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学定教,成就美丽教与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学定教,成就美丽教与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着为学生美丽人生奠定基础的理念,校长提出“美丽大成,幸福成长”的办学思想。在全市初中科学学科探讨“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我校积极推行以“教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学情调查、小组合作、科学评价等构建“美丽课堂”,让教师教学有方,学生快乐成长,实现轻负高质,打造“美丽大成”。

《水的浮力》一课教学难度大,之前学生积累了有关浮力的前概念,但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很难准确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要在有限课时内落实教学效果,更是难上加难。针对教学中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情况,教师一般有两种做法:花大把时间复习相关知识或置之不理赶进度。无论哪种做法,教学目标都不能理想地完成,事后拼命让学生做题,教师拼命批改,双方都在无边的题海中挣扎,教学效果没有保障。因此需要教师在新课前唤醒前2/3学生的前置概念及原认知,更重要的是给后1/3学生一个再学习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拉平学生的起点,打破传统教学瓶颈。

一、对《水的浮力》教学的学情调查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科学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既用到了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水的浮力》不仅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科学困惑最多的一个地方。对八年级学生来说,由于日常生活和小学五年级学习的《物体的浮和沉》,对浮力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水的浮力》的学习是以密度、力、二力平衡等知识为基础的,把学生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这需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

(二)大纲的教学目标

1.确认水及其他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作用,空气也有浮力以及浮力的方向。

2.能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3.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三)课堂教学目标

根据学情调查的结果,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定量关系。

二、《水的浮力》教学实施过程

(一)学情调查

备注:教学案中的学情调查,能帮前2/3的学生唤醒前概念及原认知,同时自主学习一些教学目标中较简单的知识,解决他们吃不饱问题。其更大价值在于给后1/3的同学复习甚至是再学习与浮力相关知识的机会(一般是小组解决)。最大限度地拉平学生的起点,一改传统教学把学生当白纸,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分层教学。

(二)目标问题

备注:学情调查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已解决的问题(浮力的存在、方向、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及排开液体体积的定性关系),目标问题将不再出现,学情调查暴露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标,确定为课堂目标问题: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定量关系。

讨论的程序是请组内中等生发言,请后进的学生补充提问,组长最后确定最终思路或方案,组员将最终方案完善在学案上。直至至少有一种方案清晰地呈现在全组面前,小组自行坐下。组员可以选择帮助其他小组争取分数,也可留下来给后进的同学梳理、讲解不明白的地方,争取能让后进的同学上台展示,争取更多分数。

(三)学能监测(当堂完成)

(四)拓展提高

此环节依照教学目标、中考要求,选择中考原题,根据学能监测有选择地使用。设计时控制题目的质量和数量,一般是3~5题。要求学生答题后罗列考察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确保作业少、效果好。教师可从学生写的解题思路中了解学生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方便教师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评价学习结果,也为今后备课提供依据。

(五)相关板书

三、教学反思

学情调查中的情景题目主要来源小学科学课本,学生会倍感亲切,从心理上产生积极的暗示,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学情调查有关力学的知识,给后1/3同学一个再学习相关知识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拉平了学生的起点,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瓶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情调查中的新知识板块,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解决教学目标中较低层次的目标。目标问题的高准度确定,铸造了专一、高效的课堂,为吃透重难点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也为实现教师美丽地教、学生美丽地学奠定基础。小组合作,合理分工,孩子们在合作中各得其所;在展评中,培养了孩子们的表现力、自信心以及表达、思辨、应变能力;及时有效的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鼓舞了学生,推动他们良性竞争,为其美丽人生培养必要的品质。学能监测,便于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为是否留作业、留什么作业提供了依据。

实施“教学案”是实现“以学定教”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其能将孩子的心思无形地吸引在了学习上,也能实现作业形式及评价的多元化,让分层教学不再是口号,轻负高质成为现实。本案例的不足是,在课堂目标问题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写实验方案所用时间较长,今后将改为训练学生书写实验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