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英语听说技巧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英语听说技巧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优先训练英语听说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很多外语方面的专家在此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探讨和实践。本文从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增加听力语言材料的刺激量及训练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以求更好地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兴趣 语言材料的刺激 语言思维能力

英语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其中“听、说”应该是学习英语时优先考虑培训的。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虽然不能单靠课堂实现,但是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途径,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最佳的语言环境,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机会,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的自信心。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听说练习优先,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位教师都要尊重语言规律,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教学。首先从“听、说”入手,为学生营造贴近日常实际的情景环境,营造出一种有趣又亲密的英语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听说领先,传授新知识时可以通过播放录音磁带、多媒体幻灯片、英语口语录像或图片等,指导学生边看边听,利用生动的图像、标准的朗读、优美的语音来感染学生。通过这些声情并茂的直观的交际情景,使画面和声音有机结合,慢慢感染学生,诱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德国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进来,生动的情景教学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学生才能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英语的魅力,从而爱上这门学科。

二、听说练习优先,增加语言材料和听说的输入量

对于第二门语言的学习,达到一定的输入量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正如前面提到的英语“听、说、读、写”四要素,其中“听”排在了最基础的位置。我们知道“听”是输入的过程,是吸收语言的重要途径,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例如,儿童习得母语一样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儿童不会说话前就已经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输入,即父母不断地对儿童进行听觉刺激,儿童充分掌握了母语,才能自然而然说出话来。所以听不懂就模仿不了,不进行听的输入,说的时候就会吞吞吐吐,所学的英语也只能是“聋哑英语”。因此,说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听的能力,而听说的技能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

现在的英语教材都配有光盘,老师要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录像图片配合录音材料,进行视听的练习。在听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录音讲述的内容,在多媒体播放图片上指出相应的部分,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跟上录音内容,慢慢学会用英语思维。通过以上多种不同方式的练习,增加学生的视、听、说的输入量。

三、听说练习优先,让学生逐步形成英语思维

通过不断的听说练习,学生养成习惯,自然就能形成逻辑思维,此时可以给学生逐步增加学习难度,以及进一步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课堂上,老师要尽量让学生多开口说话。制订教学计划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多采用启发式,树立创新观念,通过听力模仿,形成语言技能,引导学生形成英语思维。在教学中,重视听说练习,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事先安排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或是社会热点新闻发表演说,或者自组对话。在讲授新课的内容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安排他们进行对话练习、角色表演、提问竞赛等等。

因为学生的母语是汉语,所以外语学习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汉语的干扰,学生会不自觉地将汉语知识套用在英语上,因此形成英语的思维很重要。一方面英语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能够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进而在实践中掌握语言。

综合以上方法,在教学中重视英语听、说训练,不断探索适合听、说的培训技巧,开展形式多样的听、说训练,只要教师能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探索,并不断地进行总结和研究,形成切实有效的听、说策略,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英语教学效果必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l]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谭冬玲.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及策略[J].中国市场,2008(39).

[3]George Yule . The Study of Language [M] Secon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马广惠.程月芳.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理论模式[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

(作者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