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改善睡眠类保健食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改善睡眠类保健食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睡眠对人体的调节作用

觉醒和睡眠是人体生理活动所必要的过程,只有在觉醒状态下,人才能进行劳动和其他活动。而通过睡眠,可以使人体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恢复,以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睡眠的第二个功能是细胞的自我修复及新细胞的产生。有试验表明,将23位受试者被迫在凌晨三到七点之间保持清醒,其中18位具有抵抗病毒感染能力的杀伤细胞数呈现锐减的现象。也就是说,睡眠不足将导致抵抗力下降。

二、 睡眠的节律

生物的节律性是普遍存在的。当波动的周期接近地球自转的周期时,称为昼夜节律。这一节律通常是自我维持和不被衰减的。是生物体固有的和内在的本质。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生物钟"。(编者注:本刊曾多次对生物钟的相关内容进行过介绍,在这里不再赘述)对人体而言,维持睡眠、觉醒周期的正常是非常重要的。一旦这个周期遭到破坏,就造成严重的睡眠障碍。例如,有睡眠期延迟症候群的睡眠障碍者,其昼夜性节律较迟缓,患者常无法在正确的时间入睡,有时甚至到凌晨三、四点依旧毫无睡意。另一种睡眠障碍就是睡眠期提前症候群,患者在晚上8点就开始睡意渐浓,却在凌晨一、二点便清醒过来。多数老年人都会有这种困扰。还有一种称为非24小时睡眠的时间过于冗长,他们的循环周期甚至可长达50小时。

1. 脑波与觉醒、睡眠 当神经元开始活动时,可以表现出强烈的变化,这可以在表面或从头皮外置电极记录到,所记录出来的电位波动即称为脑电波。医学上常说的脑电图实际上就是从头皮外记录到的电位变化。它的英文简称是EEG。它的强度在0-300mV的范围内,其频率为数秒钟一次到每秒钟50次左右。

在觉醒状态和睡眠状态之间,脑波有非常显著的变化。观察EEG的脑波显示,可以发现人体在睡眠时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脑波活动即慢波睡眠(SWS)和异相睡眠(PD),后者也称快速眼动睡眠(REM)。

2. 慢波睡眠 通常有几种不同的名称,例如深沉休息性睡眠、无梦睡眠。

从觉醒状态至深的慢波睡眠,其EEG的变化如下:

1期:入睡期――倦瞌睡期。这个阶段是完全清醒与入睡间的过渡阶段。此期很短,为0.5-7秒。

2期:轻度睡眠期――个阶段可有短暂而不连贯的思维活动,容易觉醒,持续数分钟便转入中等睡眠期。

3期:中等睡眠期――断续出现梭形爆发波,意识完全消失,难于觉醒,约持续1小时。

4期:深睡期,此时的睡眠最深,约持续30秒。开始睡眠时,在30秒到1小时内即可进入慢波睡眠,这是一种少梦的、有休息价值的睡眠,并常伴有外周血管紧张性以及身体许多其他植物的降低。同时,血压、呼吸频率和基础代谢率也降低10%-30%。从最初的觉醒状态进入到深慢波睡眠后,睡眠又逐渐变浅,从4期到3期再到2期,全期历时70-100秒。

3. 异相睡眠 经常在慢波睡眠的基础上发生。在正常的夜间睡眠中,平均每90秒就会发生一阵持续5-20秒的异相睡眠。第一阵异相睡眠常发生在一个人睡熟之后的80-100秒之间。当一个人非常疲劳时,每一阵异相睡眠的时程特别短,甚至于可以没有异相睡眠发生。与此相反,当一个人已经充分休息时,异相睡眠的进程便可显著增加。

