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个性化教育”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通过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手段,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的教育。有研究者指出,个性化教育具有下列特征:认同个体生理基础的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意识、创造性、主动性、创新性、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在个体活动的场所,努力为其创造条件,使个体充分地发展潜力、智力、创造力,展示个性,造就有创造性的有价值的个体。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17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个性是可以认识、把握的,个性是可以改变的,个性修养和教育是无止境的,这奠定了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处于国民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在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方面既有着理论依据,更有着现实的需要。我们认为,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相对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而言,个性化教育不单纯的讲差别性,还在培养个性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去发展其差别性,而且全面发展包含了每个人富有个性特点的发展个性。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个性化教育包含在素质教育之中,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追求是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化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但不能离开素质教育去发展个性,而应在素质教育中培养个性、弘扬个性。相对于大众化教育而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个性化教育统一于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个性化教育,并不是无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数量增多这一现实,并不是要否定集体教学,而是着眼于现实国情,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培养、塑造满足于社会的各类人才。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个性化教育

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味着改变、付出、风险。大学生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创造性的计划能力。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而获得知识、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成果,这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创新能力。长期服从的人根本不会有创新性,而只有“奴性”。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认为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真诚和自信,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1]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更需要大学生本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这其中,实施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2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制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为主,教与学相互分离.没有师生互动。在这样教育教学模式影响下,大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质疑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究其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方式过于注重共性,对学生的个性重视不够。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缺乏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没有足够的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非智力因素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多数高校只是空谈大学生科技创新,停留在表面上的各种科技竞赛、课外学术,以“点”带“面”的工作做得不够,没有抓住竞赛中的“点”来吸引和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

四是大学生缺乏对创新的准确理解。部分大学生对创新产生了畏惧,觉得创新是一个特别神圣的词,觉得创新是很高的门槛,认为自己不具备创新的知识和技能,导致信心不足,以消极应付态度对待教育教学安排和各种创新活动。

3个性化教育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我国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党的十报告中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和论述,给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表明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国家高级专门科技人才库的高等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科研素质的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用科技创新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应该看到,个性化教育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没有个性化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个性是创新的基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和主体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个性品质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一般来说,个性化教育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强调以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着重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二是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及个性优势的发展,这意味着促进大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因此,大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充分发展发挥大学生个性,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迫切要求改革现行高等教育,开展体现时代精神,具有生命力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奏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个性化教育对教育者而言,是重视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抑制和克服那些不良的个性品质;而对学习者而言,则是鼓励其各显神通,发展创造性。[2]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的需要。“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竞争的社会,以技(指先进技术)取胜,将取代以劳(指廉价劳动)取胜;以智(指智慧)取胜,将取代以资(指物质资源)取胜”。[3]要适应未来千变万化的世界,大学生需要从学校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综合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才能在未来社会中以不变应万变。

三对加强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如今的高校从社会的边缘步入到社会的核心,高校作为创新能力人才输出的重要阵地,已经从圣地式的象牙塔融入到了庞大的社会系统中。然而部分高校毕业生难以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的系统中,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素质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4]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有更多的责任。高校在加强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中应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发展个性和加强“双基”的关系,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丰富的多样化的个性;二是培养个性与发展创造能力的关系。个性化教育必须实行知识、技能教育与培养创造力三位一体的教育,把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特征。要把培养个性与发展创造力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样,充分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也就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发展个性与培养“团队精神”的关系。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四是强调个性化与面向国际化的关系。培养学生从国际角度出发,既能保持我国传统文化的个性,又能深刻理解多元文化的优越个性的能力。既有立足本国文化的个性,又有放眼世界的胸怀。

2要彰显学科专业特色

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学校要有特色,要有特色的学科专业。我国高校中有专门的美术学校,例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等,高等美术类院校中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比如绘画、艺术设计、雕刻、陶瓷艺术、网页设计等等。这样的学科特色不仅能满足于学生的兴趣专长,而且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深造更加有深度和广度,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更专、更强、更加富有个性特征。

3要发掘教师优势潜能

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这是教师应该有的观念。教师要学会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优势潜能,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塑造学生的个性人格,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这部分教师可以是学校的代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甚至可以是院领导或者校领导。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办法,比如通过心理拓展活动、师生交流会(博客、QQ、邮件等)、野外训练、校内社团活动等方式,观察和发现学生身上的优质潜能,并作出相应的说明,制定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确定培养方向,连贯性、长期性的进行跟踪指导。

4要强化实践教育活动

创新是一种思维,它源于实践。通过实践,学生才能有自己的切身感受,才能更加的了解社会,认识自己,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自己的个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才会有创新的底蕴。学校在教学环节中可以增加些许的实践活动,比如创新性实验规划、针对性的实习、各种结合专业的创新型比赛、调研活动等等,在活动和比赛中,学生富有竞争意识,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增加自己的自信;活动之外,更应该发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人,让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影响更多的人,可以鼓动其做一些类似技能或者创新方面的讲座,以“点”带“面”,带动全员创新。

5要推进教学方法创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在教学中,摈弃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更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中留下一部分主观性强的内容给学生,让学生有展示的空间,运用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逐渐的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在这个网络横行的时代,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微博、微信、腾讯QQ、人人网等进行教学,与学生在虚拟的空间中沟通交流,创造一个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言论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抛出富有创新性的话题,聚拢大家的智慧,进行“头脑风暴”,在头脑风暴中各种创意性的想法、点子逐渐的溢出,将创新引入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打破学生对于创新的畏惧。像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依然有待广大教师的总结和挖掘。

参考文献

[1]刘继勇,邓敏.个性化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J].江西社会科学,2001(5):129-131.

[2]李桂丽.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10-11.

[3]赵东海.浅谈知识经济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3):6.

[4]刘良慧.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