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画圆“话题”文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话题作文在中考中非常“走红”,因此,它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不论是平时练习,还是阶段性考试,话题作文的“出场率”特别高。话题作文为考生提供了作文的由头,考生可以据此自叙经历,表达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抑或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见解等,也可以虚构故事,描述想象和联想。话题作文既没限定文章的选材立意,也没规定文章的表达方式和体裁,从而为学生最大限度的施展写作才能,表现个性和努力创新提供了可能。可是,笔者在阅卷中发现学生写话题作文还存在着一下几个主要问题。
把“话题”当“文题”
在写作时许多考生常常简单的把话题作为自己文题是不对的。殊不知,“话题”只是大体上规定一个思考的中心和范围,“话题”并不等于“文题”――其实与这个“话题”有关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为我们提供“文题”。话题本身范围宽泛,用作文章题目容易出现题大文小、文题不一的毛病。考场作文题目只有定得窄小一些,切入口小一些,才有利于走出作文内容空泛肤浅、文题不一的误区,才有利于写深写透,写出个性。
笔者对来自全国95个考区的中考作文题目进行查阅,也拜读了各省市地的中考满分作文,深感这些考生的写作水平非同一般。尤其是作文题目的拟定,让人感到新、奇、特,既紧扣话题又不拘泥于话题,题目与内容和谐、完美,真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知”。话题作文的拟题普遍出现以下几个层次:套题(直接把自己的意思“套”进话题)、嵌题(提炼话题的字眼与自己的想法巧妙结合起来)、意题(形式上无话题,可话题无处不在);其中“意题”层次最高。有些考生的拟题形式上通常找不到话题的字眼,但却能让人感到话题无处不在。即命题时追求“意同”、“神似”、“魂存”。如话题是“楼”,拟题是“是谁树立了情感的墙”;如话题是“墙”,拟题为“填平代沟”等。虽然没有话题字眼,但处处能体会得到,可见他们的综合素质相当高,达到了意题的最高层次。同样是写父子之情的文章,为什么鲁迅先生的《背影》让人回味无穷?关键是题目定得好。“背影”二字凝练、传神、恰切,把父亲在生活举步维艰的情境中的爱子之情表现的得淋漓尽致。写友情亦如此,虽说写作范围广,我们能从课文中找到典范《羚羊木雕》,羚羊木雕这个精品成为我与万芳友情的纽带,用它当题目巧妙之至。话题作文看似容易,可内容庞杂,要用600字写一篇文章并非易事,非得采用层层缩小的方法化大为小不可。从话题中找一个切入点,从选材的内容中概括提炼出与之相关的题目,这就是话题作文的拟定题目的最终要求。
“文体不限”不是“文体不分”
近年来,“文体不限”成了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作文用词。“文体不限”,形式上给了考生更大的写作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是,文体不限,不等于文体不分;淡化文体,不等于不要文体。
许多考生认为“不限文体”就是可以随便写,想写成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于是出现了许多“四不像”的文章:记叙文中插入了比记叙性文字多得多的议论,很难找到具体的记叙内容,就像看一场足球比赛一样,运动员在绿茵场上拼搏的场面就是生动的记叙内容,播音员的评论就是议论,恰如其分增添看球的气氛,否则,会让人烦。议论文中出现了大段大段的记叙性文字,议论文的开头、结尾,记叙文的“身”,以“超越自我”为话写一篇文章,有些学生用的是议论文的开头、结尾,可中间记叙了霍顿、贝多芬和张海迪三个人身残志坚的例子,确实感人,可是这只是事例罗列,不是论据,因为事例不简洁,并且这三个事例同病相怜,作为论据太单一不合乎议论文的写作要求。这是对“文体不限”的误解。“文体不限”是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一种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你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可以写其他文体,但一定明白各种文体的写法,否则,就会出现上述现象。
缺少“真情实感”
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新课标一再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不能光说大话、空话、假话,要说真话、实话和心里话。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只有抒写了真情,叙写了真事,才能使文章吸引别人、打动别人。一篇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就好比人没有了灵魂,失去了生命力。可见,“真情实感”成了文章的生命。的确,“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学生在作文时,只有吐真言、抒真情,真正做到像巴金说的:“把心交给读者”,才会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只有全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有情感的好文章来。 以“超越自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些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写别人是如何战胜自我的,多些名人的成功史,名人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要想生动有难度;而忽略了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致使文章的真情实感得不到充分体现。
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在实践中,就能够体验自然,了解社会,感受生活,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才会有丰富健康的情感世界。 多阅读课外读物,扩大视野,进行情感熏陶。其实,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真正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当作者与读者产生了共鸣,目的也就达到了,文章也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