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姚梦诗:独闯老陶坊,低到泥土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姚梦诗:独闯老陶坊,低到泥土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陶器只能作为砂锅之类的日用品,而不能变成是像陶艺、雕塑一样让人思考、欣赏的艺术品,所以我就想尝试一下用理性思维改造它们。”今年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生姚梦诗的毕设作品是关于雅安荥经砂器的再创新设计。在她看来,砂器所固守的传统实际上孤立了泥土的本质,她希望通过现代极简理念与古法烧制相碰撞,使这种被埋没在偏远地域的器皿能够以艺术的形式被大家重新认知。

独闯荥经砂陶作坊

始并不乐意搭理这个外来客,“他们觉得大学生就只会念书,并不会手头上的功夫,只是来玩的。”姚梦诗苦笑说,自己当时日夜风雨不改,每天灰头土脸地跟他们在一个红砖瓦房盖起来的、屋内只有木凳子的砂陶作坊并肩作战好几天后,师傅们才打消了对她的疑虑。渐渐地,师傅们不仅会跟姚梦诗讲解砂器的制作方法,还会问她关于制作器皿的一些意见,“有时候他们会来问我作品的弧度适不适合,甚至会跟我聊天,我觉得很放松。”这个互动式的过程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姚梦诗的创作,“他们其实代表着固守传统的一方面,比较拒绝外来的进入,当我这个外来人渐渐尝试跟他们交流后,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会被打动的。 ”这一过程,让姚梦诗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化碰撞并融合的可能性。

学习技艺的同时,姚梦诗也在师傅们的身上学到了制陶者的工匠精神。“哪怕环境很简陋,即使是做平民用的砂锅,但你会发现,他们在做砂器的时候会专注到连眼睛都不眨。”荥经砂陶作坊的师傅们,从业时间都在三十年以上,在经年累月的劳作中,他们养成了少说话、多做事、高效率的工作习惯。受到师傅们的感染,在当地做创作的时,姚梦诗的效率也很高,“因为环境很简陋,很纯粹,身边人都在工作,你也不会好意思开小差。”谈到这,姚梦诗调皮地笑了。

春分集墟里的灵感

竹编的农具、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藏族小伙儿、古老的市集。初到雅安,这里的一切都让姚梦诗感到新奇,而当地淳朴原始的生活方式,让她感到十分愉悦。她决定要慢下来,细细品味当地纯粹的人文美,并从中寻找作品灵感。直到在当地生活了一个月后,姚梦诗才慢慢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在雅安期间,姚梦诗正好碰上了当地的一个传统节日――赶春分,即春分的时候去赶集。跟着住在隔壁的两个老婆婆,姚梦诗在这个以卖农具为主的集墟里找到了些许创作想法。“我觉得特别有趣,在这里,你会看到很多圆形的东西。”在集市上,一个用来做砂器的圆形窑具吸引了姚梦诗的注意力。这个窑具跟砂器是同一种材质,但是它只是作为一个底部的垫圈来使用,用完后的命运只能是被扔掉,“我觉得虽然同一种材质,有些是做成垫圈,有些是做成砂锅,有些做成茶壶,那为什么他们不能做现代陶艺呢?”

受启发于砂器窑具圆的形状,姚梦诗联想到,太阳、星球、水的波纹,还有火跳动的弧度,这些其实都是一个圆形。既然自己来到这么古朴的地方做如此古老的陶器,为何不用――圆,这个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形状,作为自己作品的主要形式呢?“当万物回到最初的时候,也是一个简单的圆点。所以说,大部分东西去掉一些莫须有的、多余的,就应该是纯粹的、最简单的圆。其实就是顺应自然造物的,在你做的时候,你的材质就会引领你,然后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忘记自己,然后器形就出来了”。

荥经砂器的烧造几乎保留了石器时代最古朴的大地气息,直径 2米的馒头窑和釉坑相邻而建,其实就是掘土为坑。在荥经砂陶作坊里,师傅们每天都会把作品放在土坑里,开真火使砂器在短时间内自我煅烧达到烧结温度。这种古法高温烧窑,让姚梦诗观察到火跳动的弧度,“它其实很像古代的一些肌理,带有一种原始的力量,我觉得火其实包含很多东西在里面,人文、历史等很多东西。”砂器通过浴火的煅烧,在坯体上留下纯粹的色泽,就像器回归到土中,生于土,也成于土,薪火不灭。震撼于火的魅力,姚梦诗决定作品中必须要有一个是火的抽象形态。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有一种新的想法”从开始下笔到最后定稿,姚梦诗一共经历了五次修改,最后呈现为五个圆的形态,分别是:异质结合、割裂堆叠、火的抽象、对比、圆形的分解重构。她把这段经历称作是流变式的设计过程,“我触摸到泥土,身边所有人的谈话以及我所处的大环境,都可能导致我每个不同阶段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会使我去改这个图,但是我不是硬改,就是自然而然地觉得,哦,它需要改了。 ”

