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目的语导向与旅游英语翻译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应该采取何种策略?从功能主义理论――目的论出发,认为应采用以目的语读者和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策略,以目的语为中心来实现目的语读者跨文化交际的需求。文章以《杭州》一书为样本,从朝代纪年、历史人物、专有名词和古典诗词等几方面,对该书英译文本的汉译英作了具体分析和评判;并探讨了采用目的语为导向翻译策略的时代背景和理论依据。
中国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世界旅游组织(UNWTO)2008年报告预计到2020年,全球一年的国际旅游人数将达到16亿人次,其中到中国的游客将超过1亿人次。蓬勃发展的中国旅游业,对我们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杭州》(配有多种文字的对外旅游宣传册)一书的英译文本为样本,尝试从目的语读者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探讨旅游外宣资料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目的语为导向的翻译策略
翻译作为人类精神领域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涉及到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或者说是源语言(sL)和目的语(TL)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源语言和目的语究竟孰轻孰重,也就是说译者应该以何种语言为导向来指导整个翻译过程,国内外众多翻译理论家已经作了系统的论述,如纽马克(Peter Newm~k)把翻译文本分成三种类型:即表述型(expressive),信息型(inform,ative)和诱导型(vocative),认为不同的文本应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属的信息型和诱导型的文本如广告、通知、报告、旅游宣传手册和技术资料等应采取交际翻译方法,注重读者的反应和理解(Newmark,2001:50)。
笔者认同Newrark的观点,在处理像旅游外宣资料这类实用型的文本时,由于是传递信息为主,目的在于引起目标读者的理解和兴趣,所以应该采用以目的语为导向的翻译手法。Hatim也指出:只要翻译是以读者为中心的,重点就应该放在特定读者的反应上,……阅读的产品应根据读者的目的和动机而有所不同。“(Itafim&Manson,2001:17)
二
目的语为导向与《杭州》英译文本的汉译英评析
《杭州》一书由李新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出版发行,全书配有中英法日韩5国文字,其中英文译文由梁翰杰翻译,是一本面向海外读者的介绍杭州西湖的旅游宣传册。以下是笔者对该书英译文本翻译的几点分析和评判。
1朝代纪年的翻译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改朝换代,产生了大量的帝王和年号,而很多旅游城市和景点往往与古代朝代年号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外国普通读者大都对中国历史了解不多,如果照本直译,难免会产生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理解障碍。所谓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称和非重合现象,它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产生的词汇冲突(冯伟年,2005:315)。
因此在处理此类翻译时,可适当采用增添、释译或借用的方法,以适应目的语读者的需要。从而体现了张锦兰主张的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张锦兰,2004)。请看下面《杭州》英文版的相关译文:
El[sL]清代则建有康熙的行宫,尚有遗迹可寻。
[TL] and 8 palace 0f Kang xi,an empemr d the QingDynasty inthe 17%18
原文中的康熙和清朝对中国读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在跨文化翻译中,译文中增加了注释内容,从而达到了目的语读者的交际需要。但是采取上述译法的前提是忠实于原文,国内有学者认为,此类文本的翻译中针对目的语文化做一定的“编译”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如以下介绍故宫一段文字:
E2[sL]故宫耗时14年,整个工程于1420年结束。
[TL](t0 American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took 14 years,and was finished in 1420,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姚宝荣、韩琪,1998)
笔者并不赞同这种“编译”法,原因有三:1)上述翻译构成过译(overtranslation),显然有违“信、达、雅”的原则;2)原文年代采用公元纪年,符合西方读者的文化习惯;3)上述译法在拉近与美国读者文化距离的同时,有可能会在其他国外读者中产生新的文化隔阂。
2历史人物的翻译
江山全靠名人捧,杭州也不例外,历史上曾经名人辈出,与西湖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如西湖三杰――岳飞、于谦和张苍水;著名诗人白居易和苏轼等。如何处理历史人物的翻译,这也是旅游翻译中译者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下列三种方法:1)以源语言为导向,采用直译或异化法;2)以目的语为导向,采用归化或意译法;3)以目的语为导向,采用归化加文化阐释法。
第一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直观地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化,但由于当今世界西方文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量汉译英实践也证明,不顾译人语读者的实际情况一味采取异化方法往往达不到翻译的交际目的。正如国内有学者指出的:“翻译作品对于丰富和发展目的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不过目的语文化对于翻译作品中的异国语言成分有着一定的忍耐程度,超过这个限度,译文中就会出现所谓的‘翻译腔’。”(金兵,2002)显然,以目的语为导向的后两种译法应该成为历史人物翻译的主要策略。例如美国汉学家阿瑟・库柏(Arther Cooper)在翻译诗词“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两句时,就采取了上述归化译法。舜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两位贤明帝王,深受人民爱戴,象征圣贤,但舜尧这一历史文化内涵对于不熟悉中文化的外国普通读者来说是生疏的,因此他将上述两句译为:"Spring winds move wil-low wands,in tens 0f million,8ix hundred million we shaD,besa~e-kings!”(田传茂,2007:25)下面请看《杭州》对林和靖和张顺这两个历史人物的翻译:
