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字点染,形神毕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字点染,形神毕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史记》被清人金圣叹称为第三才子书,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着极其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苏教版《〈史记〉选读》所学篇目,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阅读心理,精心删削,使内容更加紧凑,更突显其文学价值。

历史是文学的重要依托,文学是历史的生动再现。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立足史学,侧重文学。

就课堂教学而言,发掘文学元素是很有必要的。《〈史记〉选读》中有很多精到的细节描写,宛如国画中的“点染”之术,稍加点染,画面皆活。

如《李将军列传》写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一心想提携自己小舅子卫青以及卫青的外甥霍去病,让他们大举出击匈奴,以期取得旷世功业,漠视了身经百战的李广将军。因此,飞将军李广一再请求参加这样大规模的行动,以实现自己驰骋沙场的酣畅豪情。

文中写到:“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良久,乃许之”数字就生动刻画出汉武帝当时的内心活动。“良久”,表明汉武帝由于私心作祟,犹豫不决。他不仅认为李广老矣(当时已经60多岁),更深的原因是认为“李广数奇”,即命不好,深怕影响出击匈奴的行动。可以看出汉武帝虽然对这次行动非常重视,但心中也没有多少底气。“许之”也可以推测出汉武帝想到李广毕竟是身经百战的名将,经验丰富,也许能给这次行动带来很多帮助。

“良久,乃许之”, 落笔轻灵,把汉武帝当时内心的波涛诡谲、患得患失的情状,镂刻得剔透通明,让人回味迥远。这也看出古人写人多重事实情节,不尚臆测心理,绝少像西方文学中大段大段的内心刻画。但中国古人善于点染,字字千钧,让读者发兴意会,浮想联翩,从而达到深度的审美体验。

再如《淮阴侯列传》中描写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情节。淮阴屠中少年当众羞辱韩信说,你不怕死就杀了我,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文中写到:“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熟视之”这一细节写尽了韩信的心理。可以想见,韩信当时面对突如其来的无端挑衅,表现出一种极端的从容冷静,仔细打量对方,但内心却激荡着两股激流,一股是快意恩仇的匹夫豪情,一股是能屈能伸大丈夫气概。熟视的表象下,内心激烈斗争,最终理智压倒豪气:对方只不过是无名小卒,杀之无名,还会影响丈夫之志。

值此,我们还会联想到《孔子家语・屈节解》中有云:“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即为:“君子行事都希望达到一定的目的。能够委屈自己就委屈一下,能够施展才华就施展才华,所以委屈自己的人一定有所用期待,寻求施展才华的人一定善于抓住时机。虽然委屈自己但不能毁坏自己的名节,志向通达但不能违犯义理。”也就是后来常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

所以,逞一时之血勇必然破坏久蜇于心的丈夫之志,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但文中的“熟视之”,决非那种目光散淡,没心没肺,而是给屠中少年一种无声的警告:我韩信决不是怕你,而是不屑于这种无谓的匹夫游戏。

文中还轻轻一带:“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但可以想见,那屠中少年再如何懵懂无知,只要他看到韩信的深邃坚定的目光,一定会感到一股逼人的霜冷,笑也笑得很勉强,那熟视的目光也当深深镌刻在其脑海,挥之不去。仅仅数字,就给读者不自觉的玄揣臆测,从而能达到深度阅读体验。

《〈史记〉选读》中还有很多类似笔法,数字点染,却让人物内心通透,如在目前,以激发读者二次创作的欲望,足见太史公功力深厚,也难怪《史记》为历代所感佩传唱。

(南京市六合区实验高级中学;211500)