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谷仓罐的名称、器型及演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谷仓罐的名称、器型及演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国以来,闽北在考古发掘、基本建设以及古遗迹、古墓葬中出土有大量器型各异、大小不一、时代不同的瓶、仓、罐。这些器物在古玩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五联罐、五管瓶、堆塑罐、飞鸟人物罐、龙虎瓶、日月瓶、立鸟瓶、皈依瓶、粮罂瓶、谷仓罐、魂瓶、盖瓶、角瓶、谷仓、廪、罂、仓等等。虽名称不一,但造型基本相似,即罐的上半部堆塑有阙楼屋盖及护食的飞鸟等;罐的肩部塑有不同形状的奔兽、龙虎、佛像等;罐腹内部可盛放粮食谷物等。经专家多方考证,其用途实为陪葬用的明(冥)器――谷仓罐。

古代南方百越民族以五谷为生,有崇尚五谷之风,用陶瓷瓶罐储谷随葬成为风尚。因此,江南地区的古墓葬中均出土有时代不同、造型各异、纹饰有别、大小不一、名称众多的各种各样的谷仓罐。根据闽北大量古墓葬出土的实物标本和专家学者们的详实考证,谷仓罐的实际用途为装谷物陪葬的明(冥)器,是墓主人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表示企望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仓满廪实的富裕生活。有的谷仓罐内还见有炭化的谷物标本结块,因此虽名称叫法不一,但其功能均为储谷随葬之用。

谷仓罐演变过程大体为:汉时有陶制谷仓,完全做成实物粮仓模型。东汉末至宋、元、明流行瓷质谷仓。三国、两晋时的谷仓罐矮胖粗大,上部堆塑复杂,楼阁、人物、鸟兽众多。东晋时变得较为修长。东晋后一度消失。到宋代,又大量出现形体更为修长轻盈的带盖青瓷谷仓,品种也由南北朝时的青瓷,增加为青瓷、青白瓷和白瓷都有。宋代景德镇窑曾大量生产以龙、虎为饰的“龙虎瓶”,因带立鸟盖,又称“盖瓶”、“立鸟瓶”。青白瓷谷仓罐自北宋中后期出现至元代,有器身不断增高(时代越晚,器型越高)和堆塑纹饰趋向复杂的演变规律。器身从北宋后期的50厘米以下,发展到元代的90厘米以上,有的高达102.8厘米。元末至明代,又演变成带有房屋顶盖的青白瓷小盖罐。至清中晚期仍可见到青花瓷的小型谷仓罐,但已经极为稀少罕见了。

闽北私人收藏有三件宋代谷仓罐,有青釉、青白釉、酱褐釉三种釉色,造型各异,窑口不一,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 、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青釉谷仓罐(图1)

该罐通高31.5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0.5厘米。器外表施一层薄亮的青釉。整器分盖、体两部分,盖为常见的宝珠钮水波纹饰盖,罐颈部饰有瓦楞和瓦当,罐体为椭圆形腹,腹部竖行刻划草书文字42个:“维皇宋隆兴元年三月十五日造此仓常满典库常开儿孙富贵家门昌盛人口平安田禾大熟急律给”年号款铭和吉语。罐腹另一面刻画有一株肥壮硕大的稻谷和一座仓库门廓,以明示世人,该器为盛储稻谷的谷仓罐。

二、北宋青白瓷堆塑龙纹谷仓罐(图2)

该罐带盖通高40厘米,口径5.8厘米,腹径13.5厘米,足径7.5厘米。瓶体修长,盘口,长颈,颈上饰旋削纹,并堆塑一条四爪盘龙。罐肩部饰一圈水波纹。圈足外撇,足内露胎无釉。该谷仓罐盖钮为立鸟状,堆塑部分占罐的二分之一左右,器体施青白釉,应为北宋时期景德镇窑系所产。

三、宋代吉州窑酱褐釉堆塑佛像谷仓罐(图3)

该罐带盖通高38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13厘米,足径6.5厘米。瓶体瘦长,盖呈塔形,罐体含盖共有五层堆塑纹饰,堆塑有佛像、蟠龙、耳系、水波纹等纹饰,堆塑部分占罐的二分之一,罐的下腹部篦划有七道竖行瓜棱纹。罐底平足,露胎无釉,胎呈灰色。整器施酱褐色釉,从器型、胎釉、制作工艺上看,应为宋代江西吉州窑的产品。(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