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尽管高考作文题年年标新立异,但考生只要抓住规律,掌握了命题的特点和趋势备考就会有条不紊,事半功倍。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呈现出以下命题特点:命题形式多样化,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等命题形式相互融合与创新;文体开放与限制并行;作文命题内容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个性,抒发真情实感;审视理性思维;透视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等。2012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必将在2011年命题特点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一、关注生活,贴近现实,理解时念,抒发真情实感。

2011年高考作文命题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对生活的关注,对时念的呼应。这一点也必将在2012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得以继承。需要注意的是,关注生活,并不仅仅指对自我生活的留意,更重要的是要以自觉的态度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要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新问题,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针对此趋势,考生在备考作文时,要避免陷入题海。很多人希望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写作水平,适量的写作实战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最重要的还是积累写作素材,学会对素材举一反三,以应对各种类型的写作。高中生生活圈子小,想要获得丰富的生活材料是不容易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说没有其他材料可以替代。对于高三学生来说,经常读报刊,尤其是一些素材的小册子,是一个有效积累素材的渠道。其实写文章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

读报刊的技巧:

1.吸取最新素材、最新的观点,把握时代脉搏。

2.多积累语文知识,如历史典故、名人名言、古典诗词等。

3.擅长深层挖掘素材内涵,转化成适用话题,举一反三,综合运用。

二、全面练习各种文题,争取每种文题都会写。

不要以为本省市卷今年考新材料作文,明年还会考新材料作文。虽然各地命题存在一定的延续性,但命题形式是稳中求变的。如2008年湖北卷考命题作文“举手投足之间”,2009年考“站在___门口”是半命题作文,2010年是新材料作文“幻想与现实”,2011年则又是命题作文“旧书”。另外,高考作文命题对文题的命制,就本地而言有很强的继承性,各个地区的考生应高度重视本地区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的有关规定,并为训练作参考。因此,如长期以话题作文出现的省市,则应加强材料作文的指导;而连续几年都用材料作文进行考查的省市,则应多关注命题作文。只有经过广泛训练,考生才能在写作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三、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审题能力。

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在整体上仍将会继续保持重视理性的倾向,所以考生在平时训练时,应相对加强联系具体问题辩证分析、灵活论证的能力。进行专门训练,针对某一现象,怎样出观点,怎样出新观点。很多时候,一个好观点就能带来一篇好文章。不管是对观点的提炼,还是对材料的运用,变通的技巧都非常重要。怎样把一个常见的认识演变成一个独特的认识,怎样把一个用于别处的材料恰当地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些都需要考生有好的思维习惯。尽管新课标理念强调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但是2011年高考作文命题有些省市卷的题目存在一定的审题难度。只有长期进行思维训练,考生在高考审题时才能准确提炼观点,正确立意,从而解决审题这一难题。

四、规范写作步骤,突出表达训练。

在高考作文题的命制上,现在命题者基本上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一是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二是尽量预留空间让考生立意、选材、构思。由此可见,要写出优秀的文章,只有从立意和文采方面加以突破。这就决定了考生要规范写作步骤立好意,加强训练,才能写出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训练:

1.审题训练:一是要提高揣摩命题者意图的能力,尤其要提高理解题中材料的意思和提示语中关键词语的能力。任何一道作文题都有明确的命题意图。看到作文题,考生就要思索一下命题者为什么这样命题,进而探究命题的依据和出发点。二是要有辨别文体的能力,要注意作文题对文体有没有具体要求。三是要有确定选材范围的能力。四是要有把握题意重点的能力,尤其是要善于抓住题眼,进行反复的揣摩和思考。

2.立意训练:一是立意要准确,要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客观、全面和公正的认识。二是立意要鲜明,主张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旗帜鲜明地表达出来。三是立意要集中,一篇文章必须有而且只能有一个中心,否则写出的文章就会散而乱。

3.选材训练:一是选材要契合文章的中心或主题,与中心或主题无关的材料不能用。二是选材要典型,要选择能充分表达文章中心或主题的材料。

4.构思训练:一是审题立意结束后,考生要思考文题适合写什么文体,迅速构思出文章的主体框架,明确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什么。二是要能确定出详写和略写的内容。

5.表达训练:一是表达要准确,遣词造句要准确客观地反映事物,准确地表达思想情感。二是语言要生动、流畅,多运用修辞手法,多用长短句和整散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