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影《香水》中“香水”的具象性和抽象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影《香水》中“香水”的具象性和抽象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德语电影香水》在国内应该加以重视和研究。本文以葛奴乙提取少女体香研制的“香水”这个符号为研究对象,从它的具象性和抽象性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具象性角度提出“香水”这一无形之物在等级社会中具有社会身份象征,又蕴含着社会批判的取向;从抽象性角度提出“香水”符号与个体主体价值自然性追求形成一定的暗合关系,具有强大的悲剧张力,是破译关乎人的身份和存在问题的密码。

[关键词] “香水”;具象性;抽象性,暗合关系

2006年9月7日于西方各大影院公开上映的德语电影《香水》是一部令人震惊又令人充满解读欲望的电影。它是著名导演汤姆•泰克维尔大胆改编聚斯金德被禁售的同名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的杰作。该片曾经引起西方文艺圈一片哗然,因为在西方电影等级划分中它属于暴力和血腥的级别,而且争议的焦点集中在电影宣扬艺术还是宣扬暴力。所以该片在国内没有正式公映,只能在网络上的相关网站中下载或在线观看。与此同时,受国内众多媒体的大肆宣传,观众的目光也被吸引到当时即将公映的《圆明园》《东京审判》和《夜宴》等几部国产大片上。时至今日,《香水》该片仍然为为数不多的人关注,更没有一篇相关学术论文对其做评价,这令笔者颇为费解。

如果该片真的充满暴力和血腥,倒也罢了,事实上不是这样。就小说原著而言,阅读小说文本的过程是一段黑暗而充满恐惧的身心冒险,它紧紧地抓住了人们的想象。难怪法国《费加罗报》这样高度地评价这部小说:“《香水》将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个无可比拟的奇迹”。小说原著中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不容易通过视觉艺术表现出来。导演汤姆•泰克维尔对其作了大胆地改编,重点传递香水这一无形物体在人身上所诱发的强大隐喻。纵观当时的国内几部电影,与《香水》相比均缺少这一点。笔者观看该片后,觉得该片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能使人产生深层次的思索。“香水”是个充满无限阐释空间的符号,它的具象性和抽象性是与其相对应的社会批判和个体主体价值追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香水”的具象性与社会批判

电影《香水》主要讲述了弃儿葛奴乙从巴黎充满腐臭的贫民窟、经历屈辱甚至死亡、通过研制顶级植物香水一步步走向疯狂杀害25个年轻貌美女子、通过提取她们的体香制造旷世香水的故事。葛奴乙出生就遭母亲遗弃成为孤儿,他能用嗅觉超凡的鼻子来感觉这个贫民窟的世界。后来他被带到了收容所,在那里他以极端敏感的嗅觉神经进一步认识和辨别了这个有温暖、有恶臭的世界。长大之后他被卖为奴隶,在肮脏与恶臭的环境中靠出卖体力来维持生存。在一次和主人进城购买货品的偶然机会中,他平生第一次闻到了巴黎上流社会所崇尚的香水。这是和他早期所经历的世界完全不同的气味,打乱了他原有的认知模式。他也知道这些香味道并不是富人们自己所具有的,而是用来遮蔽和掩饰这个世界的肮脏与恶臭的空气清新剂而已。香水原本是各种各样的花中提取的香味、经过一定的调配生产而成。但是在葛奴乙看来,这是阻隔底层人进入上流繁华城区的障碍,香水的具象是上流社会身份、权贵和财富的象征。当他睁开眼睛看着贵夫人们从那些香水店里出来的时候,一切都得到了验证。这个时侯他才第一次真正地意识到自己和他们是有身份上的区别、才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是属于被人瞧不起的奴隶。

