字的产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在讲“直”字的时候,讲清“直”可以分成三部分“十、目和一”,下面一横表示人立于地上,目是眼睛,“十”表示多次地、上下左右地、来来回回地看,如同木工、泥工眼里的吊线一样,只有多次目测调整,才能得到一条直线。经过汉字的多次演变,如今把“目”字两边拉长和下面的“一”合并成一部分就是今天的“直”字了,所以“直”字里边是三横而不是两横。学生了解了字形中每一部分的意思,就不会出现上述误写了。字理识字法形象生动地运用了汉字的构字知识进行教学,有效地解决了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有利于对汉字的识记、储存和再现,比一般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又如教学“虹”字时,可以告诉学生:古人认为“虹”是天上的一条长虫雨后下来喝水。由此联想到弯弯的彩虹出现在雨后初晴的天空中的美丽景象。通过这一连串的联想,学生的思维变得流畅。这样抓住字“形”让学生辨别汉字中形近字的细微差别,炼就一双“火眼金睛”,防止学生片面依赖字的形符而搞错字的意义和读音。

(二)分析声旁,掌握规律

汉字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字形跟字音是有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有规律可循,可以结合字音来记忆字形。如“含、琴——零、岭”, “含(hán)、琴(qín)是前鼻音韵母, 所以用作声旁的自然也应是前鼻音“今”(jīn)字。而“零(líng)、岭(lǐng)”是后鼻音韵母,其声旁自然也应用后鼻音的“令”(lìng)字。教师在教学“今(jīn)”与“令”(lìng)这两个生字时,一定要有超前性预测,准确地把后鼻音韵母和前鼻音韵母区分出来,普通话要标准。可以这样识记:前鼻音“今”(jīn)字少一点(、);后鼻音“令”(lìng)字多一点(、)。如果“今”“令”两字初学时前后鼻音念不准,多一点少一点不理解,就会为以后的正字正音带来被动和麻烦。又如,用“仑”作声旁的字,一般读“lun”。如“抡、沦、论、轮、伦、囵”等;用“仓”作声旁的字,一般读“cng”或从“ng”。如“沧、苍、舱、抢、枪、呛、跄”等。“艮”(gen)和“良”(liáng) 这两个字,字形也只相差一笔,在合体字中也都担任声符,可以根据读音来辨别。从“艮”的字,韵母为“en”或“in”,前鼻音。如“很、狠、恨、痕、跟、根、垦、银、垠、龈”等。从“良”的字,韵母为“ing”或“ng”,后鼻音。如“粮、娘、酿、狼、琅、浪、踉”等。因此,声旁对于识记汉字、区别字形是有很大帮助的,只要细心辨认,是可以找到语音线索的。要注意的是,生字首次书写时的字形都要正面强化,不宜反面举例。如教学“浅”字时千万不能强调“右边不要写成一横两撇”,这样学生受到错误信息的干扰,反而会写错,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三)展开联想,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适当地让学生进行联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还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字形特点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灵活地讲解字音、字形、字义,难写易错的汉字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如教学“蝶”字时,班上有学生编了儿歌来帮助记忆:一只小虫子,满世界飞舞,最后停在一棵树(木)上。又如学习“拔”字时,学生编出了小故事:几位小朋友手握绳子拔河,“友”上边的点就是小朋友头上出的汗。告诉学生拔河要用力、用手,所以是提手旁,小朋友流着汗才拔了过来。这样既记住了“拔”,也不会与“拨”搞混。

