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文字记录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97年全国第八届书市上,十六岁少女郁秀创作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脱颖而出,风靡校园,在极短时间内一版再版。紧接着,中学生韩寒又如同一匹文坛黑马横空出世,出版了长篇小说《三重门》、散文集《零下一度》。他特立独行的姿态、对现存教育制度毫不妥协的批判引来了众说纷纭,一时间人人争说"韩寒现象"。
如同开启了一扇神奇的大门,郁秀、韩寒点燃了少年们心灵深处渴望表达、渴望倾诉的火种---原来,我们也能提起笔来抒写自己啊!大人们写不出我们的内心世界,那么为什么不试着自己来写自己的生活呢?为什么不在功课、考试、升学之外,发出一点属于自己的别样心声呢?
于是,从一本本旧练习册上开始,越来越多的少年尝试着用文字记录青涩的成长历程。而出版界也早已从郁秀、韩寒的成功中嗅到了少年作品蕴含的巨大商机,开始有计划地打造少年作家,推出少年写作系列品牌丛书:北京少儿社有"自画青春"丛书,海天出版社有"花季雨季"丛书,花城出版社有"张瑛姐姐牵手"丛书……如今,我们完全可以不假思索地列举出一长串少年作家的名单:许佳(《我爱阳光》)、杨哲(《放飞》)、微妮(《为你重生》)、金今(《再造地狱之门》)、肖睿(《一路嚎叫》)、胡坚(《愤青时代》)、黄思路(《第四节是物理课》)、蒋方舟《正在发育》……几乎每年都有抢眼的少年作家出现,2003年最吸引眼球的是郭敬明的《幻城》与10岁孩子边金阳的《时光魔琴》,后者被誉为"中国的《哈利波特》"。
少年作家们纷纷登场,对于这一日渐庞大的群体,除了惊讶、赞许和鼓励,人们也会不自觉地生出许多疑虑。正常教育还没有结束的孩子,在知识和阅历上都尚属肤浅,他们的作品究竟有有多少价值?少年时代便出书、成名,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会有什么影响?为此,《少年文艺》作了这个特别策划,我们想知道,那些写作的少年对自己的作品和很早就开始的写作生涯究竟怎么看?而别人又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呢?
我们试图展示各种声音。赞许也好批判也好诘问也好怀疑也好反思也好,我们相信,所有人都衷心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一个温暖的少年时代,希望雨季结束时,他们会伴着日光上路。
我们先联系到了湖北女孩蒋方舟。12岁时,她把她犀利的、调侃的、大胆的文字印刷成《正在发育》一书,其中写道:"我找男朋友,是大大地有标准的。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潇洒如马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健壮如伟哥(这个我就不解释了)……"因此遭受了无数的非议,一时间成了媒体的焦点。我们希望她能向《少年文艺》的读者介绍一下她自己,她就通过E-MAIL发来了下面这篇个性十足的自述。
你认识我的
――蒋方舟
我,1989年出生,小学文化程度,目前是初中生。出版过四本书,历任小组长、课代表、班长,当过报纸杂志的专栏作家。
要从头整理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一生中最骄傲的记录是刚生下的时候,因为长得胖且哭声响亮,得了9.8分,这是我们病房的最高分哦。
当我快速而马虎地结束认字过程之后,就积极地投入阅读,当然也是从童话读起。童话看起来和和满满,但是那些坏人的结局令我毛骨悚然,有一个王子把公主的坏妈妈塞进满是钉子的木桶,把她推下山,这令我十分震惊,看完这个故事之后,我快速而敏捷地爬上我妈的书架,找了一本封面恬美的书开始看,希望忘掉刚才那个骇人的故事。我找到的那本书是《撒哈拉沙漠》,我站在书架前用一个下午就读完了。欣喜啊欣喜啊!我现在还很庆幸当时没有选封面同样鲜艳的《美食食谱》,否则现在我就是以少年厨子的身份跟你说话了。