E3[sL]宋代文人林和靖在这里隐居住,以“梅妻鹤子”而闻名。
[TL]In ancient times there were the cottage 0f the hermitiepoet Lin Hejing(967―1028)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李
新,2007:46)
E4[sL]据《水浒》记载,号称“浪里白条”的水浒英雄张顺就战死在这里。
[TL]Zhang Shun,B rebel leader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027)enshrined-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classic The0utlaws by the Water died a heroic death,(李新,2007:56)
据《辞源》(1988:0831)解释:林逋(林和靖)宋钱塘人,隐居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向西方读者介绍这样一位中国古代诗人,译者采用归化处理无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如何翻译关键词“梅妻鹤子”,译者选择省略不译,诗人的形象也就无法完整地向目的语读者传递,造成某种程度的文化空位现象。其实译者如采用上述第三种译法,即归化再加以适当阐释的形式,就可弥补这一缺陷。“梅妻鹤子”当然不能直译,但据《辞海》(1980:1271)记载: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大多反映他的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因此笔者建议原译作如下修改:
E3(原译)the hermific poet…
(改译)the poet renowned for his seclusion and leisurelymood…
同样对于张顺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水浒英雄,译者采用了上述第三种译法,通过注释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他的背景。但把他译成rebel leader,笔者认为不妥,根据American Herit―ageDictionary(1985:1031),rebel的释义如下:(intr,v,)T0 re,fuse allegiance t0 and oppose by force an established government0r ruling authority;(n,)A pemon who rebels or is in rebellion,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下述结论:1)它指的是对政府或统治者拒绝效忠并进行反抗,但词性上并无褒贬之分;2)从字面和指称意义上说,它并不隐含反抗的原因所在。而中国读者都知道,张顺及梁山好汉们是,替天行道,在老百姓心目中是正义的化身,而rebel这个词显然并不能传递上述文化信息。其实在英国历史上有一个类似的绿林好汉名叫“罗宾汉”(Robin Hood),相传为英国约翰王(King John,1199-1216)时代的人,他昼伏夜出,劫富济贫,在英语国家文化中被当作好汉的代名词。如用Robin Hood替换rebel,既忠实于原文,又照顾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习俗,从而达到了文化交融的理想境界,建议张顺译文修改如下:
E4(原译)Zhang Shun,a rebel leader…
(改译)Zhang Shun,a Robin Hood style here…
3专有名词的翻译
本文所指的专有名词仅限于旅游景点。众所周知,旅游业实际上是靠一个个景点来吸引游客的,景点名称无疑是发给客人的第一张名片。因此,巧妙的景点翻译,往往会给客人留下美好的初始印象,而拙劣的译文,则可能引起误解、疑虑甚至反感,从而失去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如何翻译旅游景点,请看陈刚的论述:“景点名称的翻译不外乎直译、意译、音译、音译加直译、直译加音译、意译加直译等几种,然而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译法,就需要译者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其指导原则应是始终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陈刚,2002)传播中国文化无疑是每位译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国文化的前提是确保译出语语义和信息的对等传递(动态而非形式的对等),在此基础上再追求保留并传播译出语的文化历史内涵。毕竟旅游文本正如金惠康所言主要是以信息传递为主,提供咨询服务,重视可靠性,对物质旅游介绍力求客观、中肯(金惠康,2006:342)。
笔者建议,旅游景点的翻译主要可采取以下三中方法:1)完全音译法;2)音译加意译法;3)完全意译法。下面试以《杭州》中的景点英译为例,来逐一分析上述三种译法的实际运用:
E5[sL]从天竺爬上朗当岭,到云栖、梅家坞、五云山、北高峰,……
[TL]from Tianshu Hill into Langdang Ridge then windsthrough Yunqi,the Hillside 0f the Family Mei。Five CloudsHill,North Peak,…(完全音译法)(李新,2007:18)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行政区划和传统地名的翻译,如果旅游景点名称正好与所处的行政区划或传统地名相同,如上例中的“云栖”,为遵守译名一致的原则,避免造成名称混乱,就采用这种完全音译法。缺点是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景点名称仿佛只是毫无意义的音符堆积,无法激起他们的语义联想,达不到介绍中国文化的目的。
E6csL]增加了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三个水面,使西湖水面达到6.5平方公里。
[TL]three new sections,Mao's Pier,the To~se Pond andthe Bay 0f the Bathing Swan,have been added to the water space 0fthe lake,…(音译加意译法)(李新,2007:22)