如学习“溪”字时,让学生想象一条小溪流呀流,弯弯(ㄥ)曲曲(ㄥ)碰石头(幺)。把绞丝旁想象成弯弯曲曲的小溪,把旁边的一点(、)当成挡住小溪前进的一块石头。这样,一点就不会漏写了。又如“柳”字,想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再如“藏”字,字形非常复杂。我在教学这个字时,先讲清“藏”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艹、爿、臣、戈”,再讲清各部分的意思,然后结合故事演示课件:古时候,有个大臣(课件显示“臣”)发现了拿着武器的敌人(拖动“戈”),他急忙跑进茅草屋(拖动“艹”),钻到床底下(拖动“爿” )藏了起来,敌人追上来没有发现他,就走开了。在此过程中,学生轻轻松松地记住了字形,通过字形理解了字义。在一周后的单元检测中,全班40多名学生都认识这个字,并能准确地组词、说句子。一个多月后的期末复习中,我又对这个字进行了检测,还是没有一人忘记。当我问学生“这个字笔画这么多,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时,大部分学生都会生动地讲出那个有趣的小故事。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悟到“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 这种方法既直观有趣,又让学生懂得汉字的创造、发展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让学生接受了生字,丰富了感性认识,又增强了记忆,从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减少了错别字出现的概率。

实践证明,教学中探究汉字的特点,了解构字规律,充分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描绘,指事字的提示性暗示,会意字的想象解说,形声字旁的表义性,加深了对字的含义的理解,从而减少错别字的出现,巩固了对汉字的识记,提高了学生运用汉字的能力。

二、引导归类巩固,形成技能技巧

一个汉字在学生的脑中扎下根,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及时反馈,强化记忆。记忆规律告诉我们:遗忘是必然的。要想提高记忆保持的时间,就要做到间隔一段时间及时复习。通过及时复习,使被遗忘的内容能够及时巩固下来,保持对这些材料长久的记忆,以此提高记忆的效果。

(一) 变式训练,巩固识字

在课堂上我觉得对预防错别字最为有效的一种识字方法就是“归类读”,因为形声字的声旁表音,形旁表义;只要声旁不变,换成不同的形旁,就可以组成一组音、形相近的字。如“把、打、推、摇、摆、捉、扫;做、他、位、住、们”。课本上还有很多字,它们在读音上、形状上或意义上有某种相关的联系。根据这些特点,可以进行“比较”读。如“孔、孙;体、休;外、处;渴、喝”等。通过这样归类读字,既能达到巩固生字的目的,又能渗透汉字构字特点,可以有效预防错别字的产生。

(二) 串联积累,掌握规律

汉字的构字和用字是有规律的。合体字都是由基本字和部件构成,基本字大多是汉字的偏旁,学生掌握了基本字和本义的关系后,就可以由一个字引出一串字,掌握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比如 “福”字,学生易把“示”字旁写成“衣”字旁,我们可以把“福、祝、神、祥、礼、祖、祈、祷、祀”等字写出来,让学生说说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点。学生经过思考后明白,这些由“示”字旁组成的字大都与崇拜、祝愿、鬼神、祭祀有关,与祭祀活动有关的字都是示字旁。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衣字旁汉字的构字规律,“衬、衫、褂、裤、裙、袜、裸、衩、袄、袂、襟、补”等字都与衣服相关。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他们再写这两个偏旁的字就很少出错了。

(三)观察字形,注重结构

汉字非常注重结构的匀称和平正,教学生写字时,不仅要求字写得正确,还要学生仔细观察体会汉字的形体美。这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也能起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对汉字感情的目的。

如解决“慧”字中间部件是否出头的问题,我们这样做:在黑板上写下“事、争、康、群、伊、唐、律、妻”和“急、慧、绉、帚、雪、寻、当、邹、皱、诌、驺”,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彐”部件的第二笔,右边什么时候出头,什么时候不出头。学生发现,当中间有一竖(竖钩)穿过时,“彐”中的一横出头,否则就不出头。教师进而引导,这种字形特点恰恰体现了汉字非常注重结构的匀称和平正。若有一竖(竖钩)穿过,而“彐”中的一横不出头儿,汉字看起来好像没有“站稳”,要向一边倾斜;没有一竖穿过,而“彐”中的一横却出头儿,汉字好像多了一冗笔,看起来不利索,这正是汉字对形体美的一种追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错别字的产生也绝非一朝一夕。减少错别字产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让我们用一份宽容的心态,期待它在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中,逐渐消失。当然有效的策略一定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今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浙江省富阳市实验小学 3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