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孔子圣迹图》中“错误”的商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孔子圣迹图》中“错误”的商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课本不一定是正确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才能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错误”;《孔子圣迹图》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0页有一道“活动与探究”题,要求学生观察《孔子圣迹图》的一部分,找出图中的错误。该图展示的是孔子讲学的一个场景,图中明显的错误有:①孔子生活时期没有纸,因此不可能出现书籍;②图中的家具是明代的;③孔子的发髻不对;④孔子不应坐在椅子上。但是有些购买了参考书的学生还会提出另外一条错误,就是后面的植物不对,有的说那是南方的树,有的说那是产于荆楚一带的湘竹,总之不应出现在孔子生活的北方。

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对于该题给出的参考答案中确有一条“图中的树是南方的,而孔子是北方人,所以不对”。由于该图是教材编写者重新绘画并着色且是缩放的,所以并不能看出这植物到底是什么。找到清晰的大图之后仔细辨认,确是竹子无疑。至于是不是湘竹,则无法确认。那么,孔子生活的范围真的没有竹子吗?还是人教版的教参给的答案错了呢?

《孔子圣迹图》的作者为清代画家焦秉贞,山东济宁人,其生活范围应与孔子的相似,如果没有见过竹子又怎么会在图上画竹子呢?焦彬贞是汤若望的徒弟,画法深受西洋风格影响,因此他的作品是比较写实和生活化的,有点类似今天的写生,绘画须有参照物。更何况郑板桥在出任山东潍县知县的时候还写下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样的诗句,说明县衙的院子里栽种有竹子。由此推测,焦秉贞犯这一错误的可能性极低,他不可能把自己生活的地方没有出现的东西却硬生生安到孔子身上去。而其他几处错误正是因为他所处时代比较熟悉,所以会想当然地放到图中去。

但以上理由只能证实清朝时期的北方――更确切一点是山东――是生长有竹子的。那么,春秋时期的北方是不是就没有竹子呢?

且看《诗经》中的记载。《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小雅・斯干》是一首祝贺西周奴隶主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词,这句诗描写了西周镐京南边的钟南山上有茂密的竹林和松林。这说明那时候北方是生长有竹子的。《卫风・竹竿》:“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从诗中内容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卫国不但生长有竹子,而且非常常见。第一首诗反映人们已经用竹竿做渔竿,说明竹子与当时卫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后一首《卫风・淇奥》是赞美一位士大夫的诗,据《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这个武公,是卫国的武和,史传记载,武和晚年九十多岁了,还是谨慎廉洁从政,宽容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的劝谏,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人们作了这首《淇奥》来赞美他。由此可见,竹子当时在卫国人民的心目中已经是高尚、高贵品质的代名词了。如果说镐京离孔子生活的鲁国还算很远,那么与鲁国交界的卫国既然竹子如此常见,鲁国便没有理由不长竹子。况且孔子也曾经去卫国讲学,该图并不能确切反映的是孔子在何处讲学的情形,那么就不能排除是在卫国讲学。

那么,假设这是竹子中的湘竹一类,是不是就不应该出现在图中呢?

湘竹,即湘妃竹,又名斑竹,竹竿布满褐色的云纹紫斑。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斑竹“产自黄河至长江流域各地”。而《中药大辞典》中有关“斑竹根”的条目解释则明确给出“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四川、山东、河南、广西等地”。也就是说,就算是湘竹,出现在山东也不足为奇了。

综上所述,《孔子圣迹图》中出现的竹子,是可能并且可以生长在孔子的生活环境中的,也就是说,该图作者并没有在这一点上犯错误。人教社的教参在这一题上给出的这一条答案“图中的树是南方的,而孔子是北方人,所以不对”是不严谨的,值得商榷。类似的错误在人教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比较常见,比如已经被许多人指出的“屈原的衣服不对”。这样的问题,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说,提供了一个研究与自我提升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讲,也多了份给教材挑错的乐趣。当碰到这样的机会的时候,我们可以给足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小小的错误可以扩展多个方面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知道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课本不一定是正确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才能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