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医院感染传播媒介监测及病原菌结构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医院感染传播媒介监测及病原菌结构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监测医院感染鞑ッ浇椋对菌落数和病原菌结构进行分析,掌握传播媒介的特征,对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我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报告,选择呼吸内科、神经外科、ICU、新生儿科、感染科及普外科6个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科室作为监测点,采集科室物体表面微生物菌落数,并进行培养鉴定。结果 ICU菌落数不合格率为51.67%,排第一位,其次是神经外科和呼吸内科,输液泵按键与呼叫器按键菌落数不合格率最高,分别为52.63%、46.15%,其次为电话听筒和床栏,分别为36.36%和36.28%,各科室、各样本菌落数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83、6.274,P=0.032、0.017)。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62株,其中G-球菌占54.84%,G+球菌占38.71%,排列顺位前三位的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 医院各科室使用的物品、设备表面存在病原菌定植,并且病原菌构成与医院近期细菌谱相近,说明各科室物品成为医院感染的传播媒介,应制定针对性的消毒措施,阻断传播链。

[关键词]医院感染;传播媒介;监测;病原菌;结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4-194-03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是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医院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相关报道显示,在美国,每年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超过200万,消耗的费用多达45亿美元。卫计委已将医院感染的控制作为评价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对于医院硬件设施及设备在医院感染中的媒介作用研究较少,本研究拟通过横断面调查,选择我院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发生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6个科室,采集不同物品、物体表面病原微生物标本,分析病原菌结构和分布,进一步加强防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6年10月1~5日对呼吸内科、神经外科、ICU、新生儿科、感染科及普外科6个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科室作为监测点,采集医务人员和患者接触较多的物体、设备表面样本,每个科室采集样本60份,共360份,其中电话听筒11份、鼠标42份、键盘42份、暖箱24份、监护仪按键83份、输液泵按键19份、呼叫器按键26份、床栏113份。

1.2方法

1.2.1标本采集 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采样,被检物体表面用5cm×5cm标准灭菌规格板采样,键盘选择常用按键直接用棉试子横竖往返涂抹表面,将棉试子投入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1.2.2培养和检测方法 细菌培养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分离培养。将采样管置于漩涡混合器上振荡20s,将样本接种于哥伦比亚血平板上放进35℃的CO2培养箱,培养18~24h后进行鉴定;同时用无菌移液器取0.5mL样本注入空平皿内,加入16~18mL营养琼脂,放人35℃孵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1.3判定标准

按《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l5982-2012规定,Ⅱ类病区菌落数>5cfu/cm2为不合格;Ⅲ类病区菌落数>10cfu/cm2为不合格;Ⅳ类病区菌落数>10cfu/cm2为不合格;多药耐药菌的确定参照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执行。菌落数(cfu/cm2)=平板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30cfu/cm2)。

1.4观察指标

(1)比较呼吸内科、神经外科、ICU、新生儿科、感染科及普外科媒介监测合格率;(2)比较各种物体、设备监测合格率;(3)比较呼吸内科、神经外科、ICU、新生儿科、感染科及普外科传播媒介病原菌检出数和构成情况。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 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

2结果

2.1各科室不同样本监测情况

菌落数监测结果显示,ICU菌落数排第一位,其次是神经外科和呼吸内科,输液泵按键与呼叫器按键菌落数不合格率最高,其次为电话听筒和床栏,经Wilcoxon秩和检验,各科室、各样本菌落数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83、6.274,P=0.032、0.017)。见表1~2。

2.2原菌构成情况

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62株,其中G-球菌占54.84%,G+球菌占38.71%,排列顺位前三位的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见表3。

3讨论

医院感染危害极大,倍受社会和,特别是多药耐药菌引起的交叉感染,甚至可能导致暴发流行。目前国内外针对医院感染的研究很多,美国在医院感染的研究起步较早,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着手,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在1970年建立了覆盖全美的医院感染监控网,以此指导全国感染的防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卫生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医院感染,但报道显示,2010年国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从2001年的5.2%上升到8%,因医院感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49.8亿元,说明我国医院感染的防控形式十分严峻,医院感染的管控仍存在诸多不足。

医院感染根据传播途径可分为直接接触感染和间接接触感染。直接接触感染包括输血、侵入性检查、气管插管及注射等,是指病原菌直接从传染源传播至易感者引起的感染;间接接触感染是指易感者接触了被病原菌污染的物品,如接触被污染的监护仪、床栏、手套及输液泵等。无论是直接接触感染还是间接接触感染,均可通过切断传播途径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近年来,医院感染防控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直接接触感染,而对间接接触感染的关注较少,因此监测医院传播媒介表面污染情况,结合医院实际,对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研究监测了我院发生医院感染的6个科室,以ICU菌落数不合格率最高,达51.67%;其次是神经外科和呼吸内科,不合格率分别为31.67%和30%。样本监测结果显示,输液泵按键与呼叫器按键菌落数不合格率最高,分别为52.63%、46.15%,其次为电话听筒和床栏,分别为36.36%和36.28%。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以G-球菌最多,占54.84%,其次是G+球菌,占38.71%。排列顺位前三位的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说明输液泵按键、呼叫器按键、键盘、鼠标等均可成为病原菌的载体,如果医护人员接触过上述物品,未洗手和消毒就进行治疗操作,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特别是ICU患者,病情重,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留置的管道多,侵入性操作较多,条件致病菌引起的医院感染率更高。

综上所述,从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医院各科室使用的物品、设备表面存在病原菌定植,并且病原菌构成与医院近期细菌谱相近,说明各科室物品成为医院感染的传播媒介,应制定针对性的消毒措施,阻断传播链。目前国内对医院环境、物品的消毒方法很笼统,如《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院环境消毒技术规范》中仅有室内桌椅、床头柜等物品表面、地面的消毒方法和标准,而对缝隙较多的特殊设备和带电设备的消毒方法并未提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加快,电脑的应用已十分普及,而这些设备在医院感控时很容易被忽略,因此,医院除对地面、物品表面按规范消毒外,还应制定电脑等办公用品的消毒规范,切断间接传播途径,确保患者就医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