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思辨的方式打造“语用型”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思辨的方式打造“语用型”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来,强化语文教学的语用性、打造“语用型”课堂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多重功能决定了语文教学既要引导学生运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又要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因此,打造“语用型”课堂应怎样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怎样选择恰当的语用点?怎样优化课堂教学策略?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究。据此,用思辨方式打造语用型”课堂,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意义。

一、注重“适度”统整三维目标

唯物辩证法认为,适度原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原则,人们在一切实践活动中,都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所谓适度,是指人的认识和行动要和事物的度相适应,和事物的客观进程相一致,不能主观随意地超越和破坏事物的度。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但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不能只进行单纯的语言训练,而忽略情感熏陶、审美教育、思维训练等。只有正确把握训练的“度”,语文课才能实现“质”和“量”的和谐统一。

(一)认识“适度”,辩证把握三维目标的关系

课改以来,广大语文教师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作为教研员,笔者经常要听一线教师上课,讨论公开课教案。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设计教案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是决然分开的,孤立操作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那个环节是训练学生技能的,这个环节是让学生领会方法的,那个环节又是让学生体会情感的,等等。事实上,一个教学环节很可能会涉及目标的三个维度或者两个维度。因此,割裂地看待三维目标势必会造成很多重复,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要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就必须要注重“适度”,辩证地把握三维目标的关系,把三维目标视为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的基石,又是载体,学生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对知识的探索,因此必须得依托一定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没有过程就没有学习经验,就没有体验和感悟,就不能形成技能。一句话,三维目标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水融。

(二)预设“适度”,有机整合目标的三个维度

从理论上把握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是容易的,但在每堂课中如何有机整合三维目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既掌捏知识技能,又受到情感熏陶,就不那么容易了,这值得进一步探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笔者认为,有机整合三维目标首先要从教材分析入手,寻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由于每篇课文各有不同的语言表达特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涉及的内容是复杂多样的,有语言训练、思想教育、思维训练等,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要注重“适度”。首先,要有明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类,再根据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进行筛选、整合,最终确定三维目标。

其次,注重“适度”还体现在预设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忌“贴标签”。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写景的文章,于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就被很多教师当成一张美丽的标签,贴在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里。其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总体目标,由于学生的年龄下同,文本内容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肯定也是不同的。因此,“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在一节课内是无法达到的。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三)调控“适度”,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预设了恰当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实施中同样要把握“火候”,做到调控“适度”。否则,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就成了一句空话。对小学生而言,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不能灌输的,只能依托语言文字,把相关的价值观念渗透进去。比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通过父亲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关键句,体会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所蕴涵的坚定信念,让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度的调控,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对父爱的体会,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来实现的。

适度的调控,还表现在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例如,教学《找骆驼》一文时,教师要抓住老人所说的三句话,对学生进行因果关系倒装句的训练,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领悟老人的思考方法。接着,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相结合的训练除了按骆驼的脚印去找外,你还有什么其他较好的办法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在高度兴奋的状态。究其原因,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学生只是了解了老人思维的过程,对于文本所蕴涵的道理却并没有直接得出。真正让学生如此兴奋的载体却是他们讨论“除了按骆驼的脚印去找外,你还有什么其他较好的办法吗”的过程。这个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活动的空间,知识在这个空间里生成,思维在这个空间呈活跃,情感在这个空间里共鸣,这就是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二、注重语用价值,精选教学切入点

语言是语文学习的本体,学习语言是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关注学生的言语学习,强化“语用”意识。所谓语用,是指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恰当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地运用。因此,注重语用价值,就是要关注文本中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言语表达能力的“语用点”。

(一)“语用点”的选择要突出重点训练,带动常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