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简论英语语用学理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简论英语语用学理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通过举例简要论述了语用学的概念和分类,可以看到语用学应该属于与语言开放性相关的理论,它将为英语教学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启示。

关键词: 英语语用学 概念 分类 英语教学

语用学(pragmatics)这个术语的现代用法是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提出来的。它是研究语言运用的科学,主要是研究语言交际的过程、语言交际的原则、语言行为、语言环境、话语表达、话语理解、交际变体和语用对策等方面的问题。莫里斯在1938年所写的《符号理论基础》中对符号学所包涵的三个不同的分支进行了区分:(1)句法学(syntax):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2)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3)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之间的关系。此后,奥地利哲学家卡尔纳普和巴尔・希勒尔对语用学理论有所发展。但语用学正式作为语言学一门分支学科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确认的。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结构主义在西方语言学盛行。

语用学大致包括以下七个主要内容:(1)指别(dexis),(2)预设(presupposition),(3)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4)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5)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s),(6)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及礼貌原则(polite principle)。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简单谈谈其中的语言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奥斯汀(J.L.Austin)建立的。奥斯汀认为某些一般的陈述句的使用不是为了作出真或假的陈述,而是以言行事。例如:

I apologize.

I bet you six pence it will rain tomorrow.

I advise you to do it.

根据以上分析,奥斯汀把话语分成了两类:行事话语和述事话语。行事话语是指某种行为的实施,说话本身就是在做事;述事话语是指各种陈述,用来描写事件、过程、状态等。行事话语不同于述事话语,没有真假之分,但是合适与不合适之分,例如:I name this ship liberty.如果没有适当的场合、适当的人选,该话语使用便达不到以言行事的目的。

随着奥斯汀对语言行为理论研究的深入,他又提出了三种语言行为这一说法,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一切用声音说出来的有意义的话语。言外行为指通过言内行为,发话人表达其意图的言语行为,如:允诺、断定、请求、命令、解释等。言后行为指对受语人造成某种影响的言语行为。每人话语都同时完成三种行为,如一个人在房间里对另一个人说:It is hot in here.这个有声的话语是言内行为,它所表达的意图即请求打开窗户是言外行为,对方听到了他的话,接受了或拒绝了他的要求便是言后行为。

继奥斯汀之后,塞尔(J.R.Searle)对言语行为理论又加以发展,提出根据合适条件,可以通过五种语句实施五种基本言语行为,这五种语句有:

(1)表达句(representatives)

说话者保证所有表达的命题是真的(范例:作出断言,作出结论);

(2)指令句(directives)

说话者企图让听话人做某种事情(范例:提出要求,提出疑问);

(3)受约句(conmissive)

说话者保证采取某些行动(范例:提出保证,发出威胁,提供帮助);

(4)表情句(expressive)

表达说话者的一种心理状态(范例:表示感谢,表示歉意,表示欢迎,表示祝贺);

(5)宣布句(declarative)

说话者的话将引起规约事态的变化,但一般要依赖语言以外的各种规约(范例:开除教籍、宣战、命令、解雇)。

与此同时奥斯汀还提出了间接语言行为这一概念。所谓间接言语行为是指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地施行另一种主外行为这种语言现象。如“Can you pass me the salt?”这句话如在餐桌上说,便是通过疑问这一言外行为间接地施行了请求这一言外行为,即请求对方把盐递过来,而不是询问对方有没有这种能力。

从以上的简要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用学应该属于与语言开放性相关的理论,因此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语言开放性方面的理论的空白。同时也应看到它将为英语教学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启示,我们应以此为指导转变一些旧的传统观念,如对语言能力的认识。

语用学理论正在被应用到语言教学、跨文化交流、语言习得、语际语言研究等领域,它的理论指导作用也越加明显。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