大概是七岁吧,我就开始写作了。我并不引以为傲。当然还是有一点得意的。我并不认为这比有一条漂亮的裙子更令人骄傲,但是我觉得我赚到了,用忙碌的工作来代替在楼下玩"美少女战士",完全省略了当小孩儿的过程,有多赚了几年寿命的感觉。
如果不会写作,我会怎样?除了极其高超的察言观色和狡辩的能力,以及超级冷静清醒的脑袋之外,我是个很普通的人,脸上没有多长一只眼睛,也不会吞火球,连骑自行车都不会,每次一上车就大呼小叫。
但是,还好,我会写作,所以我的缺点可以略写,我的特长可以详写。所以我是气质美女。所以我的文章是有趣的,我能生猛地调侃和自嘲。所以我是我们班划分句子成分最准确的人。所以生活中我的木讷腼腆可以一笔勾销。今后我打算避免成为一个古怪的少女。今后我打算好好写书外加好好写书。今后我打算长高。今后我打算不再立下"成为一个作家"和"写1000本书"的宏伟志愿。
蒋方舟的妈妈尚爱兰是网络作家,于是很多人怀疑蒋方舟书中具有的那种早熟的黑色幽默是其母亲的""。对于这一疑问,接受采访时蒋方舟并不含糊:"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越来越多的小孩愿意表达和讲述,不应该质疑他们全都有幕后'黑手'。"而具有"母亲"和"作家"双重身份的尚爱兰对于女儿的出书、成名,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他们全都是幸福的孩子
---尚爱兰访谈录
《少年文艺》:当时怎么会想到出书的呢?因为毕竟蒋方舟还是一个很小的孩子啊。
尚爱兰:因为当时我已经看到有小孩子出书了,知道这条路是可行的。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书,出几本小孩的书也没什么。她当时也没有觉得出书有多么难,以为写了文章就是出书的,不然还是放在家里吃的?
《少年文艺》:作为一个母亲,您认为出书给蒋方舟带来了什么呢?
尚爱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快乐和成就感吧。还有思维迅捷地走向健全和健康。
《少年文艺》:现今出书的孩子越来越多,您对这一现象怎么看?您是否担心包括您女儿在内的这些早慧的孩子真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成为现代的方仲永?
尚爱兰:其实每个出书的孩子都充满了区别,不能因为年龄相仿就装一个筐里。反正这事只能摸着往前走,会有一些孩子最终成为大师,而另一些逐渐退出和淘汰,这都是十分正常的,凡写出作品又终究能出版的孩子,全都是很幸福的孩子。
迄今为止,年龄最小的作家是江苏的窦蔻。窦蔻生于1994年10月。7个半月时,因家境贫寒,父母带着他走南闯北,四处流浪打工。4岁时窦蔻开始写日记,5岁写童话,6岁写长篇自传,以孩子独特的眼光,描述了他跟随父母流浪过程中的所见所闻。2001年10月,《窦蔻流浪记》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英国《每日电讯报》把他称为"全世界最小的作家"。
当同龄的小孩还在看图识字的时候,窦蔻却已经开始了写作。我们先来看几段日记,领略一下这个奇特孩子的风采。
我今天被爸爸妈妈锁在房子里画了好几幅画:会飞的船、会说话的鸟、会走路的房子……还画了一些我一两岁时跟着爸妈流浪恩施、武汉、广州、深圳、西安、乌鲁木齐、北京、上海时候的记忆画。爸妈回来一看,好难过。
1999年8月20日
今天我们从东边回来时,突然下大雨了,又刮风,又闪电,又打雷。我们浑身湿透了,像三只会在陆地上跑的鱼一样。
1999年10月14日 星期四 阴天
雨停了,我发现一支大虾摇头摆尾爬到我家来啦!它肚子饿了,想跟我要东西吃,我没给。它看了看我,很难过地爬走了。我有点不好意思,觉得对不起它,因为我不知道它吃什么。
2001年1月18日 星期四 阴
我们今天出去了。走到半路上,我看见大树、小草和乌鸦,说,给乌鸦戴上手套,给小草穿上衣服,给大树戴上帽子。回去以后,爸叫我写了一首关于乌鸦、小草、大树的儿童诗。
写作是一次效游
――祁智访谈录
《少年文艺》:您当初为什么决定出版窦蔻的这本书呢?
