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闽中雅乐“惠洋十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闽中雅乐“惠洋十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惠洋十音作为莆田最具特色的“闽中雅乐”缩影和“太古遗音”的遗存,展现了其特有的传统民间音乐魅力,发挥着它独特的功能,具有艺术、实用、推广、研究等价值。

关键词:惠洋十音;莆田;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75-01

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有两个东西很受重视,一是尖端科学,还有一个是传统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他们总是通过传统的文化艺术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也总是把他们的传统文化拿给我们欣赏,如数家珍,无比自豪。这是因为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越具有世界意义。

莆田市位于福建省中部,传统文化积淀丰厚,民间音乐艺术异彩纷呈,种类繁多,其中尤以莆田十音,最具特色,有“古韵”、“太古遗音”、“南曲活化石”之誉。据记载,莆田十音,俗名“十番”,是“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逸韵”的民间音乐艺术。它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发展于现代。北宋庆历名臣蔡襄曾以“庭布美音飞独乐,会当炎暑自多风”和南宋理学家林光朝在《登越王台》中的“闲陪小队出山椒,为有吴歌杂楚谣”,来描述当时莆田十音演奏活动的情景。

莆田十音分武十音和文十音。莆田市荔城区惠洋十音,是莆田武十音的发源地。它由十个人组成一队,其中一人敲云锣,两人吹横笛,五人拉胡(四胡、尺胡、老胡),一人弹单线三弦,一人奏单弦八角琴。特别是四胡、尺胡和单弦八角琴,是很有特色的演奏乐器,板面均为木质结构,造型奇特,布局合理,音形并茂。演奏时,弓法齐整,音色甜美,韵律明快,气氛热烈,既有江南丝竹之音的音乐艺术风格,又有北方粗犷的音乐特征。惠洋十音是荔城区特色文化基地之一,自唐以降,代代沿袭传承,至今保留一批古老乐器、曲牌和传统演奏艺术。明嘉靖年间(1522—1566),莆田黄石镇在后洙村、东洙村分别建造“北辰宫”和“谷城宫”,并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举行游神行傩。莆田、仙游、惠安、福清、平潭各县善男信女前来膜拜请香。最多时有170多个十音班在溪船上演奏,而且各十音班还要轮番到两宫殿前演奏,并登台比赛,优胜者可多得红包。时至今日,“惠洋十音独占北辰宫首席”的故事还广为流传。惠洋十音独占鳌头,“首席”殊荣世袭相承,并把它作为立村之本。

1937年,莆田民间“十番”名师郑天飞与其子郑焕仁等10人,曾赴台湾进行“十番”民间音乐艺术交流活动。如今,在台湾兴化会馆的兴安乐府彭文淼乐师的教习指导下,仍沿袭惠洋十音的演奏特点。莆田“十番”在宝岛广为流布,深受欢迎。

惠洋十音的演奏曲目有一千多种,最具特色的有《古台序》、《桂陶令》、《北台妆》;其次是《荔枝楼》、《孟道·风入松》、《鹧鸪天》(俗称“风和子”)。大量的曲目与莆仙戏有着密切关系,并经民间艺人的长期演奏改编,逐渐向器乐化发展,所以它已不是莆仙戏唱腔的原样照搬;有些曲目又被莆仙戏所吸收运用,二者之间不断互为交融,相得益彰。十音的演奏曲目往往是一些曲牌联缀组成套典,甚至从莆仙戏的古老名剧目中摘取一折戏,把许多曲牌联奏,称为曲派。如《访友》、《吊丧》、《百花亭》等。

惠洋十音的演奏形式分行奏和坐奏二种。坐奏的形式不拘,常见是八字形排列;行奏的队形有固定的排列。演奏者每二个一行,如果是晚间行奏,由二位儿童提灯引路。其演奏队形如下:

灯 云锣 飘笛 尺胡 尺胡 小三弦

………………………………………架旦(化妆的旦角)

灯 四胡 飘笛 尺胡 老胡 八角琴

惠洋十音行奏的姿态也很讲究,弓法要统一,步伐要整齐,脚步是向左右迈开八字步,动作的幅度大而移步小,每步必须踩上节拍。演奏者穿着整洁,风度潇洒,朴实大方,热情洋溢,艺术感染力强。