异相睡眠有以下一些非常重要的特征:①它常伴有活跃的做梦现象,在异相睡眠期间,如将其唤醒,被试者往往会说他正在做梦。据统计,191例被试者在其异相睡眠期间被唤醒之后,有152例报告在做梦,约占80%;而160例被试者在其慢波睡眠期间被唤醒后,报告做梦的只有7例,占4%左右。②异相睡眠期间,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此时要比深慢波睡眠时更难把一个人叫醒。③全身的肌肉紧张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表明低位脑干的网状结构抑制系统发生了强烈的兴奋。④心率和呼吸常变得不规则。⑤尽管外周肌肉处于极度抑制状态,但有不规则的肌肉运动发生,特别是快速的眼球运动,因而异相睡眠也称为“快速眼动"睡眠。⑥其脑电图与觉醒时相似,人体容易在此时做梦,心理、生物化学、生理等各方面的活动也起伏不定。

4. 慢波睡眠及异相睡眠周期 在整个睡眠期间,慢波睡眠及异相睡眠不断地交替出现,构成数个完整的睡眠周期。每个周期都是由60-100秒不等的慢波睡眠搭配较短的异相睡眠组成。当异相睡眠阶段结束,就成了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通常此时也是沉睡中的人清醒、翻身或改变姿势的时刻。平均每人每晚的睡眠有4-6个周期,其中慢波睡眠约占了整个周期的80%。每次睡眠周期的眼球快速运动时间长度会逐渐延长。第一回合时,这种睡眠模式可能只有短短的5秒,但在最后一回合时,它可长达30-60秒之久。

有报道称:在觉醒状态下,生长激素分泌较少,进入慢波睡眠后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升高,转入异相睡眠后分泌又减少。因此,慢波睡眠对促进生长很有利。

人的一生中每天出现的总睡眠时间是逐渐减少的,而且异相睡眠时间也大大缩短。提前10周出生的早产新生儿,其异相睡眠时间占到整个睡眠时间的80%。足月新生儿,异相睡眠时间只占到50%左右。2岁时的异相睡眠时间占到总睡眠时间的30%-35%,10岁时只有25%,而青春期以后约为20%,此后大致维持在这个水平上。直到70岁之前很少再有改变。由此可见,异相睡眠时间由出生的8小时左右降到青春期以后的1.5小时。

三.睡眠与中枢神经及其递质的关系

睡眠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发生了一个主动的过程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产生睡眠的中枢。这个中枢就在间脑和中脑的某些结构内。当这些部位活动加强时,能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使人从觉醒转向睡眠。研究表明:在脑干尾端存在能引起睡眠和EEG同步化的中枢,这一中枢向上传导可作用于大脑皮层(也称为上行抑制系统),与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对抗,从而调节着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

由于中枢神经递质研究工作的发展,目前已把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发生原理和不同的中枢神经递质系统联系了起来。在中枢神经递质中,最为重要的是脑内的一些单胺类递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参与睡眠与觉醒的中枢递质有多种,而且彼此的关系也较为复杂。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似乎是其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在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不变或增高的情况下,降低5-羟色胺含量即可引起失眠;而在脑内5-羟色胺含量正常或增高的情况下,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可引起多眠。

四.褪黑激素与睡眠

褪黑素学名为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是由脑中的松果体随日夜变化周期性地分泌的一种维持正常机能的生物活性物质。松果体通过褪黑素的作用调节其他激素的分泌,对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及人体健康长寿有着重要作用。

人类松果体内褪黑素的含量呈昼夜周期性变化,它主要为环境光线的明暗所调节。当黑暗刺激视网膜时,会促使大脑松果体内褪黑素合成的增加。反之,白天因光线刺激,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在黑暗中合成的。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在凌晨2时至4时达到高峰。因此,褪黑素水平与睡眠、清醒以及睡眠的深浅是相同步的,而且,褪黑素的体内合成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下降,幼年期为高峰,青春期早期急剧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松果体细胞减少而降至最低水平。正因为褪黑素能传递光的信息,因此被认为是内分泌系统的同步器。它可以调整内分泌功能,将内源性生物节律的周期、位相调整到与环境周期同步,有改善时差反应综合症的作用。

外源补充褪黑素,能改善睡眠和重建睡眠节律。除了服用含褪黑素的保健食品外,还可在日常的膳食中补充褪黑素。含褪黑素量较多的食物有:燕麦、甜玉蜀黍、稻米、生姜、番茄、香蕉等。

(责编: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