祁智:一个从未上过学的孩子能够把那么多字比较好地组合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我们有责任加以关注,并且让更多人了解。要说明的是,这本《窦蔻流浪记》并不能完全说是窦蔻的书,我们的初衷是研究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一个有特长的孩子,让他受到适当的教育,更加健康地成长。而且,确实,窦蔻现在成长得很好。
《少年文艺》:您认为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孩子在写书?
祁智:孩子出书年龄的提前与他们成熟年龄的提前一样,是社会发展的结果。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展,他们会很自然地拿起笔来写东西,这是无可厚非的。他们有倾诉的愿望,有可倾诉的内容,同时他们也对成人写的那些无关痛痒的东西失去了兴趣。况且,出书并非什么难事,用不着把它看得过于严重,完全可以想像成一次郊游或者野炊。现在社会对孩子们也是越来越宽容了。
《少年文艺》:您对这一现象持什么态度?
祁智:孩子们勃发的才情使我们对下一代充满了欣喜与信心。以前孩子们的潜力没有得到成人世界足够的尊重,现在通过这些书,我们听到了最真实的表达,这也是了解他们的重要渠道。当然,孩子们出的书不可能从艺术上去衡量,这不现实,但我们应该和他们共同学习。
《少年文艺》:还有很多孩子想出自己的书,您对他们有什么忠告么?
祁智:第一,我反对孩子不读书专写书,他们应该首先修完自己的学业,把写作当成一种业余爱好;第二,我反对家长、出版社炒作,把孩子出书当成一种成名或者发财的捷径。对待这件事,我们应该慎重。
把青春永远留在十七岁
――春树
十七岁,我为自己写不出那些美丽的句子而痛苦,我为自己不能体会到那种细致的淡淡忧愁而痛苦,我为自己留不住现在转瞬即逝的时光而痛苦。
我告诉他我的心里有一个缺口。
他笑着问我可以填满吗?
我没说话。我不知道。
后来我想说,那个缺口,任谁也填不满,那是一颗失落的心,名字叫做寂寞。
---春树
现在,春树在1980年后出生的写作者中已经崭露头角,被"诗江湖"网站称为最年轻的优秀诗人。春树曾经是一个叛逆的孩子,17岁时她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希望呈现青春期里与现实对抗的决绝与伤痛,这就是令她深受瞩目的长篇小说《北京娃娃》。这本书出版后,有人赞扬她的真实,有人批评她的"堕落"。后来,春树辍学写作。今年她已经满20岁,不再是少年了,那么17岁那段写书的经历在她内心深处会是怎样的回忆呢?
命运没有抛弃我
---春树访谈录
《少年文艺》:当初是怎么开始写作的?
春树:我很小就喜欢写东西。记得11岁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12岁之前,我写的文章能在《少年文艺》或《儿童文学》上发表。我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的读者。这是两本非常好的文学刊物。
《少年文艺》:又怎么想到要出书的呢?
春树:不可否认,所有的作者其实都希望更多的人读到他(她)的东西。我也不例外。当然,我也想得到稿费和名声。
《少年文艺》:回顾17岁写《北京娃娃》的经历,你觉得在你到目前为止的人生中它有什么意义?
春树:出版《北京娃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经历,
我们不应该总是去想它有什么意义,而应该去体会它,想像它。如果没有出版《北京娃娃》,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会是什么样子。记得那段时间,就是在等待出版的时间,我非常焦急,出版这本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幸好它最终出版了。我想这就是命运。命运没有抛弃我。
《少年文艺》:你看过其他同龄人写的书吗?
春树:当然看过。我很喜欢看同龄人写的东西,虽然我们写的不一样。
《少年文艺》:你觉得出书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益么?
春树:当然有益,这对他们是种安慰。但出书以后,也许商业炒作会带给作者一些副作用,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尽力避免受到影响。不管怎么说,你做一件事情,就要承受它的后果。
《少年文艺》:我们也接触到其他想出书或者已经开始准备出书的孩子,你也算是前辈吧(笑),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吗?
春树:自己去经历吧。
看来,少年作家们对自己早早开始的"写作生涯"都是既有兴趣又有动力,而家长与出版者也多抱持赞赏、宽容的态度,希望挖掘孩子们的天赋才能,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那么,读者们又是怎么看待少年作家的写作?