这种方法的原则是专名音译(如上例中的“茅家”),通名意译(如上例中的“埠”),它结合了音译与意译两种方法的优点,既保留了源语言的音韵符号,又兼顾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需求,因而在旅游景点翻译中,特别是山、河、江、湖等自然景观的翻译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E7[sL]它连接着西湖十景中的两个点:“断桥残雪”和“平湖秋月”,……
[TL]between two famous scenic spots“Lingering Snow“the Broken Bridge”and“Autumn Moon over the Calm Lake”,…(完全意译法)(李新,2007:44)
这种方法由于完整地保留了中文的形象、联想和历史文化内涵,因而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但缺点是完全意译,使得外国读者无法与中文语音建立直接联系,有时侯可通过再加音译的方法加以弥补。请看《杭州》译文中的另一例:
E8[sL]南山造像主要有慈云岭和烟霞洞两处。
[TL]The Buddhist stone carvings in the South Hill are mai一1y located in two sites:the Ridge of Benevolent Clouds(Ci Yun Ling)andthe Cavern ofMisty Clouds(Yan Xia Dong),,(完全
意译法再补充音译)(李新,2007:88)
4古典诗词的翻译
自古以来,美丽的自然风光往往吸引文人雅士来此吟诗赋词,从而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这同时也成为旅游景点的一道人文景观。因此在旅游翻译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如何把中国古典诗词介绍给外国读者这一难题。译事难,译诗则更难,这是译界历来公认的法则,译诗难就难在除了要忠实于原文外,还要求传达原文的风格,表现原文的美感。在译界,对诗歌翻译,一直存在两种意见:一派主张“以诗译诗”,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许渊冲先生;另一派是以吕淑湘先生为代表的“散体派”,主张采用自由体或白描手法译诗。(冯伟年,2005:171)
笔者赞同许渊冲先生对文学翻译提出的“三美论”,即:诗词不但要保持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递它的音美和形美。译者如能“以诗译诗”,形神兼备,做到了译出语和译人语之间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自然是进入钱钟书先生所谓“化”的境界。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诗词,特别是格律诗的翻译是非常难的,甚至是不可译的,即使翻译了,很多原诗具备的音韵美也往往无法在译人语中表现出来。因此在实用型翻译实践中,如以信息传递为主,采用散文体进行阐述式的翻译可能是更现实的选择,正如傅雷先生所言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因此,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旅游资料中的诗词翻译,不必拘泥于形式的完美,而应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从他们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诗的意美即可。具体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直译:如译文能做到和原文保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采用直译无疑是最佳选择;2)改写:如原文较难,为保证传递信息,译文可采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进行改写;3)删减:如原诗译后,不但造成译文的别扭和累赘,还可能歪曲原意,带来误解,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则可选择删去不译。对照上述三种方法,让我们来看看《杭州》译者对诗词翻译的处理:
E9[sL]雷峰如老衲,宝假如少女。
[TL]Leifeng Pagoda i8 like a meditating monk while Bao-chu Pagoda i8 like a charming maid,(直译)(李新,2007:28)
雷峰宝傲两塔,分别位于西湖南北两岸,风格迥异,遥相呼应,堪称西湖风光一绝。译文采用直译,保留了原诗的意境,使目的语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但译者对“老衲”理解有误,古代僧服叫衲衣,故称老僧为老衲。(《辞源》,1988:1367)因此“老衲”可直译为"813,aged monk~’,这样既忠实于原文,又通过老少的强烈反差更好地传递原语的审美情趣,建议原诗可改译如下:
E9(改译)Leffeng Pagoda is like an aged monk while Bao-chu Pagodaislike a pretty girL
EIO[sL]“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和清纯使人忘却烈日带来的疲劳。
[TL],‘The lotus leaves sway around in 8Il endless verdant carpet against gentle breeze,while the lotus flowers are almost stealing the sunshine with their brave eolom”,…(改写)
(李新,2007:50)
原诗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对国人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荷诗,但相信绝大多数的外国读者可能从没有听说过其人其诗。有鉴于此,译者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散文体形式向目的语传递相关信息,较好地完成了跨文化交际的任务。
Ell[sL]“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是西湖楹联中用叠字最多的一首。
[TL]省略不译(李新,2007:116)
原文引自西湖中山公园东侧“西湖天下景”的一幅楹联。西湖楹联历来以文采斐然,意境高远而著称,是西湖自然、人文和历史三者巧妙结合的象征。但由于楹联对字数、音韵、节奏和对仗等要求很高,译者如不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化功底,往往很难忠实通顺地译成目的语,有时与其勉强硬译,到不如干脆不译。但前提是不影响目的语读者对原文的整体理解。
四
目的语为导向的时代背景和理论依据
