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跟着阿细跳月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弥勒西山乡是“阿细跳月”的故乡,而可邑是“阿细跳月”最热闹的地方。“活着不跳月。白在世上走”,每遇火把节、密枝节等喜庆节日。激昂奔放的大三弦便会在月光下响彻通宵。欢快的旋律响起。没有人坐得住。全村男女老少汇聚到村外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奇石环抱的密枝林里跳月、摔跤。80岁的老太太跳起来手不抖脚不颤,就连五六岁的小孩都会争先恐后地一显身手。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可邑在阿细语言中意为“吉祥的地方”。从清朝一个叫毕武(毕阿龙)的阿细人来此定居算起,350多年历史。虽然距县城仅十几公里。但这里的阿细人仍保持着古朴的民风民俗。
烽火台上号角吹起,烽烟燃起,这是贵宾到来的信号。姑娘们梳妆打扮。备好水酒,小伙子们抱着心爱的三弦,等待热情的舞动。迎宾的驱邪人,用色彩在脸上涂了特别的符号。大家跃跃欲试,心跳加快,弥勒彝族村寨可邑的寨门前,一场热情的“阿细跳月”即将开场……
客人来了,寨门上的人便敲响芒锣。寨门前,艾草点燃的火堆。腾起芳香的烟雾,寨门洞里两队赤膊的汉子。手握三尖叉相互交错着。随行的导游说:这是彝家驱邪的仪式。从火堆上跨过去,可以驱邪避害。认真跨过火盆,盛装的阿细姑娘笑盈盈地迎上来,请远方来的客人喝自酿的苞谷酒。大家还有些害羞,这彝家的敬酒歌就开唱了。面对彝家的热情,客人杯中的酒咕噜咕噜就下肚了,然后就是开怀地笑。
此时,三弦一响,熟悉的旋律,简单的舞步,所有人尽情跳起来,这牵动了我儿时的快乐记忆。“阿细跳月”是第一个自己学会的民族舞。时间没有稀释我对“阿细跳月”的喜爱,那股热情,那份快乐,难以忘记。
“阿细跳月”原称“跳乐”,是彝族阿细人特有的舞蹈。传说阿细山寨因“天火”成灾。阿细儿女阿者与阿娥率民众奋勇扑火。因大地被烧烫,便双脚轮换弹跳,而形成今天“跳月”的基本动作。“阿细跳月”节奏明快,舞姿粗犷奔放。分为老人舞和青年舞。老人舞弹的是小三弦。舞步轻慢稳重。青年舞则热情奔放,每当节日或农闲时,姑娘们在林中梳妆打扮,故意磨时间,小伙子们却故意把短笛吹得短促,把大三弦弹得急迫,一方急,一方缓,别有一番情趣。然后在“跳月”中,寻找称心如意的伴侣。
从寨门开始,我们就这样边走边跳地向寨子进发。经过起伏的小山包。经过神圣的密枝林……没想到在村口我们遇到了更加热烈的欢迎。村里的男女老少几乎全部出动,列队在路的两旁。跳起了阿细跳月。那股热情、真挚都在他们舞蹈中体现。没牙的老太太乐呵呵地咧着嘴,板凳高的小孩认真地比划着,姑娘的微笑让村子的颜色更灿烂。早在20世纪50年代,可邑的“阿细跳月”就曾跳到北京,跳到波兰,近几年多次参加如’99昆明世博会等国内大型演出活动。还获得“阿细跳月”节比赛第一名。
一路进村,村里围墙上的土著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那都是关于“阿细跳月”的。我们径直来到村子的一个四合院里,这里是阿细文化馆,织布、舂米、生产工具……院子里摆着十几张小桌子。是接待客人用的。大家坐定。期待着一场阿细文化的原生态表演。
一声哨响。那欢快的大三弦和姑娘们清澈高亢的原生态歌声又响了起来。这时彝族阿细人的三道酒开始了。她们将为远来的客人敬上三道酒,每次敬酒都要唱歌。
接下来,阿细鼓舞、丰收舞、霸王鞭等舞蹈一个个表演了起来。中间还穿插着当地村民的原生态祭祀舞蹈。客人们看得既新鲜又激动,不时跟着他们大叫起来。
只见几个老人上场了,把晚会推向最高潮。他们举着竹竿。竹竿上挂着一些神符一样的东西,仔细一看。有芭蕉叶、写着“驱恶火”字样的牌子、一把宝剑、另一个牌子上画着火焰一样的图案。中间一个老人手里摇着铜铃。嘴里念着咒语,后面有一个人弓着背,背着一根绳子。绳子后面拉着一只公鸡。几个赤膊纹身的彪形大汉扛上来一段木头放在空地上。一个人用另一根小木头在上面钻了起来。一会儿就见大木头燃烧了起来。旁边的人连忙点燃了火把,原来,这是崇尚火的彝族阿细人的取火仪式。用火把又去点燃空地中央刚刚堆起的柴堆,一场彝族人特有的篝火晚会就这样开始了。
随着一声哨子响,大三弦弹了起来。笛子唢呐吹了起来。那欢快的旋律响了起来,空地上的人都围着篝火跳了起来,转了起来。欢快的调子始终荡漾在可邑寨的上空。欢快的乐声一遍又一遍地晌起。人们一圈又一圈不知疲倦地跳着。有游客兴之所致接过阿细的三弦学着边弹边跳。大家乐开了花,随着那领乐的哨子一遍又一遍,一圈又一圈地跳着。
在篝火即将燃烬的时候,在恋恋不舍的心情中。我们离开了欢乐的可邑阿细寨,兴奋的人们还沉浸在欢乐的回忆中。那欢快的哨子声、三弦声还一直在耳畔回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