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古都》中的艺术特色一悲哀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古都》中的艺术特色一悲哀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内外视角之美,即京都之美和主人公千重子的悲哀美,以及“紫花地丁”和“北山杉”两个相对的审美意向来剖析这部名作中体现的日本文学‘悲哀美’的传统美学观和作者的审美意象。

【关键词】古都;内外美;悲哀美:审美意象  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137-02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古都》与其他两部作品在艺术特色上有一脉相承相似之处,但同时《古都》打破了传统的爱情主线,以亲情为主题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也表现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本文试从内外视角之美,即京都之美和主人公千重子的悲哀美,以及“紫花地丁”和“北山杉”两个相对的审美意向来剖析这部名作中体现的日本文学“悲哀美”的传统美学观。

小说《古都》描写了被贫苦的双亲抛弃的幼婴千重子,由商人太吉郎夫妇捡来,并按照日本古老的规矩抚养长大。女主人公千重子是个多愁善感、美丽端庄的姑娘,她常常暗自怀疑自己的身世。一天,千重子与出身于京都郊外北山杉的年轻貌美的姑娘邂逅,她发现这个姑娘正是她的孪生姐妹。身强力壮的劳动者苗子同娇生惯养的千重子,逐渐超越社会身份的悬殊所带来的隔阂走到一起,然而最终再度分别。整个故事的背景,选择在京都,描写了四季情景。而且从樱花争艳斗丽的春天到白雪闪烁的冬季,时间跨度为一年。川端先生以毫无夸张的感伤、令人感动的手法、敏锐而精心的笔触,表现出神社佛阁、工匠云集的古老市街、庭园、植物园等处的风景。作品中渗透浓郁的诗情,将自然与传统和谐统一,留给读者的却是无尽的哀愁。

作者描绘的外部世界的美是京都及周围的四季风景,民间活动和名胜古迹。从樱花灿烂的春天到白雪皑皑的冬季,时间跨度为一年。我们透过千重子的眼睛欣赏到了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园杉、青莲园的楠木,领略了一年一度盛大的祗园会、时代祭、代竹祭、鞍马山的大字篝火。这些节日盛会古朴,闲适,就如一幅幅历史风俗画卷,每一页展开都是日本文化的大展览,一张张连系起来就是千年古都的历史变迁。这部小说没有宏大的场景,而是作者的主观关照中对大自然美的细腻感受。在这看似平淡的风物中,更能体现那一缕淡淡的哀愁。美丽的风景不仅是主人公哀伤的烘托,也是小说中人物心灵寄托和舒展的地方。

除了旖旎的自然风光,还有日本传统之美。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它美丽,充满了生机,已远远超越了景致的范畴,它已进入日本民族的性格当中,成为充满活力的日本民族性格的写照。

美丽的和服也是日本传统之美的瑰宝。文中以郁金香、、赤松山、胡枝子花、樟树、赤松、杉树等美丽的自然景物作为和服的图案。自然之美溶入到传统美中,而传统美也更能反映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川端康成的《古都》中无处不在都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之美,正是这种哀伤的优美使《古都》获得了经久不衰的魅力。而“物哀”之美的文学风格也有其深沉的原因和背景。

一、内在视角的“物哀”之美

内部视角是以千重子为中心人物,以一对孪生姐妹的悲欢离合为主线的人情世界,同时也描写了男女恋情和亲子之情。生长在富裕家庭的千重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时候的她正值风华正茂,在春光明媚的季节,却充满了惆怅,而且对孩提时代伙伴真一的爱意感到不知所措,并且对自己不明的身世感到十分的痛苦。作者一开头就展现出一个美丽却伤感的少女形象。

千重子和苗子的相逢和分离是小说发展的主线。由于生计原因,千重子从小被父母抛弃,由绸缎批发商太吉郎夫妇抚养长大,对自己身世的疑虑,尤其在当时歧视弃儿的背景更是给千重子的内心世界添上一层忧愁。苗子的父亲在意外中死亡,母亲也伤心去世,她成了真正的孤儿,被贫寒人家收养。千重子去北山观赏松树,看到与自己一模一样的苗子。在祗园庙会上向神灵祈祷,这对阔别多年的孪生姐妹终于相认了。千重子一方面感到欣喜,一方面证实了自己的身世,使她越发哀愁。苗子健康阳光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感染了千重子,她就如北山上的松树,为千重子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刚强的力量。干重子去北山看望苗子,在暴雨中,苗子以身体掩护住千重子。同时千重子也被这一份亲情所打动,热情邀请苗子与她一起生活。小说的最后,苗子在深夜来到姐姐家中,为她铺好床,用身体捂暖被子,次日早晨,在整个街市还在熟睡之时,她迎着小雨离开了姐姐家。由作者“物哀”的美学观认为,美不存在大团圆的结局中,艺术的美惟有存在缺憾和遗憾中。

