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有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尼各马可伦理学》有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作者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的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全书所涉及的主要是关于善、幸福、道德德性、理智德性、快乐与友爱这几个方面。读完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关键词:善;德性;快乐

一、关于幸福与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善有两种含义,具体的善和最终的善,具体的善是指一个具体的目的,最终的善是具有总体性质的善,它包含着低于它的目的的善。善的事物被分为三类:一是外在的善,包括财富、高贵的出身、友爱、好运等,它是实现善的手段;二是灵魂的善,包括节制、勇敢、公正、明智,它是善的目的,是最为真实的善;三是身体的善,包括健康、强壮、敏锐等。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的善既是学问又是技艺,它是因自身是善而为善的事物,幸福便是如此,作为最高的善指的是人的肉体和灵魂活动的圆满实现,尤指人的灵魂最好思想活动的圆满实现,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一般的大众对幸福的理解是为获得快乐的一种享乐生活,幸福就是生活的好或做的好。出众的人认为幸福是为了获得最高荣誉的公民大会或政治的生活。爱智慧者则认为幸福是一种合乎德性的沉思的生活。幸福是需要通过努力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运气只是幸福的补充。

在感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深刻之余,我也联想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关于善和幸福的论述。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最高的善犹如水一样看似无形,最为柔弱,实则最为宽广,包含着世间的其他一切善。还有《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善指的是具有最为美好、最完备的道德品质。“上善”、“至善”与亚里士多德的最高的善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关于善的最高境界,是人世间最为高贵的品质,是人类所要追求的最终的目的。中西方伦理学的核心便是善,在善的引导下进一步展开对其他伦理道德的论述,善是总纲,善是起点,善又是终点。幸福的评判标准却是多元化的,有的人以获得肉体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人以追求精神的快乐为幸福。作为“礼乐之邦”的中国,一直以来人们以追求精神的充足为幸福,以获得最高尚的品质道德为最高的福祉,那些古代有道德的君子在老百姓的心中是被崇敬的,文人贤士也因自身的高尚品质而备受赞誉。但是随着西方多元化思潮对我国的冲击,尤其是一些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传入,一些人开始放弃自己的精神与灵魂的追求,开始不择手段的追逐经济利益与财富,甚至为了获得享乐的生活而采取许多违背礼仪道德与良心的事情。经商的生产毒奶粉、毒牛奶来降低成本获得利润。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谋得一份好的工作,只重视科学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做人的素养。普通百姓也把自身酒肉生活的满足当做是最大的幸福。本应该教化公民的政府甚至也成为了政客们追名逐利、操纵乌合之众的战场,官员中饱私囊不说,还把政绩与金钱利益相联系……整个社会都为了外在的物质而奔波劳累,却很少停下脚步来思考一下为什么钱袋子越来越鼓了,乐趣却越来越少了,生活越来越没意思了。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应该读读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是合乎的性的沉思的生活,给自己的心灵一副猛剂,使自己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二、道德德性与适度

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分为两个部分:有逻各斯的部分与无逻各斯的部分。有逻各斯的部分又分为严格意义上的逻各斯和听从意义上的逻各斯,无逻各斯的部分又分为动物性与植物性,其中动物性方面又分由听从意义上的逻各斯和反抗意义上的逻各斯。德性又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我们这里说的道德德性就属于灵魂中有逻各斯与无逻各斯部分所共有那个听从意义上的逻各斯。道德德性是通过习惯养成,而非自然造成的。适度的两端是不及与过度。不及与过度是恶,适度是一种德性。德性就是中间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的中庸就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

在具体的德性上对德性的适度与否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比如说勇敢这种道德德性指的是恐惧与信心方面的适度品质,如果对这种品质不及,那就是怯懦,如果对这种品质的过度就是鲁莽。怯懦与鲁莽跟勇敢相比,一个是不及,一个是过度。要想获得勇敢就必须切实把握好一个中庸的度。还有节制的不及时冷漠,过度是放纵;大度的不及是谦卑,过度是虚荣;大方的不及是小气,过度是铺张……每一种具体的道德德性都有一个不及与过度,而这种不及与过度与德性相比就是一种恶。道德德性对于个人与民族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有德性的人是被值得称赞的,一个有德性的民族是值得骄傲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但是随着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的现象,老人摔倒在地无人帮扶,小孩被车碾过无人问津,这是道德德性的不及。还有一些道德绑架的现象,公交车上不为老人让座位就要遭到辱骂,这是道德德性的过度。全社会必须重新拾回道德德性的适度标准,这样才不会让社会的道德失衡。

三、关于快乐与友爱

关于快乐的讨论很深刻,亚里士多德揭示出快乐一些难以言说的特性。他认为向正常品质回复的快乐不是正常的快乐,比如因饥饿而吃饭感到的愉悦。快乐是人的正常品质的不受阻碍的实现活动。正常的快乐是善而不是恶,快乐是一种善但不是最高的善,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的生活是快乐的生活。快乐本身是自足的,不依靠时间的积累而增加,因而当我们因做某事而忘记了时间时,我们是快乐的。

关于友爱的讨论,很有意思。亚里士多德讨论了三个层面的友爱:有用的、快乐的、善的或有德性的。他认为快乐的和有用的友爱建立在某种交易的基础上,存在利害关系,因此难以长久;而善的友爱是因为对方自身之故的、既善也愉悦和有用的、持久的。青年人往往喜欢追寻快乐的友爱,跟谁在一起快乐就在一起,但聚的快,散的也快;中年人和老年人喜欢追寻有用的爱,谁对他们有好处,便跟谁交往,当对方不能给予好处时便失去了交往的必要;而只有有德行的好人才追寻善的或者是有德性的友爱,这种友爱是最为长久的,属于灵魂之交。当然亚里士多德并不是单纯的就友谊论友谊,还将友谊上升到城邦生活的高度,强调了友谊对城邦生活的重大意义。

快乐与友爱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它关乎到生命的质量问题。快乐与友爱都是关乎到精神与灵魂的品质,是高尚的、纯洁的,不应该掺杂任何的杂质。朋友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时还应当看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城邦之间的友爱,具体到现在社会便是国家公民之间的友善,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被表述为个人层面的友善,友善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才会是更加完善的友善。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尼格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图书馆 2003

[2] 余纪元;林航.“活得好”与“做得好”:亚里士多德幸福概念的两重含义[M].世界哲学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