从个人主体意识上讲,香水的气味是葛奴乙由外而内开始寻找自身气味、开启认知自我独一无二性的钥匙。该片在这个镜头中充分细腻地拍摄了葛奴乙内心的巨大冲突。正因为这种无法抵挡的巨大冲突的存在,他要去验证别人是不是真的有独一无二性的香味,寻着第一个被害少女散发的体香来到了她的身边。这是与贵夫人们截然不同的香味,它是少女的身体内飘逸而出的香味。他终于明白:自己没有纯正的体香,只有肮脏和恶臭,所以没有人会在乎他。这一巨大转变从葛奴乙意外杀人,并发现少女具有体香开始,整个故事就进入了葛奴乙心路历程的表现中。学习提炼香料的方法,通过努力学会了提取人体体香的方法,最后创造了令所有人都无法控制欲望的绝世香水。以至于在最后审判他的时候,人们闻到这种香水使整个现场成了的海洋。

观看完后内心没有丝毫的轻松感,反而觉得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做深刻的思考。导演的“去原著化”改编观念反映出强烈的哲学、伦理及社会思想的重新反思。

毫无疑问,导演在电影中并不是为了宣扬暴力,就视觉画面而言,暴力因素并没有真正地呈现,反而在一种近乎冷峻地叙述中引领着观众的神经官能趋向平静。这是导演对“香水”这个符号赋予了深刻的社会批判紧密相关。前面说过,就富人与穷人的社会结构划分而言,香水的具象是上流社会身份、权贵和财富的象征,也是阻隔底层人进入上流繁华城区的障碍,是穷人永远只可闻但却永远无法靠近的象征。“香水”所透视出的冷漠和地位差距就被充分地凸显出来。世界原本就是肮脏与腐臭不堪的类像,然而拥有权势和财富的上流社会借助香水来遮蔽,在纸醉金迷中挥霍从被奴役者手中掠夺来的财产,并不断强化自己作为奴役者与被奴役者穷人的地位差距。结果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偏移。

葛奴乙试图通过制作迎合贵族们的香水,以此来获得进入身份被认可的上流阶层的努力,可以说是大胆而冒进的。当他成功地调配出令贵族们产生幻觉和望的香水的时候,他失望了。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貌似有地位有身份的贵族们原来和自己一样,根本不存在天赋性的体味。也就是说,底层和上流社会的人其实根本不是先天性地存在差距,差距只是在于贵族们用香水作了遮蔽。这一点对葛奴乙产生带着用25位少女的体香研制的香水回到出生地贫民窟具有预设性。他想验证贫民窟的人们是否具有先天性的体味,结果是任何人都没有,只有他的香水才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有别的气味。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具有非常悲剧性的启蒙行为,使葛奴乙坠入了纯粹的虚无。贫民之贫在于麻木、在于和上流社会的人一样充满幻想和望。天地之间除了纯真的少女具有真正的体香之外,任何人都不具有。世界的肮脏和腐臭才是世界的本质。这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对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反思意义。“西方现代社会在追求物质和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促使理性和信仰两大精神支柱坍塌,人的精神家园也遭到严重破坏,人充满了孤独、苦闷、焦虑和无家可归感。”[1]人的身份得不到确认,成为现代人的灾难。

二、“香水”的抽象性与主体价值追寻

“西方现代艺术和审美的一个主导趋势,就是走向抽象。这是一种全新的审美形态和艺术语言”,“走向抽象是追求内在表现的必然结果”。[2]电影作为现代工业化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要追求艺术独立性和美学价值,毫无疑问在视觉消费上,就必然具有抽象性。

在电影《香水》中香水这种液体或无形之物具有很浓重的抽象性,其符号属性不容忽视。它与主人公葛奴乙对个体主体价值的追寻形成一种暗合关系。香水意味着可散发性气味,气味的差异性意味着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少女体香存在暗示着男子体味的缺失。正因为如此,葛奴乙疯狂地研究制作香水,目的就在于要重新建立一种和女性一样具有体味的独一性,这是个体的身份密码和主体价值存在的惟一方式。所以葛奴乙的“香水”与他的天赋性主体价值凝聚到一起。世界的二元性即富与穷、男与女是葛奴乙个人意识被启蒙的简单而真实的认知模式。“香水”的外在性令葛奴乙极端厌恶和恐惧自己没有体香的身体。悖论的是:用少女体香研制的香水可以令全世界沉浸在欲海,在幻觉中满足欲望,剥夺他们的意识,却对自己永远无效,反而增强他的理性、增强对世界和众生的认识。他对主体存在价值追寻的终极永远达不到“香水”对世人的影响那么大。这是令人绝望的悖论。“香水”对人的征服源自少女纯真的自然身体及自然性,这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改变的属性。恰恰葛奴乙先天就不具有这种属性。故而此后的疯狂才有可阐释性。