惠洋十音的演奏风格主要是节奏明快,热烈欢腾。但也有速度徐缓,幽雅抒情的曲目。特别是本世纪20年代之后,以著名十音师傅高毜仔为代表的改革者,致力于乐曲的加花润色和运用变奏,转调等手法,使旋律更加华丽流畅。如《北台妆》的各乐段采取了连续向下五度调转调的手法,转了七个调门,并在演奏上十分强调抑扬顿挫、停声待拍,在速度上作了精心安排,疾、徐、散、整具有鲜明的对比,使曲情动静相兼,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惠洋十音乐器的演奏特点是:曲笛强吐音和滑音抹奏,拉弦乐器一方面对轻快热烈的曲调突出短弓和分弓奏法。另一方面对徐缘的旋律,注重乐器运用“三、五、七”节奏(即XX X XX XX X XX XX XX X)为基础行变出多种节奏型,具有独特风格。又由于各种乐器的定弦不同,演奏者可根据各自不同乐器的性能和演奏经验,展开即兴加花润色,常有你繁我简,我进我出,相互让路、嵌档,把乐曲缀得更加委婉华丽。

建国以来,惠洋十音先后参加市级以上各种音乐艺术展示和文艺调演,荣膺“盖世绝技”、“一等奖”、“特等奖”等称誉。一九五八年,惠洋十音代表莆田赴晋江地区参加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1988年,惠洋十音被收录《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八十年代初期,民间音乐演奏家郑文富先生曾参加莆仙戏《秋风辞》晋京演出,独特的演奏乐器和演奏技巧受到音乐界专家、学者的瞩目和好评,主奏乐器四胡现为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1988年和199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部的专家和来自日本、韩国以及台、港的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音乐专家,先后欣赏了惠洋武十音的演奏,分别以“闽中雅乐”和“古韵”盛赞它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一大瑰宝。应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学院盛邀,惠洋十音于2005年1月,参加上海“第二届长三角民族乐队展演”。演奏人员中的方文行先生时年已届八十高龄,年纪最轻的也近六十岁。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演奏了《荔枝头》、《古台序》、《风入松孟道》、《锦庭芳》、《北台妆》、《古太榄》等传统曲目,一展莆田民间音乐的艺术风采,受到闵惠芬等音乐界专家、学者的赞赏,得到江南人民的认可和喜爱。尔后,又参加“福建省迎春民族器乐专场音乐会”,在音乐界得到高度肯定。2006年10月,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栏目专题播映,全面介绍其历史渊源、沿革及发展情况。

中国古代重礼尚乐,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正如《乐记》所载:“声音之道,与政道矣”。又如先秦典籍《吕氏春秋》载称:“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俗而知其政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古先王必托于音乐,以论其教。”同时,孔夫子也曾发出心声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感慨。由此可知,故时人们就已认识音乐与政治、民俗的关系,认识乐与政通的道理。

惠洋十音作为莆田最具特色的“闽中雅乐”缩影和“太古遗音”的遗存,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莆田这块沃土上,展现了其特有的传统民间音乐魅力,发挥着它在“妈祖文化对台、对外民间艺术交流”、“民俗文化中敬神娱人”、“民间各种传统喜庆活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净化社会风气”、“陶冶情操和道德修养教化”、以及在“音乐艺术演出领域中的展示”等独特的功能,具有艺术、实用、推广、研究等价值。

2005年10月31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范畴。2008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目前,莆田市现有十音艺术表演队1200多支,表演队伍庞大,是一支植根于民间,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群众自娱自乐,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事业,深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大军。莆田是海神妈祖的故乡,妈祖文化的发源地。2007年5月28日至30日,以惠洋十音及其100人组成的惠洋少年十音为代表的115支十音艺术表演队在首届莆台妈祖文化活动周上进行了盛况空前的大汇奏,规模之大,直接参与人数之多,在观众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它的成功展示,对于丰富妈祖文化内容,促进海峡两岸的人文双向流动和民间交往,沟通海峡两岸人民的感情,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