[讨论一]你看过少年作家的书吗?
胡大伟(六年级学生):我看了阳阳的《时光魔琴》,不否认他的写作能力是比我高很多,但内容对我来讲没什么新意,只有一部分比较好玩。
刘又嘉(初一学生):看过蒋方舟的《正在发育》和《青春前期》。我觉得她的书很有个人风格,用词很特别,讽刺也很到位。读同龄人的书可以了解他们的想法,但是有的人写得不太好。
朱丹灵(初二学生):或许因为是同龄人的缘故,读他们的书会感到很亲切,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一般作文的模式,轻松自然地写自己、写生活,读起来不生硬,不呆板。而且与成年作家相比,少年作家的书虽幼稚,但文风清新。像韩寒的《零下一度》,可读性挺强的,看的时候常会哈哈大笑,并且表达了对一些事情的真实想法,我还是挺佩服他的。
张凡(高二学生):初二时候看韩寒的书,觉得还挺震撼的,但后来回头再看看,也发现其实很多观点过于偏激了。也看过郁秀的书,《花季雨季》挺喜欢的,但后来的《太阳鸟》就不怎么样了,那种青春气息没有了。虽然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但我觉得还是在一种正常的环境下成长比较好,写书不仅要天赋,更需要经历,但是现在好像只强调机遇。
沈茜蓉妈妈:读过孩子们的一些书。笔法显得稚嫩,文化底蕴也嫌不足。像韩寒的书就很有剑走偏锋的感觉,甚至有点钻牛角尖。说实话,韩寒那种说话的语气实在令我不喜欢,对什么都不屑一顾,太过高傲。
讨论二 你赞成少年出书吗?
枫鸟伊回(网友):很正常的一个现象,社会这么大,总要有一些与常规不一样的事物。
Redflag(网友):纯粹的经济行为,对环境有害,浪费了纸张。
那只狐狸(网友):孩子写书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大人给他们编辑出版是因为孩子们的有些话确实应该听听。大人们不写给孩子看的东西,还不许他们自己写吗?还有,谁规定说出版物要按照作者的年龄区分?
天璇(网友):确实不能因为年龄的问题而反对少年出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书更容易传达出自身这个年龄的心声。但是就怕书多了,垃圾也多了,而且所谓的小作家的帽子会把他们的心理压得过于成熟,思想上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如果家长急功近利,出版商为了多卖书进行名不副实的狂炒,我觉得这个非常不利于少年的成长!
王晓(小学老师):作为老师,我不太提倡孩子出书。因为孩子们看事物的眼光虽然比较纯,能写出一些让大人觉得耳目一新的东西,但深刻肯定谈不上,他们毕竟还很不成熟。出书对孩子肯定是有激励作用的,不过副作用也不小。但我不反对孩子读同龄人写的书,孩子们的生活相对比较封闭,这些书可以让他们了解同龄人的另一种生活。
Weepchina(网友):忙出书,有多少精力补充知识?有些见识必须厚积薄发。少年作家的卖点在于语言有特色,视角独特,很少是因为思想深邃。
Rhinedaemon(网友):写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写好,能出版不会一无是处。丰富就是有益的,竞争就是有益的。
靳凤羽(作家):我基本持平和的态度,存在读者群才会出现这么多作者。我觉得孩子们不要把写作当作全部,当作兴趣就会比较快乐一点。能写则写,不要勉强,不一定非得当作家不可,生活比写作更重要。
讨论三:你自己有出书的打算吗?
胡钺(高三学生):我打算出一本书,可能再过半年吧,作为一种"青春的纪念"保留下来,等老了的时候,拿出来看看自己年轻时的朝气和勇气。我觉得对我个人来讲很有意义。
刘又嘉(初一学生):我想出一本图画书,想编一些故事然后自己配上插图。想出书有三点原因,一是想出名,二是能赚钱,三是看到自己的书会很开心。
马诗博(初三学生):以前出过一本书,是诗集《黑土地走来的女孩》。觉得出书让写作有了动力,像一个目标一样激励自己坚持练笔,锻炼了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