值得思索的是,为什么他研制香水的材料是少女的体香而不是植物花香?为什么他面对女性的时候总是有种无法控制的疯狂举措?提取少女体香作为研制香水的材料在于葛奴乙首先察觉了个体的差异,同时少女也意味着一种纯正性,即未被破坏的本真状态。这和他自己个体意识的启蒙具有同步性。正因为这一点,他才开始以成年男人的目光来体察世界,去认知一种纯粹封闭的自我。每个少女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提取她们的体香来制作香水从而征服所有的人包括上流社会的贵族和行刑者,目的就在于证明少女的独一性具有价值。在一定的心理程度上,可以暂时性防止别人发现自己不具备体香的事实。在二元世界中,采取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互补原则来扩充自己,或者说遮蔽自己看起来是可行的。自己作为香水研制者理应得到更好地尊重和肯定。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人们以谋杀罪控告他并强烈地要求处以极刑。在一定程度上讲,这是对葛奴乙追求自我主体价值的否定和讽刺,也加速了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崩溃以至于堕落。其中所蕴含的悲剧张力异常强大。

少女体香与香水的关系在层级上是质料与形态的关系,在男性个体意识被启蒙的世界里,这种关系又被转喻成性本能与性幻想、爱与被爱的架构。这就不难理解葛奴乙为什么面对女性的时候总是有种无法控制的疯狂举措。从个体主体价值的角度上看,性本能和爱未被满足从而导致性幻想与渴望被爱,性幻想与渴望被爱又是催生其通过研制香水试图永远占有少女纯真身体的深层动机。从最终的结果看,任何人的主体价值都不可能凌驾于其他的个体之上,通过剥夺他人与私人占有的方式来证明主体性注定会失败。

那么葛奴乙追求的主体价值难道仅仅是独一性吗?当然不是。影片中给出了一个他独自进入山洞几年未曾出去的画面。在影片中这个画面是没有人物语言,没有任何动作。其中的含义要告诉观众的是他在苦行和思考。思考什么?就是思考关于人的问题,关于人的自然性问题。人的个体价值是和人在自然世界中的本真状态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他的社会性。也就是说,葛奴乙在这个时候要去做的就是用自然性去抵制肮脏污秽的社会性,这才是主体价值得以建立的可能途径。也只有这种可能途径才能发现自己的独一性,个体的身份密码才能最后破译。

“香水”之谜在抽象意义上讲,即个体身份与主体价值之谜,也是人的自然性之谜。当整个谜团解开的时候,葛奴乙产生了从未有过的虚无感,发生了用少女体香研制的香水浇遍头顶诱使贫民将其吃掉的最后疯狂。死亡并不可怕,人活着却没有真实的自我那才可怕。人与生俱来的主体价值即自然本真被遮蔽而产生绝望更加可怕。

三、结 语

这部电影可以说充分解构了粗暴的道德说教和庸常的社会伦理秩序,它能促使观众往深层进行思索人以及人的价值问题。其通过影视直观所追求的形而上的思考无疑是非常深刻的。

“香水”的具象性所透析的社会批判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再现18世纪巴黎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心理,冷漠与无知形成一种混合状态;“香水”的抽象性昭示的个体主体价值及生存意义被遮蔽。对当下而言,个体价值又多大程度上被纳入关注的范围呢?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该片到目前为止,仍未被国内影视界关注就可以想见,主流意识依然影响着国产电影的发展空间,关于人深层心理的刻画及传达是应该亟待解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3.

[2]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49.

[作者简介] 吴海进(1976― ),男,江西永丰人,文艺学硕士,贵州民族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