在泥土和窑火的不断探索中,姚梦诗发现,自己也跟着作品发生了一些变化,“与其说,我创作了这个作品,其实这个作品也在影响我个人。我感觉自己更理性了,思考问题的角度会更多元一点。”她坦言,在做这套作品之前,自己比较偏向学院派,很多想法都是虚无缥缈的,但是在完成创作后她发现,其实做艺术更应该偏向生活化。

即使煎熬也欢喜

创作之初,姚梦诗对自己很没信心,因为,在当代很少有人会将砂器做成造型陶艺。由于作品充满太多的未知,姚梦诗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把它做好。“但老师给了我肯定,她说,让我跟着自己的感受放手去做,毕竟我才是在当地生活过的,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出来的东西那就是适合的,就是对的。”有了老师的鼓励,姚梦诗决定放手一搏。

“材料的选择与整个工艺过程有直接联系,但创作者的自我意志能够对被选择材料的特性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作品完成过程中,姚梦诗发现,由于砂器的材料是经过白鳝泥和碳粉的混合而成,粘度远远低于白泥和瓷泥,导致它的支撑力很弱,做造型的时候很容易坍塌。姚梦诗的作品没烧前的坯体直径已经在半米以上。所以,烧制过程中,摆在她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用砂器材料将造型做大而不使其垮掉。最后经过跟师傅们的反复修改,不断尝试做小样后,姚梦诗发现,可以通过一点点地用拉胚的方式,往材料中放空气,用空气做物理承载并加一些木材作支撑,就可以使其成型。

然而在烧制过程,姚梦诗又遇到困难。由于作品体积太大,为了使用砂器的古法烧制,就必须给作品做一个匣.,以完全隔绝氧气的进入,使烧出来的作品完全是纯黑色。“那么在我的器体已经达到半米的情况下,我还需要再做一个更大的匣.,它们每一个都重达一百多斤,我需要烧六次窑,分六天时间烧。每次都需要很多人帮忙,才能把匣.连作品一起搬到火坑里。”姚梦诗说,由于之前从来没有人做过这么大的器体,师傅也没有相关经验,所以他们的每一次尝试都带着很大的风险。

砂器坯子成型后,需要在阴凉的地方自然晾干,不可暴晒。因此,每做一个作品,姚梦诗都得把各个坯体放到山头上,进行自然风干,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若想在6月初毕业展之前完成作品制作,就意味着每次烧窑都不容有失,“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容我重新做一个”姚梦诗说,每次开窑,自己都会心跳急剧加速。

“万幸的是,作品烧出来后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出来时还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姚梦诗说自己的作品能够如此顺利完成真的是窑神保佑。“因为我们对火其实是很敬畏的,每次我们在做柴烧时,都会给窑神上香,其实这不是迷信,这只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敬仰。”

对于制陶者来说,制陶术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与偶然性一起工作,这种工艺天生自带的不确定性有时候也会让姚梦诗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由于雅安当地泥土的特殊性,它可以根据不同烧法烧成银色、红色和黑色三种颜色。当地从来没有人将不同烧法混在一起烧。为了使作品中火的抽象形态既有火的红又带着泥土的黑,姚梦诗做了一种尝试,她将红色的烧法和黑色的烧法结合起来,把器体的一部分用独立的匣.隔绝氧气,令其呈现黑色效果,另一部分则使其暴露在火当中燃烧成红色。“当时它拿出来以后,我是很惊喜的,它真的达到了红黑的结合,就是我要的火的抽象形态。”提起作品出窑的情形,姚梦诗仍然激动不已。

当作品烧制完成摆在姚梦诗眼前时,她又欣喜地发现,由于当地泥土里含有很多小矿石,烧出来的每个作品表面都有一些很细小的闪光,“就像宇宙一样,有一些星辰在,在深刻的黑里面,还有一些东西可以让人细细观察的东西。”

看着作品在美术馆成功展出,被大家所赞赏,姚梦诗感慨自己曾经也想过放弃。作为女生,只身一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姚梦诗基本上处于四处碰壁的状态。每天,她需要骑自行车翻过三个山坡到达山上尘土满天飞,只有一盏油灯的砂器作坊做作品,“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我的同学们都在学校这样一个安逸的环境下,干干净净地去创作,而我却要在这里每天都蓬头垢面灰头土脸的,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创作过程中,每当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时,姚梦诗总会告诫自己,做陶艺,就是把自己低到泥土里,跟泥土融合在一起,让观赏者感觉到当地的气息,最后出来的东西才能打动人。“我作品上的每一个肌理、每一个痕迹,感觉都是我拿汗跟泪堆起来的。它其实倾注了创作者本人莫大的心血,实在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