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形势下小城镇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形势下小城镇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但小城镇发展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深入解读加强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及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小城镇建设的科学发展模式和对策,并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城镇基本思路发展模式

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小城镇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根据中国社科院的城市蓝皮书称截至2009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46.6%,城镇人口达6.2亿,城镇化规模居世界首位。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却未能真正融入城市;区域分布和发展水平不均衡;城市发展“重大轻小”,忽视了小城镇的发展,城镇体系不合理。国家“十五”计划也把小城镇建设列为今后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

首先,小城镇是有效扩大内需的重要领域。小城镇建设可以带动建筑、建材、装修、家电、家居、汽车等诸多行业发展,增加大量就业机会。同时,小城镇的发展还可以在原有乡镇企业发展基础上,培育出大量上下游产业,不断吸引周边相关配套产业的聚集,吸纳外部资本注入,形成一大批具有小城镇特色的产业品牌。

其次,大力促进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小城镇是人口、产业、服务和市场等的重要聚集地,扩大农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使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村迁移到小城镇,可以缓解从前“过密化”为特征的人多地少矛盾,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能力,促进农村市场的消费。

二.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思路

认清当前形势,结合当前和长远利益,坚持统筹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和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为目的,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以高起点、高标准为目标建设一批功能健全、设施配套完备、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示范镇,引导全国小城镇快速健康发展,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以繁荣小城镇经济为重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繁荣小城镇经济是促进小城镇发展的重要目标,致力于繁荣农村经济、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致力于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更持久的动力;致力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将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将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力有序转移相结合,在大力发展小城镇二、三产业的基础上,千方百计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回乡农民工创业,实现农民增收。

(二)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着力点,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和提高各项设施的配套水平,增强小城镇的聚集功能,促进各种要素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作为建设重点。鼓励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财力的浪费,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利用率。大力兴办公共事业,坚持公共设施政府建设与社会建设双管齐下,加快小城镇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步伐,搞好小城镇社区服务,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小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水利和矿产等资源,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的城镇化道路。

(三)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小城镇社会化服务体系。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现有经济基础、资源条件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积极探索构建行政性、公益性、商业性和互等“四大”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小城镇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发挥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综合性或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及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文化教育中心,以带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扩充小城镇的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文化教育等服务功能,综合利用投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和支持良种繁育推广、农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站)、畜禽防疫体系和技术推广培训等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发展模式与建设原则

(一)小城镇建设发展模式

根据各地的区域优势、资源条件、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等因素,将小城镇划分为以下四种发展模式:一是特色产业型,即依靠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且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二是市场主导型,即以一个或几个专业市场带动起来的小城镇,为当地的商品集散和交流中心;三是工业主导型,即中小企业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且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的小城镇;四是综合型,即具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能在更大范围内起中心作用,能成为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聚集地的小城镇。

(二)围绕小城镇发展重点,按照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发展模式,提出以下建设原则

⑴ 择优发展,突出特色。选择已具有一定规模、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县城和中心镇作为重点培育的小城镇,实施优先发展原则,使其成为规模适度、科学规划、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并突出地方特色,建设特色鲜明的小城镇。

⑵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注重生态化、人性化建设和文化特色的保护,优先发展利于生态环境的产业,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引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⑶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营造宽松环境,实现城镇规划、区位调整、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建设资金、行政管理等改革的重点突破,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引导力,逐步形成小城镇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⑷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二、三产业上一个突破性发展,使重点小城镇能引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产业、公共服务对接和协调发展。

四.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因地制宜,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准确定位布局

为确保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各地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根据当地工业化发展水平,农村居民实际经济收入,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科学制定切实符合当地实际的小城镇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在注重大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的基础上,促进有条件的小城镇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二)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特色是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各乡镇根据当地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发展特点、历史人文背景、区位特征等地方特色,进行科学定位和创新开发。比如,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主导型小城镇;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凭借,发展旅游开发型小城镇;以地理集散为基础,发展交通枢纽型小城镇。

(三)加大财政投资,拓宽筹资渠道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吸引外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并在经营权、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最大程度的保障,从而加快小城镇的建设。

(四)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宽松环境

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大胆进行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小城镇建设涉及城镇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的完善,工商业和服务业繁荣,在土地、房屋产权、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工商准入和税收征缴等方面给予扶持,为小城镇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和体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