从跨文化交际来看,翻译过程中存在两个主体,即译出语(源语言)文化和译人语(目的语)文化,其相互关系往往并非完全对等。长期以来,翻译理论界的各种学说都强调源语言的重要性,但德国功能主义者给当代翻译研究带来一场革命,“目的论”(Skopos)把译者的关注点转向了目的语读者和目的语文化。虽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仍然存在争论,但正如陈刚指出的:“采用‘中国文化,归化表达/世界表达’的策略,与西方进行各种形式的对话,同时不遗余力地译介、宣传中华文明”(陈刚,2006)。大量翻译实践已证明,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即使西方文化不再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在与西方进行文化对话和交流时,在英汉互译方面,特别是汉译英方面仍应该始终遵循以目的语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以实现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和共同发展。
1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现象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中,广泛存在着所谓的“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现象,即翻译的作品要“对目标市场有深刻和及时的了解,以适应目的语读者的需求”(sprung,2000:7)。
以微软公司在线百科全书(Encarta Encyclopedia)的翻译为例,微软刚开始推出产品的德语和西班牙语版本时,由于只是单纯翻译成外语,内容上(包括词条、风格、主题和相关媒体)仍然是从美国用户出发,而没有考虑到德语和西班牙语(拉丁)读者的实际需要,造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人物传记、历史事件和地理名称等内容的缺失。由于上述两种语言的用户在使用上碰到诸多问题,使得Encart一直无法打开这两地的市场。
微软经调研找到问题的症结后,即采取“本土化”策略来予以解决,Encart的编译团队对目的语文化高度敏感的领域和内容进行了特别关注。比如地名的翻译,如果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直接翻译,译名有可能会不符合他们的习俗,甚至会造成侮辱。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这个地名,这在英语国家包括美国是被广泛接受的,但它在阿根廷却是遭到禁止的,因此在阿根廷销售的产品其西班牙语译名必须是“马尔维钠斯群岛”(Islas Malvinas)。(Ibid:7-9)
2“目的论”(Skopos)构成理论基础
德国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目的论”(skopos)由H J弗米尔(H J Vermeer)提出,J H曼达利(Justa Holz-Manttari)
和克里斯蒂纳・诺德(Christiane Nord)使之进一步完善,目的论强调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它必须适应目的语读者的需要。Nord认为翻译意味着比较文化(Nord,2001:34),为此Nord制订了Skopos法则:Skopos和翻译行为的关系即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所以是目的决定手段,因而,翻译的标准实际上取决于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目的(Ibid:29)。_
我们看到,与以往的传统翻译理论不同,功能主义者强调一切以目的语为中心,翻译因而就变成了:在目的语语境中,为目的语目标和目的语读者,创造目的语环境中的文本。
五
结语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但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当然是正确、适度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翻译研究和实践都证明,对于旅游资料这类实用型文本的翻译,译者应该遵循跨文化交际的原则,一切从目的语读者和目的语文化出发,通过适当“归化”的方法论,来实现文化沟通和文化交流的目的。反之,如果不顾目的语读者的文化特点和语言习惯,一味强调宣传中华文化,造成翻译文本因文化障碍而无法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跨文化交际也就无从谈起了。
因而对广大翻译工作者来说,要想真正奉献高品质的翻译作品,就应该既要掌握两种语言,也要了解两种文化。甚至是多种文化。只有具备了跨文化意识,才能适应全球化时代对译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刚,跨文化意识一导游词译者之必备[J],中国翻译,2002(2)
[2]陈刚,归化翻译与文化认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3]
辞海缩印本(1979年版)[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4]辞源合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冯伟年(主编),最新汉英翻译实例评析[c],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6]金兵,翻译作品与目的语文化的互动关系[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7]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8]李新(主编),杭州[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9]
田传茂等(编著),汉英翻译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37
[10]姚宝,韩琪,旅游资料英译浅谈[J],中国翻译,1998(5)
[11]
张讳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翻译,2004(1)
[12]Hatim,Basil&Mason,lam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Shangh~:Shanghfi Foreign Language Eduction Press,2001
[13]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migu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4]Nord,Christiaue,Translat/on PurposefulActiuit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u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