千重子从小被父母疼爱,她也由衷的尊敬和热爱养父母,但却摆脱不了父母对自己婚事和前途的干涉。在爱情上,真一朦胧和青涩的表达,秀男沉郁的爱恋和龙助热情的追求,也让她无从选择、小说的结尾,龙助帮千重子打理店铺。千重子没有做出明确的选择。正如千重子所喂养的金钟儿一样,被放进狭小的天地中无法选择,这种悲哀的美是干重子内在精神核心,也是作者追求的美学原则。

二、形成哀愁的身世原因

川端康成出身在日本大阪的开业医生家庭,还在襁褓中就失去双亲,到16岁时,他的亲人都相继去世。对川端来说,温暖的亲情是脑海中空白的记忆,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他在丧礼、哀愁、孤独中度过童年时光。这段经历成为他抹杀不去的记忆深刻地影响他的性格,也成为他的文学品格,源源不断地流露到作者的文本当中。

三、形成哀愁的传统背景

川端康成的作品深深耕植于日本文学的沃土中,他的文学作品深受《源氏物语》的影响。在日本传统的美学观中,“悲”是与“美”相联系的。“物哀”是日本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观点认为人的种种感情,只有哀愁,忧伤,苦闷等不如意的事物才是感人至深的。川端的身世使他具有多愁善感的性格,也就更能体会和领悟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原则。川端至死至终都是美的追求者和表达者。同时日本也是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地质活动的无常更是加深了生命无常的悲伤情感。

紫花地丁是贯穿全文的意向,在第一章开头,作者就描写了寄居在老枫树树干上的两株紫花地丁,一上一下仿佛是咫尺天涯来象征千重子和菌子两姐妹飘零无依的命运。作者透过千重子的眼睛来看这两株紫花地丁:“上边的花和下面的花会不会相见和相识呢?”来店铺的客人能欣赏到枫树雄伟的姿态,却很少注意到树上还开着紫花地丁。这就为两姐妹的命运铺上一层伤感的底色。在《北山松》一章,千重子和父母讨论人心曲折,她不由的感叹自己就是枫树洞里的紫花地丁,象征千重子弃儿的命运。祗园节夜晚,千重子与苗子巧遇,回家后面对紫花地丁,不由得再次感叹“上下两株紫花地丁大概就是千重子和苗子的象征吧!”由此预示着两姐妹的重逢。在《深秋的姐妹》一章,紫花地丁变得枯黄,也影射出两姐妹的分离。紫花地丁是弱小的花依附于强壮的大树,紫色象征着忧郁,这小小不起眼的花就是千重子的象征,两株一上一下的紫花地丁由盛开到枯萎也象征着两姐妹从分别到相逢,最后不得不再分离的伤感。与紫花地丁相呼应的意向是“北山杉”。杉树伟岸挺拔,与柔美的紫花地丁相对,是刚性力量的象征。千重子特别喜欢杉树,每年都要去北山观赏笔直的,充满生命力的杉树。对柔弱,纤细,哀伤的千重子来说,她在内心渴望这样一种强有力的,富有生机的力量来依靠,这也是她做为弃儿,内心一直渴望的父亲的形象。当她在北山杉树村看到苗子时,苗子阳光健康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打动了她,并且当她得知自己的生父死于砍伐杉树时,让她幻想自己的父亲是不是思念遗弃的女儿而不慎掉下树来流;树成了千重子所寻找的刚强的父亲力量的寄托,也暗示出千重子对身世的悲哀。

综上所述,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千重子姐妹端庄美丽,却有着悲欢离合的命运,加之京都四季秀丽景色的衬托'无不流露出伤感的情怀。这种“物哀美”正是日本传统审美理想的表现,即“悲”与“美”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哀愁,忧伤,苦闷等不如意的事物才是感人至深的。而川端康成独特的成长体验更是将这一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二战后的日本传统文学受到美国文学强烈冲击,川端康成笔下所体现的日本传统美学理念对战后日本文学无疑是一种梳理和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