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因材施教 设景施教 拓展施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对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新课程教育研究要求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课做为培养学生们美学方面有个不可替代的责任。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成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音乐教学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融入人的精神世界,通过美妙的音符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能够达到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心灵、美化行为的作用,使音乐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用它那独特的美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能仅仅教授学生以音乐基本技术技巧,而需要进一步彰显音乐教学在德育方面的独特作用了。
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因材施教,在音乐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
现在使用的音乐教材中,有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有热爱祖国的,如《祖国颂》;有热爱劳动方面的,如《劳动最光荣》;有反映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的,如《春天在哪里》等。这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教师可以简单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材料,使学生感受其作品的内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体会乐曲的内容、精神过程中受到教益和启发。而还有一些教材所隐含的德育内涵和深刻哲理,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到小熊家里去》,则是以培塑学生开朗性格、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为目的;而《小乌鸦爱妈妈》,则是以儿歌的形式情景化展现“乌鸦反哺”故事,增强学生学会感恩、知恩图报的素养。在教学这些教材中,需要教师创设情景,通过强烈的形象感染,使学生的感情融入歌曲,在共鸣中潜移默化,在情境中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
二、设景施教,在教学互动中培育道德素养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身心发育成熟情形,也就有着不同的教育接受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实现音乐教育“育人”的目的,则还需要教师注重教学形式,即如何搭建起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毫无疑问,让学生参与带有游戏性的教学活动、创设学生能够参与、融入的情景,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的共识。如在教学儿歌《蝴蝶》这一课中,教师可先把教室布置成花园,学生分组带上各色各样的卡通蝴蝶头饰,学蝴蝶飞进教室,做采花的游戏。再如,在教学《七子之歌》中,可以在教室里挂上一张中国地图,再把学生分成七个小组,分别代表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让每个小组通过自学讨论,对各自代表地区的认知。然后由教师介绍歌曲歌词的创作背景,通过对旋律的吟唱和歌词的理解,增强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认知和感悟。再如欣赏贺绿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老师可以将准备好的图片进行播放,使学生在看图的过程中理解乐曲的变化及情节发展.通过对旋律、音色、节奏、速度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们想象自己就是那个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的少年,感受着处处鲜花、和小伙伴们嬉戏时的场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也必然地应该成为德育教育拓展的重要范畴。因为,如果教育者带领他们去唱、去听健康向上的优美歌曲,他们就会少接触甚至抵触那些低级庸俗的音乐作品。课外音乐活动主要有技能技巧训练、比赛、联谊等活动形式。笔者认为,需要根据不同活动形式,确定不同的德育教育目的和德育渗入方式。在器乐训练、演唱训练等技能技巧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体会“梅花香自苦寒来”成长意境。在歌舞比赛、文艺汇演等竞赛类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理性对待成绩、客观认知自己的意识。而在联谊类的活动中,则主要培养学生善待他人、奉献以美、取长补短的意识。
总之,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作者单位:镇江市桃花坞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